分享

你知道陈可辛和陈铜民什么关系?

 夏说明星名人 2021-12-30

说名人的一切

说一切的名人

陈可辛,1962年11月28日生于中国香港。

陈铜民,1930年出生,32岁时,有了陈可辛。(还有一个女儿,做传媒,在美国)

陈铜民年轻时,喜欢电影,30多岁做副导演,40多岁做导演,拍了一些片子,一直没有什么影响,感觉这条路很辛苦,最终放弃。

一直寄希望于儿子陈可辛,结果今天,儿子影坛扬名,也圆了陈铜民这个做父亲的那年轻时未圆的电影导演梦。



1950年代,20岁的陈铜民,有一股年轻人自然而有的奋斗精神,志向远大,所以他热烈响应国家号召,从泰国回到北京,在北京读戏剧,是那个年代最光荣的归国华侨。

起先在北京读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60年代,陈铜民30岁时,又移居在香港做电影导演。并在32岁时,在香港生下了儿子陈可辛。

给儿子取“可辛”这个名字,陈铜民解释说:

“他妈妈生他时难产,生得很辛苦。为纪念妈妈的辛苦,也希望他'可以辛苦’。”不料,陈可辛真应了父亲的那句话,真的辛苦了,陈可辛21岁便走上电影这条辛苦的不归路。

陈铜民对待儿子,就像对待好朋友,从来不把他当小辈来教训,而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在陈可辛5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就带他看电影,给他讲电影,耳濡目染,陈可辛从小就喜欢上了电影,被老爸给从小在心里种下了电影的种。

父亲的处世态度、人生观以及梦想,都在深深影响着儿子。

“我对儿子从来不是严父,是朋友。我做过传媒及电影,一生的两样职业都遗传给2个孩子,老婆常埋怨说:'一仔一女都被你害死了!’现在女儿在美国做传媒,陈可辛做电影。”

 陈铜民从小不知不觉间在儿子内心种下了“电影”的苗,可是他却又以过来人身份警告儿子,说电影这条路不好走。

“做父母都希望子女过自在、安乐的生活,不要太辛苦。我走过电影的路,是很辛苦的路,不想让他走错。”

 “做父亲的也只有劝他多加小心,多些谦虚,辛苦地坚持下去。”

——《自己的路》

陈铜民,到了香港后,初任《明报》编辑,后来又去香港长城、风凰左派爱国电影公司工作,之后又转投国泰、邵氏公司做编剧和宣传,编剧等。

就在有了儿子后,父亲陈铜民就带着小小年纪的陈可辛,在电影片场,帮父亲拎公文包,在片场到处转悠。

70年代,一直梦想做导演的陈铜民,决定辞职,自己干!



陈铜民离开电影公司,就在外面做独立制片,因为资金缺乏,为了省钱,就让儿子陈可辛做他几部电影的童星。为了能有个好票房,整个拍摄过程都不剪发,但最后还是没能如愿。

1973年,陈铜民43岁,决定拍一部关于十月围城的电影,名字就叫《赤胆好汉》,11岁的陈可辛就在片中客串过男主角的儿子,有一场洗澡的"半裸"戏。

36年后,即在2009年12月18日,电影《十月围城》上映。

电影《十月围城》由陈德森导演,陈可辛监制,甄子丹、谢霆锋、王学圻、梁家辉、李宇春、范冰冰、黎明等主演 。

《十月围城》上映时,公司曾想过把老电影找出来,作为宣传资料,但是哪里都找不到--原来当时这部电影在香港根本没能上映,只是把版权卖到了国外。

可见陈铜民的事业,有多么的不如意。

陈铜民,作为演员,曾经在香港拍摄过的电影:如果·爱 (2005) .... 酒店接待员。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十夜柔情 (1962) .... 副导演、浪子双娃 (1962) .... 副导演、追车记 (1962) .... 编剧、草木皆兵 (1960) .... 编剧、千里姻缘一线牵 (1963) .... 编剧、赤胆好汉(1973)、十月围城(2009)....编剧

而在香港做导游的这些年,陈铜民的事业一直不如意,觉得自己在香港很不得志,于是他在1974年,自己已经是44岁的时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决定带家人移居泰国,但是他已经在香港成长了12年的儿子陈可辛,却死活不同意。



陈可辛向父母表明自己是香港人,不愿同去,结果抗议无效,陈可辛之后便用行动来"反抗",在泰国的六年里,他只读国际学校,一到暑假就跑回香港。至今,他只会说泰文,不会写不会看。

从此,12岁的陈可辛虽然万般不轻易,也拗不过父亲,只能随家人到泰国定居,就读于国际学校。

  陈铜民,从此定居在泰国。

“我现在还在泰国《世纪日报》写社论,以前每星期写3篇,现在年纪大,也一星期写一篇。”82岁高龄的他依然腰板挺直、声如洪钟。

1980年,陈铜民50岁,儿子陈可辛18岁。

陈铜民认为电影这条路太辛苦,因此决定送儿子到美国洛杉矶读书,他希望儿子读酒店管理,这一次陈可辛很听话。

陈可辛听从了父亲的话,在大学修读酒店管理,但过了一个学期后,他又觉得每天学放叉放刀很沉闷,第二年自己没有和父亲商量,就擅自换成了电影课程,研读电影理论,期间回香港做暑期工。



而陈可辛也一直没毕业,在1983年,他21岁的时候,跑回香港到嘉禾做暑假工,结果一做就再也舍不得走。

谁料想,陈可辛,在香港的时候,应邀朋友帮忙,为吴宇森执导的电影担任泰语翻译后,便决定辍学留下来做剧务。 

吴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国香港导演、编剧、监制、演员。比陈可辛大16岁,比陈铜民小16岁。

陈可辛21岁入行,28岁便执导演筒,凭处女作《双城故事》崭露头角。

陈铜民看到儿子的成绩,心里是既喜且惊。

“我自己是30几岁做副导演,40岁开始做导演,当时的导演路都很辛苦,而且没有什么机会,是吃过苦才退出。看到儿子28岁做导演,觉得儿子很厉害,比我厉害,但我又总是担惊受怕,怕他走着坎坷崎岖的电影之路。”

但是陈可辛却说:“因为童年飘泊艰苦,加上看到父亲失意,养成了今天的性格,既不会在生活的磨难中放弃梦想,也不会在梦想中忽略现实

陈铜民听了,含着泪微笑点头同意说:“我的性格就是乐观、踏实,但儿子也遗传了我火爆、追求完美及硬颈的性格,不过,因为他看到我的缺点,看到我走这条路的辛苦,所以他就避免了走我的冤枉路,凡事三思而后行。”

“这条路虽辛苦,但一路走下去,走得很幸福。 虽然我自己都不是很成功,但有一个这么好的儿子,是死了都可以眼闭!”



对于儿子的性格缺点,陈铜民说:“他常常自信过度,野心太大,抱负太高,以致常常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阻力、打击。”

“目前他在大陆的戏,都是很拼命的,你看《投名状》、《武侠》便知道,是没有框框能限制他的,爱情片、音乐片、战争片,每次都给我些意外,每次都看到他的进步。”

 “他很想在电影事业上拼搏出一些前人从未做过的成绩,但辛苦也要有个限度。”——《自己的路》

“儿子是何时决定要以电影为毕生事业的?我不知道。等到知道时第一时间阻止他,告诉他难,难,难!”——《自己的路》




陈可辛,“香港十大导演”之一。 1983年,21岁的陈可辛返港。1986年,监制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无泪》 ,自此正式踏入电影圈。

陈可辛成为3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焦点影人”,并出版新书《自己的路》,“输是自己,赢也是自己”。

 1997年拍罢《甜蜜蜜》后,陈可辛身心俱疲,于是远走美国拍了唯一的好莱坞电影《情书》,回港后的《如果‧爱》、《投名状》及《武侠》。

称父亲自己我最好的合伙人

附录:

新浪娱乐讯 陈可辛首部对话集《自己的路》内陆版,昨天(10月12日)在北京首发。陈可辛父亲陈铜民,妻子吴君如[微博],及同甘共苦数十年的团队及伙伴,韩三平、黄建新[微博]、曾志伟、黎明[微博]、金城武、汤唯等,一起见证了陈可辛——“可以辛苦”之电影路。

回望前路,陈可辛坦言,“自己的路,赢是自己,输也是自己。但终究还是要I did it my way 。”陈父不仅为《自己的路》写了序,更在昨天的发布会上首次亮相内陆,和陈可辛对话主持人马东,透露了其风光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而陈可辛新片《中国先生》的四位主演黄晓明[微博]、邓超、佟大为[微博]、杜鹃也组成“助威团”惊喜登场,送上他最爱的巧克力和深深祝福,令陈可辛泪洒。

一般出书,都会选择最风光的阶段,而陈可辛则玩笑说,《自己的路》是一本“自我检讨”——成书之际,亦是他低谷期,却意外因为这本书,重新审视自己前半生,从而有了新片《中国先生》在痛苦中的诞生,也重新找回了走上电影之路初始的快乐——抛开所有计算,享受电影单纯的过程。

“《投名状》在海外市场有大的挫折,但这不是导演个人的失败;《十月围城》的失败不在利益,而是失去了合作伙伴;监制是我一路引以为荣的身份,而《武侠》的失败一度让我不知如何跟自己交代。” 母亲的离世更让陈可辛陷入长达半年的低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