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6年,香港上海同年选美,两"小姐"一个嫁人一个不知所踪

 夏说明星名人 2021-12-30

一、

公元1946年,是民国三十五年。这一年是农历丙戌年,也就是狗年。

这一年二战结束,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举行会议,国共两党开始进行协商合作,商量如何组建政府等问题。

上海滩的"皇帝"杜月笙已经58岁,也在前一年满怀期待返回上海,收割旧部重振人马,意欲再现昔日"辉煌"。

而距离上海1500公里之外的香港,虽然被日本人战败而不得不放弃,却又转身落入了英国人的"鸡口",被英国人视为"天堂乐园",大肆蹂躏。

1946年6月,香港丽池花园夜总会的老板李裁法,人送外号"香港杜月笙",着手举办首届"香港小姐"选美活动。

目的是为响应当时的"英政府"号召——香港人急需一种大众娱乐形式来转移战争的"后遗症"。于是,带有慈善性质的"香港小姐"选美,就在一片萧条中应运而生。

而选美的地点,就在香港北角丽池花园李裁法的夜总会。

"丽池"是一个私人俱乐部,当时的选美,更多的是上流社会的社交方式,而所谓的"选举",就是安排几个妙龄少女,穿着性感比基尼,在中外评委面前走来走去。

搔首弄姿,让台下的男人们评论谁长的漂亮,谁的身材好好……

李裁法其人,也是一个"狠"角色。

早年,他在上海投靠的大佬,就是杜月笙的拜把兄弟芮庆荣。

李裁法参与赌场、贩毒、色情,无恶不作,由于经常西装革履,挺起一个大肚皮,看似忠厚商人,故有"裁法阿舅"之混名。

后来,索性直接投在杜月笙门下,更是扶摇直上,成为一方角头,气焰极大。

但某年某月某日,李裁法在上海闯了祸,同门落井下石,遂遭警方通缉。于是,他只好离开上海南下香港,另创天地。

来到香港的他,很快便变成了香港本地青帮头领。日本鬼仔占领香港时,他立即投靠,摇身一变做了维护治安的缉侦队长。

却在暗中替英国佬和国民党提供情报,三方通吃。

有一天,李裁法在街头遇到国民党军统局香港区区长王新衡,王对李说:

"沦陷后的香港秩序,你要尽力维持,我们陷在香港的人,也请设法救援。"

尚还残存一点爱国心的李裁法,此后,开始发动他的青帮弟兄,协助陈策将军维持治安。

当时的香港五方杂处,包括日本特务、汪精卫集团的人物时常光顾。李裁法协助重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还曾救出不少日军指名逮捕的重要人物。

比如,侍奉孙中山原配夫人卢太夫人脱险,掩护魏道明、杭州市长周象贤的双亲离港,引导陈策夫人、国民党港澳地区负责人沈哲臣等共一百多人,平安撤离。

抗战胜利后,李裁法返回香港,有着抗日英雄美誉的李已今昔迥异,在香港北角开办丽池花园游乐场,有餐馆、舞厅、游泳池、高尔夫球场等,规模极大。

美国《生活》杂志,还曾经把"丽池"誉为远东规模最大的游乐场,而李裁法也获得了"香港夜总会皇帝"的称号。

此外,李还担任东方体育会主席、北角街坊福利会副理事长、华侨子弟学校校董、孔圣会名誉会长、广东省政治参议等职。

因此,人们送了一个他十分得意的外号——"香港杜月笙"。

二、

1946年6月23日,那天是个星期日。

由"空军俱乐部"与"香中泳团"举办的"国际慈善游泳比赛大会",在香港岛北角丽池举行。

然而,就在此盛会上,破天荒推出第9项节目,选举"香港小姐"活动,预售1,000张门票。

最后征得11位参赛佳丽,佳丽们走来走去,比到最后,结果23岁的李兰,以82.9分夺得冠军,成为香港历史里的第一位"香港小姐"。

而在"百乐门舞厅"当舞女,操上海话的籍贯广东省中山县第五区的黄金凤(Betty,参赛名字:白光)以80.7分屈居亚军。

21岁穿白色泳衣的潘江枫,则以79分只获得季军。

其他佳丽得分:"南洋影片公司"的演员:陈白露(77.2分)、潘慧兰(77.3分)、梁小美(75.1分)、江彤莲(74.8分)、李冰妍(67.2分)、张华莲(66.2分)、张佩芬(59.1分)、蔡剑珍(52.9分)。

这次慈善筹款活动,共收入港币8,621元。当时的港督杨慕琦爵士伉俪,及空军总司令布禄及余兆麟也都来出席捧场。

活动还被"南粤影片公司"的洪仲豪导演,拍摄约5,000多英呎的时事电影,包括"选美"、游泳比赛、跳舞等镜头。于6月26日,在香港及九龙的4间戏院放映。

首届"香港小姐"评选,参选的"女子们",裸露的肩膀,雪白的肌肤,再加上紧身衣勾勒出的胸部线条。

上演这样这样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在上世纪40年代掀起了一股狂潮,只能容纳1700人的会场,最终挤进了2000多人。

但因为是第一届,赛制十分宽松,只要求佳丽年龄在16—60岁之间,能找到一件泳衣穿在身上即可。

这就导致参赛者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在仅有的11名佳丽中,还有不少还是舞厅小姐、风尘女子。

当时去到现场想要一睹佳丽芳容的男人们,更多的是败兴而归,权当是免费看了场"j院选花魁"。

一夜成名的李兰,其实原名并不叫李兰,而是叫梁淑真。

出生于广州的小户人家,因家境贫寒生计所迫,她化名陈婉红到香港的酒店做了女招待。

但一直不甘心一辈子做女招待的她,一直在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偶然从朋友口中得知选美的消息后,匆忙赶去以李兰的名字报了名。

尽管如此,在报名者中她还是落到了最后一个。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老天特意来帮她,用一句老话——"天生丽质难自弃",结果,让"香港小姐"的桂冠戴在了她的头上。

赢得港姐殊荣之后的李兰,继续用这个名字开始了她的演艺事业。

很快,李兰出演了多部电影,更成为黄飞鸿系列电影的第一位女主角,风头一时无两。而当时饰演黄飞鸿的,便是一代武术大家关德兴。

李兰主演的第一部电影,是大华影片公司出品的《情焰》,是香港在抗战结束后制作的第一部电影。

编导是时年40岁的莫康时,男主角则是对香港电影事业贡献颇多的影星吴楚帆(时年35岁)。当年12月12日,在香港公映。

第二年,大华公司出品《满城风雨》,特以中"香港小姐"李兰,对"上海小姐"谢家骅(时年20岁,1946年8月获上海小姐亚军)为噱头。

而日后大名鼎鼎的导演李翰祥,则以这部剧开始了他的从影生涯,在片中饰演一个小配角,为李兰配戏。

1949年,香港公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黄飞鸿电影《黄飞鸿鞭风灭烛》,26岁的李兰成为该剧女主角。

此后,李兰还演出过不少粤语电影,比如《本地状元》《豪门春色》等。

后来,李兰的归宿还算不错,她嫁给香港一位梁姓的游乐场经理,夫妻到也恩爱。

从此,有钱有名,李兰的成功,给了后来者极大的勇气,接下来的几年,香港小姐的选举异常火爆。

三、

同样在1946年,"香港小姐"落下帷幕,取得成功之后,杜月笙也在上海"蠢蠢欲动"。

当年夏秋之交,苏北江淮平原发生重大水灾,300万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数十万难民涌入上海。

1946年6月24日,"苏北难民救济协会上海市筹募委员会"成立,赈灾筹款的目标是20亿元法币。

一开始纯靠募捐,然而发现完全达不到,于是就想出发起一次带游园会性质的选美比赛——"上海小姐"选举竞美。

希望评选出上海小姐、电影皇后、平剧皇后、话剧皇后、越剧皇后、歌唱皇后和舞国皇后。

其中,上海小姐的入围条件为:闺阁名媛、女公务人员、女自由职业者、女文艺家、女运动家、工商业女从业者。

尽管事前各大报纸、电台炒得沸沸扬扬,但由于此前也举行过类似"上海小姐"的选美活动,参选的都是四马路的娼妓。

这次,倡议真正的"闺阁名媛"参加,很多人不是在观望,就是不屑,应者寥寥。

招募发出后一个星期,"名媛组"一个报名的也没有,许多女性表示,自己并不想和那些舞女歌女夹缠到一起。

杜月笙作为当时苏北赈灾委员会的执行主席,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开始四处活动,说动名伶言慧珠、童芷苓、歌星韩菁清等报名参选。

同时,在8月12日,《申报》也特别报道了第一位"良家妇女"的参加——17岁的民立女中高二女生高清漪(应选上海小姐第一人)。

随即引发很多人报名,不久便聚集了3000多人报名。

初试和复试中,除了唱歌,最惊世骇俗的莫过于泳装比赛了。

这是国内选美比赛第一次出现泳装比赛,当年的泳装,自然不同于三点式,露的也没有现在这么多,不过在70年前这也确实够惊世骇俗的了。

当然,若要现场观看,必须购买高额的门票,按照组委会的说法,门票收入是捐给苏北难民的。

1946年8月20日,在上海新仙林花园舞厅里,来自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的灯光师正在调试最后的灯光。

舞厅门口人山人海,小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少人问,还有黄牛票伐?当然已经没有了。

此时的全上海,只关心一件事——"上海小姐"评选总决赛。

主场设在花园舞池,先上台发言致辞的是杜月笙,他感谢了之前表演舞蹈的舞星。

八点钟,乐声四起,回光灯向主席台散发出数道银光,主席台上坐着的市参议会副议长、社会局局长等依次发言。

其中一位嘉宾李副局长的发言很简短,但他特别提到,面对外界的若干批评和非议,多亏杜月笙先生出面,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上海《申报》,也从一开始就成了"上海小姐"事件的坚定拥趸者,并且在报纸上特别开设"上海小姐"专栏。

八月开始,又为入围的小姐们连篇累牍写专题。

8月20日当天,报纸更是特别加印四个版面,从通栏设计到排版,从字里行间里都透露出一种"躬逢盛事",连广告都那么应景。

此次活动除预先赞助、当场捐款外,还对外售出选票万张。

选票分蓝色(捐法币1万元,作10票计算)、黄色(5万元,作50票)、粉红色(10万元,作100票),竞选者以获得选票的多少分别选出上海小姐第一、二、三名。

游园会当天的入场券需要另外购买,限量3000张,每张票价2万法币。

除了可以共襄盛举之外,还有冷饮和赠品(额,其实就是百雀羚一盒)。

最后结果揭晓之时,却大爆冷门。

当时票数较为靠前的是谢家骅,她的采访被放在第15版很显著的位置,题目叫《上海名票友谢家骅小姐愿尽人类互助的责任》。

而根据当天的报道,截止到8月19日晚六点,谢家骅自己已经拉票两千五百万元,比第二名刘德明多了两千万元,看上去确实胜券在握。

此前最为舆论看好的夺冠大热门谢家骅,竟然意外屈居亚军,得票25430张,比第一名王韵梅65500张选票少了4万多张。

19岁的谢家骅出身名门,其父是上海化工大亨谢筱初,她本人又是复旦大学商科学生。口才好擅交际,清纯漂亮,气质脱俗,完全是一个正派的良家女子。

想不到却输给一个"舞女",而且还是别人的"二奶"。

谢家骅当场泪下,痛哭流涕,不能自己……

原来,1946年谢家骅的人生一落千丈。她父亲曾担任过汪伪经济委员会委员,战后因"经济汉奸"受到审判。

最终因"通谋敌国,供给军用物品"判刑两年半,"财产除酌留家属生活费外全部没收"。

谢小姐拼尽全力,就为获得"上海小姐",好让自己从此翻身。可惜命运不济,终落人后。

四、

而王韵梅原名叫王国花,曾在上海仙乐舞宫当过舞女,后被军阀范绍增包为二奶。

范绍增为讨"心上人"欢喜,大把的银元投下去,就一下子多出了4万多张选票。有报纸挖苦说这次选出来的不是"上海小姐",而是"上海太太"。

王韵梅在选美之后参加了一些慈善活动,比如代表上海市民向后方医院献旗等。

1946年的《上海滩》和《快活林》曾经披露有"私生饭"去偷看王韵梅早上调嗓子(他们找到她家住在迈尔西爱路环龙路)。

王韵梅去苏州游玩,也有人跟在后面意欲浮花浪蕊,王韵梅曾经非常愤怒地说:

"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

1949年,范绍增逃往香港,却没带王韵梅,她的归宿也没人知道,从此下落不明不知所终。

而谢家骅,第二年在香港大华公司出品的《满城风雨》中出演女主角,还和"香港小姐"李兰演对手戏。

但拍的电影都是平平之作,没有大的反响。

后来谢家骅和富商荣梅莘结婚,证婚人还是国民党元老吴稚辉。婚后,荣梅莘不许谢家骅再去拍电影,要她在家相夫教子。

"禁止家骅与别的男人握手,因为怕家骅的皮肤教别人碰着了,使他心里难受。"

而他却仍旧保持爱好到处寻花问柳。

不堪忍受的谢家骅于在1948年7月,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

至于另外几位"上海小姐",也是各有各的"心酸"。

季军,"平剧皇后"言慧珠,一直活跃在上海京剧、昆曲舞台上,出了不少精彩作品,也挣了不少钱。

但因她性格率真,心直口快,得罪了不少人,受到迫害,再也没有机会登台演戏,1966年9月10日晚,生无可恋的言慧珠选择了自杀。

自杀当晚,"平剧皇后"言慧珠用一根唱《天女散花》时用的白绫,结束了自己47岁的生命。

次日早晨,当人们抬走她的遗体时,俞振飞只来得及给她穿上一双玻璃丝袜。

第四名,"歌唱皇后"韩菁清,1949年前往港台发展,成了颇有声誉的影星、歌星,出了很多唱片,其中《一曲寄情意》发行达一百万张。

后来,她遇到了刚丧偶七个月的梁实秋。两人闪电恋爱40天,71岁的梁实秋不顾亲友的反对,迎娶了43岁的韩菁清。

梁实秋丧妻未久,曾以深情文词悼念亡妻,未几又铺红毡,许多亲友一时转不过来,不过梁实秋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爱情的路,永远是不平坦的。"

他还解释说:

"我们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克服的,属于不平坦的,只不过社会人士和朋友的不同看法,或者给我们的劝告,都是好意。"

同样在1946年,一个叫茹志鹃的21岁小学女教师,在《申报·副刊》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生活》。

随后,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

18年后,1954年3月,她的女儿王安忆出生。1996年,上海小姐选举过去50年后,42岁的王安忆写下了《长恨歌》。

讲述一个上海女中学生王琦瑶,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弄堂女,但她又是不普通的,因为她美丽无比,几乎达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境界。

自从被选上"上海小姐"后,命运就发生了巨大转变。

作为颇有姿色又可人的"上海小姐",被选中就意味着将被抛进喧嚣驳杂的男人世界。

王琦瑶被国民党大员李主任看中,养为外室。怜香惜玉的李主任给予了她物质上的极大满足,王琦瑶尽享了人间的浮华,但同时她也饱尝了独守空房的寂寞滋味。

两人进行的是一场"苦多乐少的恩爱"和"得过且过的恩爱",彼此对未来都没有长久的打算。

后来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又成了普通弄堂女孩,但是表面的平静掩饰不了她内心的波澜起伏。

她与几个男人纠缠在一起,关系复杂,后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与一位年纪与自己女儿相仿的男人发生畸形恋,最终因为金钱被女儿同学的男朋友杀害。

还是在1946年,杜月笙忙完"上海小姐"选美事后,听说蒋介石为体现"民主政治",下令"民选"上海市参议会议员。

纵是"江湖老怪"之杜月笙也信以为真,有意竞选议长席位,哪知就在胜券在握时,传来蒋介石的口信:

"议长一席,希望由潘公展担任。"

潘公展是中央俱乐部骨干,蒋介石的亲信。

杜月笙自知胳膊拧不过大腿,在选举结果杜月笙当选议长后,杜月笙马上宣读了一份辞职呈文。于是第二次投票,选出潘公展为议长。

此后,他向工商、金融、交通、文化、教育、新闻等各业中发展势力,担任各种各样的董事长、会长、常务董事。

1949年,他拒绝了蒋介石,也拒绝了"新中国",选择离开上海去往香港。

"香港杜月笙"李裁法热情接待了杜月笙,俩人本想在香港继续"兴风作浪"大展宏图,却被"英政府"先警告,后取缔,最终客死他乡。

此后,上海再没有举办"上海小姐"选美活动,而香港却开始每年都举办,并且越来越"热闹",如今也越来越"清淡"。

而每一位"香港小姐"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跌宕,人海浮沉……


感谢您阅读@夏说而已说娱乐 祝您每天都是好心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