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读过一些书

 发发执笔 2021-12-30

1.阅读历程

12月末,很多人在写年度阅读总结。我也趁此机会,复盘2017年一年以来的阅读经历,以及记录一些感想。

2015年,是我的阅读元年。那年4月,读大二。某个周六睡醒,在床上翻公众号。无意点开一篇俞敏洪在中南大学的演讲。演讲里,他提到自己从1月到3月,阅读六十本书,做了上万字的读书笔记。而我那时,别说是那三个月,就是大一入学后,我读书的数量屈指可数。我深感惭愧。回想过去一年的许多休闲时光,都被我荒废。那时起,我开始注重阅读。从此,一发不可收。

大概统计2015年来的阅读量:

2015年,74本;

2016年,72本;

2017年,65本。

这三年来,我一边坚持阅读,也一边改善阅读习惯。今年比起前两年,有不少进步的地方。

首先是阅读书目的选取。第一年我的阅读没有目标,不成体系。今年戒掉了青春小说,一本没看。转而看很多大作家的书。

阅读久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因为读的书多了,就会不满现状,想要读更好的。于是,我读马尔克斯,乔治·奥威尔,约翰·欧文,格雷厄姆·格林,东野圭吾……虽然范围还不广,但至少已经走出一个小女生的圈子了。

其次是今年阅读的非虚构作品多了。以前,我偏爱小说。读小说,有好处也有坏处,但通过读小说来提高认知和技能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今年我有意识地多读了几本实用类书籍。2017年是我个人成长的元年,这些技能型书籍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最后是今年整理阅读总结时,第一次用excel做了一个年度清单。这也算是把工作中的一项技能运用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清单内容包括阅读的月份、书名、作者、书籍类型(分大类别和小类别)、喜欢程度和一句话感受。

当然还有不足之处,答应自己的每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书评的诺言没有实现,一些感想也没有及时记录,导致一些书读过一段时间后,就忘了当时的感触。新的一年里,要把读过的好书记录一下,以后读的书也尽量多写书评和感受,不辜负读书的时间。

2.概况

今年阅读的65本书中,占了半壁江山的依然是虚构文学,也就是小说,共41本。非虚构书籍24本。其中,诗歌散文书信集9本,书评集2本,技能及个人成长类9本,其他4本。

打了9~10分的有19本,我的打分依据是阅读感受和实用程度。6分以下的书籍有5本,低分原因主要是阅读感受不佳,内容无用,故事无意义。

3.几本好书

说一说我打了9~10分的几本书。算是一个推荐。(当然这个打分主观意识比较强。)

《佩德罗·巴拉莫》,胡安·鲁尔福。

胡安·鲁尔福只出版了两本书,一本短篇小说集,一本长篇小说。但是只有两本书的他,享誉文坛。是拉丁美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这一本《佩德罗·巴拉莫》是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燃烧的原野》已经绝版了。

我是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本书里知道《佩德罗·巴拉莫》的,他特别推崇这本书,喜爱到可以倒背如流的程度。上一本让他如此激动的书,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这本书简介如下:佩德罗·巴拉莫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拉丁美洲历史,然而却是以支离破碎的方式讲述的历史,讲述者是生还是死,也难以判断。无论时间、空间和人物,都充满怪诞迷离的气氛。这是一部带人走进魔幻世界的奇妙作品,一部无人知道生者和死者界限的史诗。

而这一部“史诗”级别的作品,不过一百来页。魔幻、现实、历史、人性,听起来沉闷又严肃,在胡安·鲁尔福的笔下,却是如诗般流畅的语言。三言两语勾勒出环境,巧妙的空间转换,被他领着穿越时空,但是却一点也不头晕。

掩卷后,只觉得还想再读一遍。这本书我是2月的时候从图书馆借来读的。双十二时,终于从网上买来一本自己收着,打算回读几遍。这算是我目前读过的最好的外国小说了。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加西亚·马尔克斯。

老马是我这两年阅读的重头戏。几乎图书馆里他的书都被我读遍了。只是两部最好、也最厚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我尚未读到。

这一本《凶杀案》很薄很薄,但是篇幅从来都无法限制老马小说的精妙绝伦。

这部小说讲了一个犯罪故事,一对兄弟杀了一个老实人。起因是这对兄弟的妹妹新婚当夜,被丈夫发现她不是处女,于是把她抛弃。女孩向哥哥告诉夺走她初夜的人。于是,这对兄弟就到处宣扬,他们要杀了那个人。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封闭的小镇。这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人们议论纷纷,却没人出来调查事情的真相。甚至兄弟俩在杀人时,周围的人都只是瞪着眼睛看着,没人阻止。然后,这个无辜的可怜人被杀死了。死得很惨,那个场面让人不忍卒读。

这个悲剧本可以被制止。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选择沉默,兄弟俩最后是“不得不”杀了他——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要杀他。

人性是老马的作品中不变的话题之一。而这一本《凶杀案》,冲击力最强,最令人唏嘘。

《独居的一年》,约翰·欧文。

如果说2016年我最开心的事情是读到了马尔克斯,那么2017年我最开心的事便是读到约翰·欧文。虽然至今不过只读了他的一本书,但足以奠定他在我心中的地位。

《独居的一年》这本书很厚,新版是粉色的、带有蕾丝的封面,令人产生少女青春读物的嫌疑。其实是一本很好的、独特的小说。我称它为“现代名著”。它有经典名著的厚重,又不失流行文学的易读性和趣味。

它让我看到了一本好小说应有的样子:饱满的人物、丰富的细节、环环相扣的情节,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不只是一本小说。书中的主要人物在经历爱情、悲痛、分别后分别成长为不同领域的作家。为了凸显人物性格,欧文尽职尽责地为每个人安排了不同的作品,并且书中有详有略地展示这些作品,就像俄罗斯套娃,打开一个还有一个。

此外,书中有大量时间和空间的转变,我称之为“转场”。转场流畅自然,一点都不突兀,足见作者功力。

结局是好的。不管是中年丧夫后寡居一年的露丝,还是玛丽恩和相差二十岁的埃迪,他们最终都获得了爱和幸福。而爱,是过往生活最好的救赎。

当他们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棋王树王孩子王》,阿城。

这是一本中文现代小说的上品。很多人推崇。阿城是个学识渊博的大家,读他的《威尼斯日记》可以发现,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西方电影艺术,中国中药药理,他都懂。王朔称他为“活式百科全书”,实至名归。

这一本《棋王树王孩子王》是他最好的一本小说,也是许多写作者的写作典范。阿城最好的地方在于他的文字简练,没有多余的动词、副词。

有人这样评价他的语言:阿城上承一个非常中国的传统,他短句用得多,动词用得精当,形容词用得谨慎。几乎没有五四腔和翻译腔,少年时期的他混迹在琉璃厂读旧书,他的文章有股旧书的味道,但又能读出这么帖切的辛酸和喜悦。

《棋王》一篇中,阿城写道: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的往上走。

他的文字,就有这么一种“很古”的感觉,从纸面跳脱出来,进入读者的心。阿城,他向我们道出了中文最美的样子。

以上说的都是小说,10分的剩下两本是散文,都是女作家。分别是简媜的《下午茶》和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两个人的地理位置相距甚远,前者在台湾,后者在新疆。她们的文字各有灵气。

我用“清丽”来形容《下午茶》里的语言。这一本书很小,封面素净,适合放在包里。篇幅很短,正应了它的书名,适合午后茶时光抽出来读上一两篇。

《我的阿勒泰》呢,很有自然的气息。阿勒泰位于新疆最北部,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北与蒙古国接壤,李娟和母亲、外婆三个女子就生活于此。草原、雪山、寒冷,艰苦的环境,简朴的生活,随着牧民转场,李娟在阿勒泰的陶冶下,养成乐观活泼、天真有趣的性格。

读她的散文很放松,像在听一个小姑娘细细道来她远在边疆的生活。她会让你也好想扑进阿勒泰,去那里和牛闹别扭,去参加舞会,在草原上睡觉,在风沙里骑着摩托车,生活不易,但是他们活着很快乐。

我一直很喜爱这种乡村文字,也许是因为自己从未在乡村生活过。去年也读过一本特别喜欢的乡村散文,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高中语文课本上有他的一篇《寒风吹彻》,那时读来无感。后来再次在这本书里读到这一篇散文时,不禁感伤落泪,我分明感受到刺骨的寒风从刘亮程的笔下吹出来。

很巧的是,我喜欢的刘亮程也推荐李娟。他说: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方能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写出自己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

有时候,阅读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你喜欢的作家和你一样喜欢另一个作家。又或者,你从喜欢的作家那里认识另一个作家,然后也跟着心生欢喜。也许,每一本书虽然独立,但也不独立。因缘巧合,读者会把它们牵到一起,然后,我们不孤单。

以上6本,便是我2017年阅读中打了10分的好书。下面是我打了9分的书,共有13本。

《说部之乱》,朱岳。

我从未听说的作者,从未听说的书名。但是出奇地好看。这本书里的故事,有那么一点拉丁美文学的魔幻影子。脑洞很大,故事很有趣。

《无人生还》,阿加莎·克里斯蒂。

享誉全球的推理小说家阿加莎,昵称“阿婆”。这一本是她的经典之一。《无人生还》与别的很多推理小说不同,它不破案。它讲述的是故事中的10个人如何一个个死去,最终去到那座小岛上的游客,无人生还。全书开篇,也是串连全文的歌谣,《十个小士兵》,暗示了一切。

《人间失格》,太宰治。

一本很有名的书,就算你没读过,也知道那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我一直以为这句话就出自这本书,然而读完全本,我才发现,很抱歉,不是的。据说,这句话第一次被引入中国,是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人间失格》被普遍认为是太宰治的自传体小说。它剖析人心,写出你日常生活不敢说出的话。我的这本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就怕读着,不小心对号入了座。果不其然,读这本书的过程,我的心犹如一颗洋葱,被太宰治无情地、一层层地剥开。一本很丧,但是也有力量的小说。很薄,值得一读。

《动物农场》,乔治·奥威尔。

同上一本,是一本有名的书,一本披着童话外衣的社会性寓言。

里甲农场的动物把农场主人赶出农场,自己当家作主。几只猪成为农场的领袖。独立的生活最初和平美好,每只动物恪守本分,丰衣足食。可是,在公猪“拿破仑”的专制统治下,一切变了味。“七大纪律”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被篡改。“拿破仑”等猪,趾高气扬,养尊处优,慢慢地,越来越像,他们最初厌恶的“人”。动物农场又变成原来的里甲农场。

整个故事很有讽刺意味,每一类动物代表一类人群,每一次“七大纪律”的莫名篡改,都是一次“堕落”的迹象。如果是对苏联和斯大林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的话,读这本书会觉得更有意思。

《时光倒流的女孩》,加·泽文。

2016年有一本现象级的畅销小说,《岛上书店》,就出自这个作者之手。今年她的这本《时光倒流的女孩》同样畅销。

这一本书,也是我2017年读的最后一本书。以这样一本书结束这一年的阅读时光,它没令我失望。它讲述死后生活的故事。在加·泽文的笔下,死后的人会乘坐一艘船,去到一个叫“异界”的地方,你会和从前死去的亲人住在一起。“异界”的生活和现实生活无异,工作、吃饭、游戏、谈情说爱,这里都有。

唯一的不同是,异界的人,年龄是倒着长的,这也就是“时光倒流”的含义。你若80岁死了,去到异界,那么你会一年比一年年轻,直到0岁,也就是回到婴儿时期。婴儿会被放入往生河,重回人间。

异界生活,是一个返老还童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失去的东西不断重逢的经历。这本书充满爱与温暖,适合冬天阅读。

两本绘本,中国的《一禅小和尚》和美国的《我和吉米和艾迪》。前者是中国古典的水墨画风,小和尚一禅可爱暖萌,故事也是十分温暖人心。后者是鬼畜的神经画风,但是神经大条的“我”却很像我们每一个人。我现在很少看绘本了,这两本也是偶然所得,都特别好,值得休闲时翻一翻,乐一乐。

《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张定浩。

这是一本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评论集,“诗”包括了《古诗十九首》、《诗经》、《九歌》等,“人”包括陶渊明、曹植、李白等。又是一本适合放在包里随行的小书,可以当作古典诗词的入门读物。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余华。

余华的读书随笔集。阅读时就好像读一本读书干货,认识了许多名家和名篇,也从中学习作家是如何选书、如何读书的。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奥野宣之。

奥野宣之是日本有名的“笔记达人”,这本书里他教人如何做读书笔记。他创造了一种十分实用的读书笔记术,叫做“葱鲔wěi火锅式“读书笔记法。简单地说,就是一行摘抄+一行感想。书中还介绍其他实用的笔记术和笔记技巧,值得一读并实践。

《好好学习》,古典。

这本书可以作为个人成长、知识管理的指南书,正好符合它的书名副标题。书中提到的“临界知识”及书后的推荐书单,适合找来细读。

《写出我心》,娜塔莉·戈德堡。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其实我更喜欢它旧版的书名《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书中提到许多实用的写作训练,瓶颈期可以拿来练笔。写作同读书一样,真的是一件廉价、又容易实践的爱好。

以上就是我2017年读完的书中最喜欢的19本。不想把篇幅拉得太长,所以其他书籍就不写进来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清单和心头好,我知道自己的阅读资历尚浅,见识也不够广。未来的时间,我会继续阅读、思考、成长。

4.新年的读书计划

2018年我的读书计划,初定两项如下:

①每月一本经典名著(厚的可以久一点);

②上半年输出31篇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