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断病法则 周左宇 著 篇九

 中医药方便 2021-12-30

一、杂疾篇

1. 

中风痰盛:声如曳锯:气海、关元,灸二、三百壮,或能救之。

卒中风歪斜涎塞不省:听会、颊车、地仓、百会、肩髃、曲池、风市、三里、绝骨、耳前、发际、大椎、风池等,灸之。

中风目戴上视:丝竹空灸之;第二椎骨、第五椎骨上,各灸七壮,一齐著火。

口眼歪斜:听会、颊车、地仓,灸之;向右歪者,于左歪陷中灸之,左者右之。

半身不遂:百会、顖会、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三里、风市、绝骨,灸之。

口噤不开:人中、合谷、颊车、百会,针之;或灸翳风。

失音不语:痖门、人中、天突、涌泉、神门、支沟、风府等,针之。

脊反折:痖门、风府,针之。

风痫惊痫:风池、百会、尺泽、少冲,针灸之。

中风宜灸各经之井穴。

中风中腑之预兆:手足或麻或疼,良久乃已,此将中腑之候,宜灸百会、曲鬓、肩髃、曲池、风市、三里、绝骨。

中风中臓之预兆:凡觉心中慌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将中臓之候,宜灸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三里。

骨痹:太溪、委中,针灸之。

筋痹:太冲、阳陵,针灸之。

脉痹:大陵、少海,针灸之。

肉痹:太白、三里,针灸之。

皮痹:太渊、合谷,针灸之。

2. 伤寒

伤寒头痛寒热:一日针风府;二日针内庭;三日针足临泣;四日针隐白;五日针太溪;六日针中封;在表刺三阳经穴,在里刺三阴经穴;六日过经未汗,刺期门。【注意:一日二日等,非一定指日数言,其在太阳经,则刺风府;在阳明经,则刺内庭;在少阳经,则刺临泣;惟将满一周,尚未得汗,则刺期门。】

治伤寒,不外汗吐下三大法,今分述如下:

伤寒大热不止:曲池、绝骨;陷谷针之,又二间、内庭、前谷、通谷、液门、侠溪,针之。

伤寒头痛:合谷、攒竹,针之。

伤寒汗不出:合谷针之,又风池、鱼际、经渠、二间,针之。

伤寒汗多:内庭、复溜,针之。

伤寒头痛少阳证:阳池、丘墟、风府、风池,针之。

伤寒结胸:先使人于心蔽骨下正痛处左畔揉之,以毫针刺左畔,再针左支沟,左间使,左行间,右亦依上法刺之,缓缓呼吸渐渐停针立愈。

伤寒胸痛:期门、大陵,针之。

伤寒胁痛:支沟、阳陵,针之。

伤寒身热:陷谷、吕细、三里、复溜、侠溪、公孙、太白、委中、涌泉,针之。

伤寒寒热:风府、少海、鱼际、少冲、合谷、复溜、临泣、太白,针之。

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三里、合谷、内庭、太冲,针之。

伤寒大便秘:照海、章门,针之。

伤寒小便不通:阴谷、阴陵泉,针之。

伤寒发狂:百劳、间使、合谷、复溜,针之。

伤寒不省人事:中渚、三里,针之。

伤寒阴毒危极:脐中灸二、三百壮,气海关元、亦灸二、三百壮。

伤寒阴证玉茎缩入:令人捉住,于茎口灸三壮。

伤寒六脉俱无:复溜、合谷、中极、支沟、巨阙、气冲,灸之。

伤寒手足厥冷:大都针灸之。

伤寒热退后再热:风门、合谷、行间,针之。

伤寒悲恐:太冲、内庭、少冲、通里,针之。

伤寒项强目瞑:风门、委中、太冲、内庭、三里、三阴交,针之。

角弓反张:天突先针,次针膻中、太冲、肝俞、委中、昆仑、大椎、百会。

3. 湿

湿病用艾灸,惟湿痹及湿热脚气痿证宜施针通经络之气为佳。

4. 

骨蒸痨热:膏肓、三里,灸之。

骨蒸痨热,形象未脱者,四花穴灸之。

体热劳嗽:魄户灸之。

两手大热,如在火中:涌泉灸三五壮。

骨蒸热板齿干燥:大椎灸之。

身热如火,足冷如水:阳辅灸之。

心烦:神门、阳溪、鱼际、腕骨、少商、解溪、公孙、太白、至阴,针之。

烦渴心热:曲泽针之。

心烦怔忡:鱼际针之。

虚烦口干:肺腧针灸之。

烦闷不卧:太渊、公孙、隐白、肺腧、阴陵、三阴交,针灸之。

胃热不良:下廉针灸之。

嗜卧不言:膈腧针灸之。

胃热:绝骨针灸之。

5. 内伤

胃弱不思饮食:三里、三阴交,针灸之。

三焦邪热不嗜食:关元灸之。

全不思饮:然谷针出血。

饥不能食,饮食不下:章门、期门,针灸之。

饮食不多、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中脘灸之。

食多身瘦:先取脾俞,后取章门,太仓,针灸之。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上脘、下脘,针灸之。

胃病饮食不下:三里针灸之。

呕吐宿汁、吞酸嘈杂:章门、神阙,针灸之。

6. 虚劳

五劳羸瘦:足三里针灸之。

体热劳嗽:魄户针灸之。

虚劳骨蒸盗汗:阴郄针灸之。

真气不足:气海灸之。

虚劳百证:膏肓、四花、腰俞,皆宜灸之,然宜于阳虚证。

7. 咳嗽

咳嗽有痰:天突、肺腧、丰隆,针灸之。

咳嗽上气,多吐冷痰:肺腧灸五十壮,咳嗽声破喉嘶:天突针灸之。

久患咳嗽,夜不得卧:膏肓灸之。

久咳:膏肓、肺腧,灸之。

伤寒咳甚:天突灸二七壮。

喘息:肺腧、天突、足三里,灸之。

哮喘:肺腧、天突、膻中、璇玑、俞府、乳根、气海,灸之。

咳喘不得卧:云门、太渊,针之。

喘满痰实:太溪、丰隆,针之。

气逆发哕:膻中、中脘、肺腧、三里、行间,针灸之。

呃逆:中脘、膻中、期门、关元灸之,直骨穴灸之。

咳逆不止:乳根二穴灸之,或气海灸之,或灸大椎,如年壮(肺胀痰嗽不得卧,但可一边眠者左侧灸右足三阴交,右侧灸左足三阴交。)

咳嗽:列缺、经渠、尺泽、三里、昆仑、肺腧等,针灸之。

咳引两胁痛:肝俞针之。

咳引腰尻痛:鱼际针之。(附灸哮喘断根法:以细索套颈,量鸠尾骨尖,其两端旋后脊骨上索尽处是穴,灸七壮或三七壮。)

8. 呕吐

善呕者有苦水:三里、阳陵泉,针之。

吐食不化:上脘、中脘、下脘,针灸之。

反胃:膏肓灸百壮;膻中、三里,灸七壮;又灸肩井五七壮。

朝食暮吐:心腧、膈腧、膻中、巨阙、中脘,灸之。

五噎五膈:天突、膻中、心腧、上脘、中脘、下脘、脾俞、胃俞、通关、中魁、大陵、三里,针灸之。

呕吐不纳:曲泽、通曲、劳宫、阳陵、太溪、照海、太冲、大都、隐白、通谷、胃俞、肺俞等穴,针灸之。

呕逆:大陵针灸之。

呕哕:太渊针之。

干呕无度不止,肢厥脉绝:尺泽、大陵,灸三壮;乳下一寸三十壮,间使三壮。

9. 胀满

腹中膨胀:内庭,针灸之。

单膨胀:水分针之一寸五分;复溜灸五十壮;三阴交灸;复溜、中封、公孙、太白,针之。

胀满:中脘、三里,针灸之。

心腹胀满:绝骨、内庭,针灸之。

胃腹膨胀气鸣:合谷、三里、期门,针之。

腹坚大:三里、阴陵、丘墟、解溪、期门、冲阳、水分、神阙、膀胱俞,针灸之。

10. 浮肿

浑身卒肿,面浮肿大:曲池、合谷、三里、内庭、行间、三阴交,针之;内踝下白肉际灸三壮。

四肢面目浮肿:照海、人中、合谷、三里、绝骨、曲池、中脘、腕骨、脾俞、胃俞、三阴交,针之。

浮肿膨胀:脾俞、胃俞、大肠腧、膀胱俞、水分、中脘、三里、小肠俞,针灸之。

水肿气胀满:复溜、神阙,针之。

四肢及面胸腹皆浮肿:水分、气海,灸百壮。

11. 积聚

心积伏梁:上脘、三里,针灸之。

肺积息贲:巨阙、期门,针灸之。

肾积奔豚:中极、章门,针灸之;又气海灸百壮;期门灸三壮;独阴灸五壮;章门灸百壮;

气块冷气:气海灸之。

心下如冰:中脘、百会针灸之。

痰积成块:肺腧灸百壮,期门灸三壮。

小腹积聚:肾俞灸以年壮;肺腧、大肠俞、肝俞、太冲,各灸七壮。

腹中积聚,气行上下:中极灸百壮,悬枢灸三壮(在第十三椎下)。

痞块:于块之头中尾各针一针,各灸二三七壮;再于痞根穴(在十二椎下两傍各开三寸半)多灸之。

12. 黄疸

黄疸:至阳、百劳、三里、中脘,针灸之。

食疸:三里、神门、间使、列缺,针之。

酒疸:公孙、胆俞、至阳、委中、腕骨、中脘、神门、小肠俞,针之。

女劳疸:公孙、关元、至阳、肾俞、然谷,各灸三壮。

(三十六种黄疸灸法:先灸肺腧、心腧,各三壮;次灸合谷三壮;次灸气海百壮;中脘针之。)

13. 疟疾

久疟不癒:大椎针之,复灸之。

温疟:中脘、大椎,针之。

痰疟寒热:后溪、合谷,针之。

寒疟:三间针之。

疟热多寒少:间使、三里,针灸之。

疟寒多热少:复溜、大椎,灸之。

久疟不食:公孙、内庭、厉兑,针灸之。

足太阳疟:先寒后热,汗出不已,刺金门。

足少阳疟:寒热心惕汗多,刺侠溪。

足阳明疟:寒久乃热,汗出喜见火光,刺冲阳。

足太阴疟:寒出善呕,呕已乃衰,刺公孙。

足少阴疟:呕吐甚,欲闭合而居,刺大钟。

足厥阴疟:少腹满,小便不利,须刺太冲。

疟母:章门针而灸之。

14. 瘟疫

蝦蟆瘟:少商、合谷、尺泽、委中、太阳等穴,针刺出血。

大头瘟:少商、商阳、合谷、曲池、尺泽、委中、厉兑,针刺出血。

15. 霍乱

干霍乱:委中针刺出血,十指井穴针刺出血。

霍乱吐泻不止垂死:天枢、气海、中脘,灸数十百壮。

霍乱吐泻转筋:中脘、阴陵、承山、阳辅、太白、大都、中封、昆仑,针之。

霍乱干呕:间使灸七壮,不癒再灸之。

霍乱闷乱:脐中灸七壮,建里针而灸之;三焦俞、合谷、太冲、关冲、中脘等穴,针之。

霍乱暴泄:大都、昆仑、期门、阴陵、中脘,针之。

霍乱将死胸尚暖者:脐中以盐填满灸二七壮,气海百壮,大敦七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