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冉雪峰先生揭方剂秘奥,八法如何统括各方

 中医药方便 2021-12-30
图片
图片

   图:中医教育家冉雪峰先生

为医明理而后能用法。以法驾驭方药,左右逢源皆是方。医法如何活用?

可以借鉴冉雪峰先生的毕生经验总结!

冉雪峰,中医学家,教育家。冉雪峰先生与天津名医张锡纯,享有“南冉北张”之誉。

小师妹对冉雪峰先生晚年所著《八法效方举隅》进行荟萃选编。学者循其所录,不难洞悉八法底蕴,得其会通。用5分钟时间阅读吧!

图片
图片

方剂奥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八法可统赅各法,八方可统括各方,苟得其要,可以究于无极,通于无穷。

若想明白其要,不止是要进行方剂分析,尚要思考构成此方剂基础的原理,和掌握此方剂灵活之处在哪里。

组织和蜕化

各方各有性质,各方各有功能,各方各有宜忌,各方各有法度,即各方各有组织。法度由组织焕出,性质由组织构成,功能由组织显昭。

然方非一成不变,桂枝原适应解肌,而误汗里虚,则变其制而为桂枝加附子;误下里实,则变其制而为桂枝加大黄;火劫亡阳,则又变其制而为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原方是解肌者,更变而为解肌不当之救治,蜕变繁多如此。

嬗变和互通

古人方剂,均系从长期经验阅历中,探出规律,制为法度,看似各自为家法,实乃各有渊源。

《金匮》疗中气不和,呕逆腹满,用半夏厚朴汤、橘皮生姜汤,后人平胃散、藿香正气散、六和汤等,即由此嬗变而出。

《金匮》疗气痰阻滞,用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后人来苏散、七气汤、苏子降气汤等,即由此嬗变而出。方的嬗变,已早蕴方的互通基础。

外者内之,内者外之。

汗之如法,里亦可通,

下之如法,表亦可解。

如热入血室,可谓在里在下,而仲景用小柴胡,外出以达之。少阴始得,未离太阳,可谓在外在表,而仲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起下振中以温之。

凡此似不互通而实互通,洵为此项义理良好的佐证。从治,逆治,正治,隔治,由此可探到方剂嬗变的规律,由此可得到方剂互通的楷范。

运用和加减

古人各类方剂,不过以阅历探出来的规律,举隅示例,当各各活看。

如小半夏汤,《金匮》凡三见:见“呕吐哕篇”者,主食不下;见“黄疸篇”者,主除热必哕;见“痰饮咳嗽”篇者,主心下有支饮。

肾气丸,《金匮》凡五见:一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一主脚气入腹,少腹不仁;一主短气有微饮;一主消渴,饮一溲二;一主妇人胞转,不得溺。

所以制法不同,则方制变;用量不同,则方制变;服法不同,则方制变。苟果义例自限,方制或有时而穷。

至若方的加减,为活用方剂,依病立方,随症用药,简便法门。

《伤寒杂病论》,散在各条中的加减甚多。

加减大纲:胸满加枳实,腹满加厚朴,腹痛加芍药,咳者加半夏,痰多及小便不利加茯苓。

然四逆条方注:腹中痛者,不加芍药,而加附子;理中条方注:腹中痛者,不加芍药,而加人参;同条腹满者,不加厚朴,而加附子。

又小青龙条方注:小便不利,不加茯苓;少腹满,不加厚朴,统加杏仁。

凡此参错尽变,为药与药的关系,或药与病理的关系,或药与生理的关系,诸耐探索。

要之在方剂,则活法之中有定法;

在加减,则定法之中又有活法。

活用古人方剂的奥窍在此,

活用古方加减的奥窍亦在此。

图片
图片

汗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发汗之道甚多,以辛温挥发之品,鼓荡外出,此是显而易见的。

然内因气结,则散其结而汗出;

内因血闭,则开其闭而汗出;

内因水停,则化其水而汗出;

内因热壅,则清其热而汗出。

以及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郁者宣之,陷者举之,吸摄者开之行之,燥熯者润之沃之,等等,凡所以深层求其汗出。

本汗剂内只列发汗方,此法度规矩然耳。不表之表,不汗之汗,神而明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仲景用麻黄为太阳病发汗专剂麻黄汤之主药。佐以桂枝,桂枝温煦暖营,促助氧化,所含桂皮挥发油,善于挥发,鼓荡外出,使内之血管收缩,而外之血管扩张,助麻黄外出,不啻为麻黄增加鼓荡发汗之原动力。加杏仁以利其气,里气化则外气化。且杏仁冷利,可杜其寒闭热迫,肺脏过劳所引起之胸满喘促,及咳逆烦热,化热化水之渐,缓冲麻黄在生理上所引起剧烈之作用。再加甘草,调诸药以和中气,虽发表而不遗安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主治条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此汤主之。”

查此方乃治伤寒郁热较重,而表犹未全罢之方。

原书上大青龙汤,郁热尚轻,表证尚急。

此方郁热已重,表证渐解,故以清里为急。

其不脱麻黄汤范围者,表未全解缘故。

盖汗后似无须用麻黄,现汗仍自出,更不必再用麻黄,而此方仍用麻黄为主药者,方成无药,其意并非侧重在发汗。

桂枝助其挥发外出,则发汗;石膏引其清降下泄,则利小便。

肺为水之上源,清热利小便,即是清肺治喘,亦即是平太阳内郁已重之热化。

浅释之,此方清热以透表;深释之,则引麻黄内行下达,俾内之血管扩张,而外之血管收缩,汗自止而热自解。

以发汗者止汗,以治里者治表。且杏仁含氰酸,能制止氧化酵素,减低体温,尤为热郁汗喘之的剂。

前贤释作辛凉重剂,谓为温病开手之主方,犹嫌为中人以下知识。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

主治条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此汤主之。”

附子促助麻黄原动力,俾由太阳陷入少阴者,仍由少阴出之太阳,此与麻黄汤之桂枝同义。但彼则宣中焦之营气,此则启下焦之生气,直接从太阳标本中见,体会而出。于麻黄汤之常例外,开一变例;于少阴病不可发汗外,开一微发汗特例。

本方系由麻黄汤化出,桂枝原可助附子温暖水脏,而必去之者,盖桂枝温散易走,附子温摄能固,虽是太阳微发汗之方,仍是少阴不发汗之旨。

麻黄芍药人参甘草汤方

麻黄 芍药 黄芪 当归 甘草炙各一钱

人参 麦冬各三分 桂枝五分 五味子五粒

附子促助麻黄原动力,俾由太阳陷入少阴者,仍由少阴出之太阳,此与麻黄汤之桂枝同义。

但彼则宣中焦之营气,此则启下焦之生气,直接从太阳标本中见,体会而出。

于麻黄汤之常例外,开一变例;于少阴病不可发汗外,开一微发汗特例。

本方系由麻黄汤化出,桂枝原可助附子温暖水脏,而必去之者,盖桂枝温散易走,附子温摄能固,虽是太阳微发汗之方,仍是少阴不发汗之旨。

图片
图片

温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人之生命,系于体温,有体温则生,体温消失则死。

体温来源,一由后天食物化生,一由先天元真主宰。

而后天谷气培育,尤以先天精气为根本。

故中法温剂,温中温下并重。尤侧重温下,在根本处着力。

或温而兼补,或温而兼涩,或温而兼香窜,兼镇纳,或摄上越之浮阳,或启东方之生气,种种妙谛,俱赖寻绎。

理中丸方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

此方方注与真武汤方注,精蕴颇多,所当注意。《侣山堂类辨》谓此方大生津液,大抵即从方注“渴欲饮水者,加术”悟出,颇能证入治疗法理深层。

不仅中焦虚寒,气不化津为适应,而中气颓废,扶其中气,即所以救其津液。但绝不宜于阳明躁化太过,胃阴已竭,反助之焰而促其亡。

吾人读古人书,务宜得其立言意旨,未容一偏固执,或丝毫含糊游移。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查此方姜附并用,乃取附子、理中二方主药,而合为一方。

既下复汗,阴阳气并竭,不兼育阴,而纯用复味回阳。盖昼燥夜静,此为假热;不呕渴,脉沉微,此为真寒;又无表证,无须用桂。即或有热,而不大热,故直用附子温下,干姜温中,一以启下焦之元阳,一以培中土之生气。附系生用,汤又顿服,审证既的,用药自专。姜得附,则温中力大;附得姜,则温下功宏。至若归地柔腻,牵制其阳;参术呆钝,郁滞其机,故一概摒除不用。惟兹二健,两两奋兴。

上方干姜温中,加附子之温下,本方合中下而并温之。

解表,麻桂可合用,亦可分用;

温里,姜附可分用,亦可合用。

分合出入,加减重轻,学者所当比拟互参,整个贯通其所以然之旨趣。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本方借用处亦多,太阳用之以温经救里,太阴用之以治寒湿,少阴用之以救元阳,厥阴用之以回薄厥,各有取义,各有适应。

不得以一端之理,执以概全体,亦不得以他处借用,反掩其本能。学者所当辨认真确,整个贯通。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按,此方出《伤寒论》“阳明篇”,主治阳明证,食谷欲呕,与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等症。

查此方乃温暖厥阴,振起东方颓阳要剂。

与四逆、通脉四逆,鼎足而三。

附子温肾,干姜温脾,吴茱萸温肝,各有专长。但姜附均守而不走,其能通脉宣阳,鼓舞一身之生气者,乃温以化气,温而行之,从功用推出。惟吴茱萸气味俱厚,又具特殊臭气,冲动力大,另是一格。桂为浊中之清,本品为清中之浊,故宣心阳,桂较超越,而开浊阴,则吴茱萸实为优异。是寒凝血分,郁滞不通,用桂姜附,犹隔一层。惟本品开通经隧,深入浊阴,而冲动开发之。

图片
图片

宣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宣方与各方,相关密切。

如病窍在表,则外发以宣之;

病窍在里,则下夺以宣之;

病窍在寒,则温煦以宣之;

病窍在热,则清释以宣之。

与和剂相关尤切,人体一部分郁滞,则他部分牵制不舒,宣然后能和;

一组织缺乏,则全组织影响不进,和然后能宣。

究之宣可使之和,和不仅用宣,仍有界畔。

或有以吐属宣者,究之此特宣之一种。

宣之范围较广,内外寒热,气血虚实咸赖,讵宁限于吐类。

宣可去壅,六郁各有微甚,各有忌宜,病变纷纭,统括于一宣剂之内。

宣剂应用,广袤如此,作宣方解。

宣痹汤方

防己 杏仁 滑石 薏苡各五钱 连翘

栀子 半夏 蚕砂 赤小豆皮三钱

上九味,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二钱。

按,此方吴鞠通《温病条辨》用治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等症。

故昔之历节痛,西说谓之关节炎。

喻嘉言、徐灵胎悟到不仅辛温通经脉,甘寒亦可通经脉,煞是学理进步。

鞠通悟到痹分二种:一寒痹、一热痹;寒痹易治,热痹难治,亦是学理进步。

然此犹是只得其半。

须知寒痹、热痹,乃一病之传化,

湿未化热,用辛温;

已化热,则用清渗。

化燥发炎,不仅用甘寒,且用苦寒,此牛膝、地骨皮均苦寒,《本经》所以均谓之除湿痹。

本方出《条辨》中焦篇,上焦篇尚有与此同名之宣痹汤,彼方清宣外出,此方清宣下泄,学者可择用,或相互为用。

宣郁通经汤方

当归 芍药 丹皮各五钱 栀子三钱炒黑 白芥子二钱

柴胡 香附 郁金 黄芩 甘草各一钱

上十味,以清水四盏,煮取二盏,分温二服,四剂可愈。

按,此方《傅青主女科》用治经前腹痛由于热极不化者。

是女科之经事不调,多由情怀郁滞所生。无论气郁血郁,五志过极皆火,终必化热,热灼液伤,故其传为风消息贲。

此方育血之源,濡血之燥,外疏以达之,内清以安之,与大小温经汤,为一清一温之对峙。学者择可适应而善用之,妇科当无难调之经病。

甘露消毒丹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主治条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此汤主之。”

飞滑石十五两 黄芩十两 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 连翘四两 石菖蒲六两

薄荷叶四两 木通五两 射干四两

川贝五两 蔻仁四两 神曲糊为末

此方较普济消毒饮尤为清超,彼侧重通外,此侧重清内;彼为清中之浊,此为清中之清。细释方制,微苦而不大苦,清利而不燥利;举重若轻,妙婉清灵,迥非庸手所能企及。普济方通外,而不遗清内;本方清内,而不遗通外。学者深维其所以然之故,则因应咸宜,头头是道。

防风通圣散方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 连翘 芒硝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一分 一作各二钱

上十七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涎咳,加半夏半两。

按,此方刘完素用治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等证。

查此方为通表通里,和气和血,调整二便,疏利三焦之方。

窃河间生平谊力,长于治火。火郁发之,此方内外上下,气分血分,无所不到,意义实为周匝。

图片
图片

下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病至用下,多濒险境。

下之当,可以回生;下之失当,亦可促死。

故下为捷法,亦为禁法。

前贤对此,莫不明辨详析,小心翼翼。

经方阳明三承气汤,适合近说峻下、轻下、软下三法,不曰下结,而曰承气,义可深思。

下多属实,亦有夹虚;下不远寒,亦或用热。

合正奇常变而通之,下庶有济。

且以汗为下,以吐为下,暨下之得法,汗可以出,表可以解,吐可以止,厥可以回,正可以复,在用之者各适病机,权衡轻重缓急而归于至当,作下方解。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查此方以大黄四两为主药,但佐药厚朴为半斤,较大黄倍之,又益之以枳实,方名承气,而立方用药之内容,即侧重气药,意义甚显。且用下义蕴,系着重无形气化,非徒重有形实质。亦可窥见用气药多,则为大其制;用气药少,则为小其制;不用气药,则芒硝虽加至二三倍,亦只名调而已。惟是用下,则病已深沉,急转直下,为出生入死关头。用之得当,有赫赫之功;失当,则变证亦速,不易救药。故昔贤谓既有下之重伤其阴之大戒,复有下之急救其阴之活法。而仲景《伤寒》对本方本证,反复推勘,不下二十余条,其叮咛示人之意,至深且切,学者所当潜心体认。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枳实三枚炙 厚朴二两炙去皮

查此方主药大黄仍用四两,而与前方有大小之分者,盖前方厚朴视大黄加倍,本方厚朴视大黄减半;前方枳实用五枚,此方枳实用三枚。其不用芒硝,滑利之性尽捐,破下之功亦减,安得不小。故前方大承气,为适量之大下药;而本方小承气,为微量之缓下药。若本方朴枳气药加重,《金匮》名厚朴三物汤,方之量数变,则方之名称变,方之主治亦变。

然则大承气朴枳亦系重用。厚朴三物汤之朴枳,与大承气汤之朴枳,量数正同,何以主攻下去实,而不主化气行滞?曰:大承气硝黄同用,朴枳因助硝黄之涤荡;后方只用黄不用硝,而气药又加重,是下药为单味,而气药为复味,大黄反助朴枳之导滞。古人用药之精义,于此不难窥见一斑。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甘草三两炙 芒硝半斤

查此方暨大小承气二方,即《医林》所称之三承气汤是。前方制剂大小之分,在于用朴枳多寡之辨;而本方并不用朴枳,无取此攻下破泄之原动力,又加药中元老甘草以和之,所以赐名曰调。前方大黄后煮,次方大黄合煮,本方大黄先煮,煞有分寸。宜大者大之,宜小者小之,宜调者调之,各符病机。苟果各各破的,得其所以然之故,下法即思过半矣。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查此方为温下法,发表不远热,攻下不远寒,此言其常耳。设寒邪痼闭凝泣,证又当下,苟非温药,何以消阴霾而开坚结。此方温下,开后人无限法门,《千金》温脾汤即从此化出。变承气例,不用朴枳而用细辛,盖降破之力,细辛不如朴枳,而宣通之力,则朴枳不如细辛。下条生地大黄汁汤,是泻中兼益肾家之真阴;此方是泻中兼启肾家之真阳。学者各各比例,不难窥其所以然之精蕴。

再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温宣而从外解,此方是温宣而从内解。然彼方附子,只用一枚;此方附子,则用三枚。所以然者,麻黄、附子、细辛是三复味温药,只相助而不相制,故附子一枚已足。此方大黄苦寒,且系三两,若只用附子一枚,岂不为大黄牵制,阻碍其逐寒兴阳之功。前方用细辛,而不用桂;此方用附子,而不用干姜,各统义蕴。此种方制组织,学者须留心比拟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