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赏析|苏丹以南,南苏丹

 ldtsg1957 2021-12-30

南苏丹的简介

南苏丹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outh Sudan),是非洲东北部(4°N —10°N之间)的内陆国。该国东临埃塞俄比亚,南毗肯尼亚、乌干达和刚果(金),西接中非,北接苏丹,总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首都朱巴(马拉卡勒为南苏丹东北部河港城市,位于白尼罗河与索巴特河汇合处下游右岸)。

 

南苏丹的总人口约1300万,系多部族国家,有丁卡、努维尔、希鲁克、巴里等64个部族(多黑人,与“北”苏丹不同,故二者实际上自古以来并不兼容),官方语言为英语,通用阿拉伯语。其居民大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约1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约1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

南苏丹的自然

南苏丹的地形呈槽型,东部、南部、西部边境地区为丘陵与山地(海拔多在700米以上。最高峰为南部边境处的基涅提山,海拔3187米),中部多黏土质平原,有大片草原、河网及湿地(八成国土为尼罗河上游盆地,地势低平。开阔)。与“北”苏丹不同,南苏丹为内陆国,无海岸线。

 

其中,南苏丹的苏德沼泽(世界上最大的湿地,最小时约3万平方千米,最大时可超过13万平方千米)成因:一者,白尼罗河自南向北纵贯中部,并有其支流的汇流,雨季水量大;二者,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排水不畅;三者,黏土质平原,极易阻滞地表水。注意,由于当地为热带草原气候类型区,湿地面积季节变化大等。

为便于灌溉、提高航运能力(沼泽航道较浅,水深变化大,水面布满漂浮植物,给航运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增加下游(埃及)水供应等,上世纪80年代,在苏德沼泽处建成了380千米长的琼莱运河(长度相当于苏伊士运河两倍),相对绕过了苏德沼泽。

  

南苏丹北部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自北向南多在700—2200毫米之间(全境95%以上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湿度高并有大量的降雨)。其中,每年5月—10月为雨季,气温多在20—40℃;11月—次年4月为旱季,气温30—50℃。

南苏丹的历史

19世纪以前,南苏丹没有成文历史。10世纪左右,丁卡、努维尔和希鲁克等部族进入南苏丹。16—18世纪,阿赞德人与阿凡加拉人相继在此建立统治。18世纪初起,欧洲人在阿拉伯人协助下,在包括南苏丹在内的非洲大陆猎奴(“苏丹”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本带有歧视意味,或译作“黑奴的地方”)。

 

19世纪初,埃及与苏丹侵入南苏丹地区。1899年起,英国利用“英埃共管”名义使得苏丹沦为殖民地。1902年,英国殖民者将南北作为两个实体分而治之。1951年,埃及宣布废除所谓“共管”。1953年,苏丹建立自治政府。1956年1月1日,苏丹共和国成立,包括今苏丹和南苏丹。

1955年,苏丹宣布独立前夕,约瑟夫·阿古领导黑人部队发动兵变,南北苏丹第一次内战爆发。1983年,约翰·加朗发动兵变,并成立军队,第二次内战爆发。2005年南、北方结束长期的内战后,南方实行自治。2011年1月,南苏丹举行全民公投,98.83%选民赞成独立。同年7月9日,南苏丹共和国独立建国。

 

南苏丹的社经

与苏丹一样,南苏丹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道路、水电、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严重缺失,商品基本依靠进口,对自然环境及外援依赖性强。值得注意的是,南苏丹经济严重依赖石油资源(石油收入约占政府财政收入的98%)。其中,在国内外冲突、国际油价低迷和新冠肺炎疫等情况作用下,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南苏丹的自然资源丰富,富藏石油(2007年探明储量6.7亿吨,约47亿桶,可采储量为22.6亿桶)、铁、铜、锌、铬等矿产,水利资源和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36%)较为丰富。此外,南苏丹土地肥沃,适合大规模农林牧业发展(可耕地面积约为2500万公顷,人均可耕地6公顷)。

南苏丹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牧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业上,主产一些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如棉花、花生、高粱、小米、麦、阿拉伯胶、甘蔗、木薯、芒果、木瓜、香蕉、马铃薯、芝麻等。但是,南苏丹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品及日用品完全依赖进口(有水电、纺织、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等)。其中,南苏丹主要出口棉花、活牲畜、木材等,进口机械、化工及纺织产品、日用品和粮食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