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 | “一石三看”不看石

 葳蕤的石空 2021-12-30


“一石三看”引发的话题与思考

南极渔人

无论人们已在自爱之领域发现了什么,那个领域仍有人类未曾勘察之未知。——拉罗什福科(法)

近来把一块搁置角度可多变的广西大湾石在微信群中作了穿插交替式交流,竟引发几位石友的小有兴趣。

一:“静坐观众妙,端居味天和”——作者是要想表达处在繁花似锦、大千万象赏石艺术活动中的一种观姿与心境。

“审美植根自由,法有无所顾忌。”赏石活动应该是赏石人心灵的万花筒,稍一转动就是一幅异样的图画。

此作一露面竟也引起石友的注目。

公石友每天“一石一文”词赏美石的举措,着实让我吃惊与感叹。并赞誉他的赏石审美形式的独特与功力。故而也有了我“一石第二看”的内容,图二:“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哲学命题的启始点与归宿点。却也引来王海社石友趣味的另辟蹊径之雅题:“偷着乐呢”。倒也无心插柳柳成荫——印证着“万花筒句式”的成立。

当前石界的思想活跃表现在著书立说的风行,你看:张三说石,阿德观石,王麻悟石……这太过正常,谁叫审美是个体自由的抒发!但自设场景定格后的推而广之大可商榷,应慎之又慎,不要轻易好为人师。我评说最近面世的“海派赏石大观”一书是从原先“大典”的定式中嬗变而来,真是相当的觉悟与幸运。

因为石界中的那些大言不惭常常会把人轰倒,比如“'不懂古希腊审美法则’、'不懂什么什么……’就不要来玩石头”!当然赏石活动中最大的贻笑大方与自摆乌龙即是那个文本化的所谓国家级鉴评体系及衍生的资格资质。时代一进步,即被釜底抽薪,失却合法性,追悔莫及!

石界中有许多被物欲、名利所遮蔽的顽疾。所以也有了我“一石第三看”图三:“长安道上行客,依旧名深利切”之表述。并附议:赏石人对艺术史整体性上的视野十分重要,它可使我们少犯低级错误。

拉罗先生还说,无论人们如何煞费苦心把激情隐藏于虔诚和光荣的外衣下,激情总会透过遮蔽物而昭然显现。

石三看”话题梗概就是这些。那天在常熟地界当真渔人,接吴老师微信要我写些文字。我问有意思吗?她说有意思,“石界有些问题要加强!”我是恭敬不如从命了!

其实此石还有更多立面的观赏,比如图四,当然有褒贬含义的同存。我仅选如下说词:“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只能是感悟自得知!


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两句,别人一石几看,都是这样摆,那样摆,然后说为什么这样那样摆,渔人老师一石几看,却是由石的“姿态”来思考石界大问题。别人关注具体,他关注形而上。这是邀稿的首因。

渔人老师特别忧心石界目前的大方向,不停地举着“狼牙棒”这儿敲那儿打,弄得有些人看到他就躲。他仍然乐呵呵地继续举狼牙棒,继续说“万花筒”。

我以前总觉得有些事说过就说过了,一直说没什么意思,但是最近又意识到,有些问题就要一直说一直说,才会引起人的重视,才会让人去思考。虽然渔人老师依然说的是“大方向”的问题,依然还是他平时讲的那些“道理”,我认为意义还是有的。这是邀稿的重要的原因。

第三,他的思想存在于他所有的赏石活动中,这一点就了不起了。有人有“思想”,但是这个思想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想法,或者今天是这样,明天是那样。而渔人老师,一以贯之,坚定,无畏,贯彻生活与审美。

——葳蕤


·

·

·

·

·

·

·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