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宗信 | 永不褪色的记忆

 时光捡漏 2021-12-30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我家老屋坐落在石落务到彪角大约2.5公里、石彪公路紧北边的上郭店六组,直线距离凤翔县城大约6公里。

好几年没有回来了,最近终于回了一趟家。往日人来人往、进进出出的街道安定了许多,10家院子5家大门上挂着锁子。站到街道的北端,向西北望去,鳞次栉比的高楼一大片。我吃了一惊,下意识地环顾四周,分明站在自己老家的街道上。才几年时间,那一片空旷的田野忽然冒出一大片高楼,距离大概也就三、两公里。我急忙问邻居,三岔村里出了什么高人,一下子建设成这样。邻居告诉我,那是凤翔县城。啊!?……我嘴巴张大了好一会,视觉也让我判断错误。

说真的,有时候想想,真是为这个国家的发展感到不可思议,眼看着我们周边天天在变样,一座座全新的城市,像搭积木般拔地而起。从太空中拍下的夜景图里,城市灯光越来越亮,越来越密集,几天不出门,就辨不清东西南北了。广大的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央取消了包括土地税在内的各种农业税收,而且还给种粮的农民补贴;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支付,每年扶贫帮困奔小康的资金数量巨大,为农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新农合、新农保支持;实现了公路村村通,马路、街道都是水泥路面、太阳能路灯;不少家庭购置了小汽车,每10户家就有3辆。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人口转移:小的升学在外就业;年轻的有外出打工的,有到凤翔、宝鸡、西安去陪读的,有买房从此脱离农村在城里安家的;老的也去城里帮儿女带孩子。不少农村人的主要生活场所已经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只剩下一小部分老的、小的“空巢”在家。再看看自己,自从母亲失明,离开老家和我们住在一起,也有十年时间了,房子也风雨飘摇、逐渐褪色。

邻居说:“好啊,大家都离开了,没有再回来,证明大家都在外面日子越过越好了啊。好事啊”。

我有时闭目在想,每个人,不管你是张三李四王麻子,不论你是工作在外,还是打工、陪读、帮儿女带孩子,你只要一想到老家,一想到回家乡,就有一种仿佛袜子泡进水里般懒洋洋的舒展:这里土是亲的,水是亲的,风是亲的,人是亲的,村口的树是亲的,路边的狗尾巴草是亲的;这里黄昏是暖的,灶台是暖的,饭菜是暖的,笑容是暖的;这里路是用脚慢慢走的,生活是用心慢慢过的,邻居是用情慢慢熟识的。可以这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诞生了我们的生命,度过了我们美好的童年、少年。对家乡的感情就是对前辈的感情,对泥土的感情,因为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而今,农村人口在减少,房子在褪色,“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今往后,乡音将逐渐遗失在风中,而回到老家的时候,便越来越少有儿童来问了,一旦那些盛满回忆的村庄冷冷清清、逐渐褪色了,有多少人会成为情感上的孤儿。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的63.89%,未来的城镇化率还要达到80%左右,城镇化已经席卷了中国农村!

城镇化浪潮是世界性的趋势,它带来的是国民的素质和文明的整体性提高,将极大地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国家四十年城乡发展的长画卷,我们,也只不过是嵌入其中极其微小而不起眼的一部分。“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上郭店“堡子”已经消失了,老屋也在褪色,但是,曾经的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乡亲邻里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己经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记忆中、刻在我们的生命里了,永远也不会褪色,而且会随着时间地推移更加色彩斑斓、璀璨夺目!

END
版权归“时光捡漏”所有

作者简介

吴宗信,凤翔县上郭店人,退休在家,现居住三原。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