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迎气口脉法在妇科盆腔炎性疾病中的应用

 昵称68974516 2021-12-30

何美秀 王薇 赵茹 杨成君 彭卫东

摘要:人迎气口脉法首见于《灵枢》,是《黄帝内经》中记载最多的诊脉法,同时这套脉法能明确具体病变的部位,为临床带来了极大便利。导师经过大量临床后总结出,以左右手关前一分初步判断定病性,即定疾病的阴阳属性,以同手关前一分与关脉对比来定病位,即先定病性,再定病位,这样为临床诊病提供了简捷、实用,又易于掌握的一个技巧。同时将人迎气口脉法应用于妇科盆腔炎性疾病后显著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

关键词:人迎气口脉法;脉法应用;妇科;盆腔炎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711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5-0102-03

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记载最多的诊脉法,在《素问》、《灵枢》中多篇均有记载。以《灵枢》中《禁服》、《始终》、《经脉》三篇记载最详细。古人著述言简意赅,大量的论述足可见其重要性。但是由于诊脉位置的不统一,使历代医家对于该诊脉法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源自《内经》,另一种源自《脉经》。

1.1.《内经》中的人迎气口脉法《内经》中已经明确给出人迎、气口脉的候诊部位。人迎脉在颈动脉搏动处,气口脉的位置在挠骨茎突内侧的挠动脉搏动处。《灵枢·寒热病》[1]曰:“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灵枢·本输》:曰“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灵枢·经筋》曰:“手太阴之筋,结于后,行寸口外侧。”《灵枢·经脉》曰“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循鱼际”。《灵枢·本输》日:“肺出于少商,……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也,动而不居。”

气口一词最早见于《内经》。但是《内经》对于气口的称谓不尽一致,有“寸口”、“气口”、“脉口”三种说法。如《灵枢·禁服》篇在表达与《灵枢·五色》“脉口主中”相同的思想时写作“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同样的内容在《灵枢·四时气篇》又写作“气口候阴,人迎候阳”。《灵枢·五色》:“其脉口浮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其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大小等者,病难已”。可以看出在这篇文献中脉口又称作寸口。这种做法和现今作者写文时,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词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明·张景岳[2]认为“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而实则一耳。”

1.2.《脉经》中的人迎气口脉法《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3]篇中:“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脉经·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篇中:“心实,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厥阴经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刺三里。心虚,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厥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理解为左手寸口脉关前一分为“人迎脉”的部位,右手寸口脉关前一分为“气口脉”的部位。

1.3.导师总结的人迎气口脉法《灵枢·禁服》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病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病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阴”。不难看出人迎气口脉法是通过上下脉动的对比,来候诊人体阴阳经脉的虚实寒热,也可称作阴阳对比脉法。人迎脉在上,为天为阳,寸口脉在下为地为阴。同时这套脉法能明确具体病变的经脉,为临床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晚晴的何梦瑶还在《医砭》[4]中说:“结喉旁人迎脉,怕大两手寸口脉数倍,从无寸口脉大于人迎脉者。”王伟在《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5]中说:“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笔者也认为公正诊脉的话,颈总动脉和桡动脉无可比性。导师经过大量临床后总结出以左右手关前一分初步判断脉之阴阳,以同手关前一分与关脉对比来具体病变部位更为合理实用。

1.4.人迎气口脉法中“倍”、“盛”的具体理解《灵枢·终始》曰:“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

《灵枢·终始》中的引文与上述《灵枢·禁服》中的引文,两者在行文几乎如出一撤的情况下,却单单保留了各自独特的衡量标准,一者为“倍”一者为“盛”。对于“倍”、“盛”的字义,历代医家几乎达成共识,即均为“倍”字之义。笔者以为这也就如同现在的作家,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时候,喜欢用同义词一样的道理。

王伟在《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5]指出:“盛”字下为“皿”字,为器皿之意,上为象形,代表高高耸起的谷物,其原始意思为器皿中放满了满溢的谷物等祭祀用品,后来演变成一种计量单位。一盛、二盛、三盛即是脉搏小、中、大三种衡量标准。人有高低胖瘦之分,针灸取穴所用尺寸的长度因人而异,盛数如何因人而异?究竟多大是标准的一盛大?经过反复临床,最终找到了答案: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笔者深以为意,即当同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则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则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为三盛,余此类推。

1.5.人迎气口脉法在妇科盆腔炎性疾病中的具体应用盆腔炎型疾病历来让万千女性苦不堪言,若盆腔炎性疾病若未得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日久缠绵难愈,其带来的长期慢性盆腔痛,不孕或宫外孕等,不仅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经济负担。因此,治疗慢性盆腔炎及减少其复发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西医及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亦不十分理想。盆腔炎反复发作,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被湿邪所困,所谓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另一方面加之长期过用清热药物,更易耗伤阳气。此类患者多见阳虚夹湿热为患的寒热错杂证。然而目前的脉法此类寒热错杂证的诊断不能明确判断阴证和阳证。导师经过大量临床发现人迎气口脉法十分适用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诊疗,为这类复杂的病症诊断带来极大便利。

根据人迎气口脉法可明确具体病变所在,以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少阳 左手关前一分大于右手关前一分,如果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则病在少阳。

太阳 左手关前一分大于右手关前一分,如果左手关前一分与关脉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太阳。

阳明 左手关前一分大于右手关前一分,如果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病在阳明。

厥阴 当右手关前一分大于左手关前一分,如果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则病在厥阴。

少阴 当右手关前一分大于左手关前一分,如果右手关前一分与关脉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少阴。

太阴 当右手关前一分大于左手关前一分,如果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病在太阴。

值得指出的是导师引入胡希恕的六经观点,病位分为半表半里证、表证、里证。病性:阳证(热实)、阴证(虚寒)。病位与病性结合,三阳证:半表半里证-少阳证、表证-太阳证、里证-阳明证;三阴证:半表半里证-厥阴证、表证-少阴证、里证-太阴证。需要指出的是,表证: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部位时,便称为表证;里证: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部位时,便称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便称为半表半里证。

经过以上论述可知,导师认为左手关前一分大于右手关前一分,则定位为三阳证,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为半表半里证;左手关前一分与关脉大小差不多为表证;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为里证。当右手关前一分大于左手关前一分,则定位为三阴证,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为半表半里证;右手关前一分与关脉大小差不多为表证;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为里证。

2 典型病例

李某,34岁,女,已婚,门诊号2466093,患者因反复右下腹疼痛10余年,复发2月于2017年8月7号来我院初诊。月经量中,色暗,有血块,小腹冷痛,伴腰酸。右下腹明显疼痛,经行腹痛加重,腰酸胀,腹胀,食欲不佳,大便时溏时结,恶食生冷,偶出现口腔溃疡,时感口干口苦,喜温饮,疲乏无力,少气懒言,小便黄,心烦,难以入睡。白带色黄白相间,粘稠,偶感瘙痒,无异味。舌暗红,苔白腻,右手关前一分大于左手关前一分,右手关前一分明顯大于关脉,三盛。妇科检查:外阴良好;阴道畅,充血;宫颈轻糜,无举痛,已婚已产式;子宫明显压痛,双附件轻压痛。白带常规:II度,白细胞酯酶活性(+)。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中医诊断:妇人腹痛-寒热错杂证 治法:寒温并用,益气活血;处方:法半夏15 g,黄芩10 g,黄连6 g,炮姜10 g,南沙参20 g,炙甘草5 g,大枣10 g,火麻仁10 g,威灵仙15 g,鸡矢藤15 g,薏苡仁30 g,狗脊15 g,草红藤15 g。6剂,水煎服,2日1剂,1日3次。电话随访,患者十分满意,诉现无腹痛,腹冷、腰酸、疲乏、大便溏结、失眠等症状明显缓解,现患者月经未净,打算经净后继续巩固一月。

3 小结

通过以上总结,导师经过大量临床后总结出,人迎气口脉法以左右手关前一分初步判断定病性,即定疾病的阴阳属性,以同手关前一分与关脉对比来定病位,即先定病性,再定病位,这样为临床诊病提供了简捷、实用,又易于掌握的一个技巧。

然而导师对于人迎气口脉法有一下几点说明:1彭老师总结的人迎气口脉法适用于妇科盆腔炎性疾病能清晰的定病性、病位,但不能广而用之。2人迎气口脉法不能代替四诊合参。3对于脉象不典型的病人更应四诊合参综合判断。4对于合病,如少阳阳明合病等,脉法上不能直接判断,必须根据各经提纲来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河北医学院校释灵枢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李志庸 主编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7

[3]李挺医学入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6-209

[4]何梦瑶医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5]王伟《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4

[6]李志庸 主编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