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几年】11.记忆里的园丁 ||周长荣

 一犁_书馆 2021-12-31


作者:周长荣

前几年,我在“渔中记忆”同学群里发起大家回忆上世纪60年代学校老师名单,虽然年代久远,但经过大家的努力也回忆起77人【名单见附件】。1966年的渔沟中学全校教职工大概有八十个人左右,但确切有多少人还是没有完全弄清楚,不过我感到回忆起那么多这已经了不得了,因为毕竟是过去五六十年前的事情。

对于那些印象深刻的老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例如吴金城、何大受,李名方与蒋同宁夫妇、周洪昌王筠廷 樊庆栋与蒋敬仁夫妇  吴引亚  李伯伦,尤志新,岳大钢,余海生 …

李名方老师的书法、篆刻

1966年,学校的校长还是颜杰夫,付校长许厚伍,颜杰夫是参加北撤的老干部,行政17级,作为行政干部他是学校的政治领导。学校的教学业务主要由许校长负责。

许厚伍校长个子不高但很胖,当年在学校留有他的一个典故,叫做“高考不翻身,不穿大皮袄”。这个“典故”说的是1964年他买了一件大皮袄,恰巧那一届学校的高考“光头”。至于“剃光头”的原因也不是老师学生们不努力,而是因为那一届的毕业生中有一个叫做陈超的同学被逮捕关押。陈超当时被怀疑参加了一个叫做“某某党”的反革命组织,当时阶级斗争的弦绷得紧,由于事情没有调查清楚,而至使那一届两个班级学生的政审全部不过关,因而全部丧失了高考资格。

当然,许校长借此发出的誓言无非是为了鼓舞士气,激励全校师生罢了,至于那一年的大皮袄穿还是没有穿是没有人去追究的。反正下一年在当时阶级斗争形势已经越来越紧的情况下他仍然义无反顾,把有能力有着真才实学的一些“问题”老师推上教学第一线,为此,后来在批判他的时候成为了一条主要罪状。功夫不负有心人,1965届的渔沟中学高考达线率竟然达到百分之四十一以上。

但是后来这样一位有着强烈责任感的老校长偏偏遇上了那场风暴,还因为他拼命去抓升学率而被打成“黑帮”,真的也算是生不逢时了。

支部书记尤福来是社教后期调来学校的,和许校长恰恰相反,瘦瘦的身材,看起来很柔弱。两个人一胖一瘦,一位管校务,一位管党务,我那时候暗想,这个组织部门用人也真有点道道,这两个人外型上反差那么大,但就像是相声演员,并排往舞台上一站却又是绝配。

四清运动积子金玉春那时已经提拔为付校长。政治处主任是包绍君,原教务处主任吴敬仁因为地主出在学校四清运动后期被免职,他的职务由高广渊接任。后来高广渊在那场风暴一来就因此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其实现在想来,高老师的学术地位在渔沟中学这么排也是排不上他的,之所以把他打上“权威”的宝座一是因为他的教务处主任的位置,二是因为他那有点与别人不一样的高耸的鼻梁骨。

有着明显特征的老师印象更深,例如杜暄之,圆圆的脑袋,矮矮胖胖的淮阴人说的“五短三粗”的身材,当时已经五十多岁,大家称之为“老杜先生”。他的形象应该和宣传画里或者是影视作品,文学小说里描绘出来的典型的老地主的角色神似,如果上台,根本不用化妆,活脱脱的一个土财主的模样。

然而,人不可貌相,他是淮阴地区屈指可数的民国时期金陵大学毕业生,五六十年代差点当上淮中校长,号称淮阴教育界的数学活词典,从初一到高三的课他都可以胜任。那时候,无论哪位老师有事请假和他打一声招呼,他就去替代上课。他去上课也不需要带课本,空着两个大手,面向课堂一站,随便问一个学生“上一堂课上到哪儿哪?”学生就会告诉他上到什么地方了,这时。他随便拿起面前的一个学生的课本翻开,用眼睛扫视几秒钟,把课本就丢给学生,随即不紧不慢,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除了老杜先生,老师里还有一个奇人——周同生。周老师个子大概只有一米五几,此人嘴比较突出,肤色黝黑又有点焦黄,面貌显得有点狰狞,学生们给他起的外号叫做“老狼先生”。后来就是因为他那令人生厌的外貌而获罪受到冲击。他民国时期毕业于江苏第六师范【老淮中】,他也堪称“全能教师”,他的工资和杜宣之老师一样都是当时的中学老师里的最高工资月薪73元,比当时19级行政干部的月薪还多一块钱。

戴玉寒,王继绢夫妇,新华日报记者出生,文学水平一流,当时王老师是高中语文老师,戴老师因为历史问题被剥夺了教师资格发配到图书室,就是在那种情况下高三毕业班的老师还将文科考生交给他辅导。

丁少灵,淮阴一流历史老师,多才多艺,音乐指挥,会弹三弦等。那时候渔沟中学的老师排演话剧,丁老师都是剧中的主角,从《放下你的鞭子》里饰演东北流亡关内卖唱的香姐的父亲,到《年青一代》里的装饰演的林育生的父亲,每个角色他都演绎得栩栩如生。他原来工作在南京,是为了响应号召支援苏北放弃了优越条件的大城市从省城来到淮阴的,他的课堂教学生动,很受到学生的欢迎,七十年代初调入县中。

《放下你的鞭子》剧照右一是李名芳老师,右三是蒋敬仁老师,左一是丁少灵老师

和丁少灵老师一起响应号召从南京来到苏北的还有吴金仁,史葆春老师。史葆春本来就是泗阳人,调来淮阴之前曾经担任声名显赫的南大校长匡亚明的秘书。后来在学校担任团委书记。

李叔文,四川人,西南政法大学毕业,高中数学老师,业务精湛,上课无需带课本,高中三角功底深厚。

教唱歌的女老师是余海生老师。余老师个子不高,身材并不苗条,然而气度不凡。在那场风暴里她被别人贴的大字报上披露,说她在解放前的大上海为孔祥熙家的千金教授钢琴,他的丈夫是印尼华侨。前几天和老同学聊天说起余老师,他们说上初一的第一节唱歌课就是余老师上的,教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我们祖国好”,六十年过去了,那首歌的歌词他还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我们的祖国好,我们的祖国好,人民勇敢又勤劳,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还有不得不说的一位老师陈正,一米八五的个子,白皙的面孔,用现在的表述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帅哥。陈老师不但外表帅气,他的文学造诣深厚,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学和古诗词有很深鉴赏功底。

陈老师在刘老庄中学就是我的班主任,我转学到渔沟中学后,他也调到这里了。他来到渔沟中学时间短,认识和了解他横溢才华的人不多,不过后来在一次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和副校长许厚伍的大会上使得他在学校名气大震。

批判大会在大礼堂进行,和又矮又胖的许校长相比,陈老师一看就是那种“高、大、上”的“正面人物”形象。他不但形象好,发言更是引人入胜。不像是别人照着批判稿泛泛宣读,陈老师的批判发言是撇开讲稿,即席发挥,一二三四五,条理清晰,头头是道。对于这次大会的精彩亮相,几十年以后和老学长们谈起,我的那位在淮阴区老年大学讲授古典诗词的满腹经纶的老学长H先生还是赞叹不已。那场风暴以后,陈正老师即调任后来的县中王营中学担任校长,也算是人尽其才了吧。

就在我的系列文章在”淮水安澜”板块推出不久,我和原来渔沟中学的尤志新老师取得了联系,下面一段话是现在已经84岁的尤老师对于那些老师的记忆:

“别的教研组的实力我不大清楚,就语文教研组来说,阵容确实比较整齐。组长是金玉春(南师中文系毕业,烈属子女),组员有李名方、陈正,王继娟、戴玉寒、吴引亚、王筠庭等等近二十人。实力并不亚于王营中学。我在淮阴市教师进修学校任教时,曾被营中借调一学期,教高二语文。所以对营中的语文教师实力有所了解。

    渔中语文教研空气比较浓,要求每位教师要有研究课题,而且公示在黑板报上。记得我报的课题是《孔子核心思想——“仁”初探》,当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教研组要求每位教师每周都要听课,而且要求写听课记录。每个年级都要有公开课。我听过李名方老师在高三的两节语文课,内容是对一首诗歌的评价。他采用学生辩论,教师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还有值得一提的两件事,一件是我学习《凯洛夫教育学》,写了一篇《“教师主导作用”质疑》的文章,寄《光明日报》教育版。颜校长告诉我,光明日报曾派两名记者来了解我的情况。支部签了意见同意见报。后来因文革开始,《光明日报》停止了教育版的讨论,故未及发表。(按:此文经修改充实后,改题为《冲破传统思想束缚   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教师主导作用”质疑》发表于北师大《教育研究通讯》1987年第1期,中国人民书刊资料中心存目)

另一件事是李名方与我及陈正,三人合作写过一篇《谁是真正的民族英雄》。现在看来,文章观点左得可爱。《光明日报》曾拟发表。在文革前,李名方感到形势不妙,生怕发表后遭批判,就急电编辑部,把文章要了回来。”

   尤老师的记忆是我这篇文章最有力量的佐证吧?我很感谢他。他把我的文章转给了在苏州的樊庆栋老师,樊老师写了一段很长的评语,使我很感动。毕竟都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他们还是非常留念那一段青年时期的生活。在学校樊老师虽然没有教过我们,但他高大英俊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是非常清晰的,尤其是他和多才多艺娇小玲珑的蒋近仁老师的夫妻档更是同学们所羡慕的。樊老师深情回忆说“老尤,周长荣的两篇文章我又细看一遍…他记忆中所述之事我印象深刻。那时淮阴读书学生够苦够可怜!他说的吃焖烧粥的感味,我在困难时期读大学时我和同学也这样吃过知其味!他说的南京文工团在大礼堂演出和学校学生演出的细致描述似乎也在我眼前记忆犹新。学生独唱《蝶恋花》《谁不说俺家乡好》《公社的山啊公社的水》基本上都是余海生蒋敬仁辅导的,当时余海生与蒋敬仁同住一个宿舍…”

当我回家把樊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爱人,又引发了她对于樊老师和蒋尽仁老师夫妇俩的一段回忆。她说那时候学校开会,樊老师夫妇抱着他们几个月的儿子小激扬,她们女生吃西红柿,小激扬想吃,他的小手指直接就指到了西红柿上面…

“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一段话是原清华校长梅贻琦说的。确实如此。一所学校的优劣其主要方面取决于她的师资力量。当年这所古老学校的师资力量是雄厚的,多少年后我们回忆起来,都还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自豪,但更感到发自内心的一种深深地惋惜,一种自责,一种愧疚。

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些老师大部分都凋零了,无论他们是出身好的还是不好的,有问题的没有问题的,他们留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往事是忘怀不了的,时间愈久远,反而愈清晰。

李名芳老师悼蒋敬仁老师的诗


作者简介

周长荣  男,淮安市清江浦区人,1950年出生,2010年退休于第二人民医院。现于市老年大学习,爱好诗词文学,古典诗词常见于《一品梅诗刊》《淮海诗苑》等刊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