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年级现象”,出现落后表现,和超前教育有关系吗?| 头条

 成长教育漫谈 2021-12-31

在一般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会有比较高的普遍性,例如在小学教育阶段中“三年级现象”就属于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

而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具有时代背景的——超前教育。

在当下尤其是在城市里有孩子没上学之前就开始学上学之后要学的内容不稀奇,真正上学时是“零基础”的反而是比较令人惊讶的事情。

尤其是众所周知这些年来“鸡血”“内卷”等问题的加剧,许多家长、孩子在教育、学习上被折磨的苦不堪言,而围绕这些问题的各种建议、引导啥的也就变得更多了。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可怜天下父母心”——纵然有很多家长清楚知道自己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会有一些弊端,但是面对残酷的“分层”“分流”现实,除非是真的遇到问题了,否则多数家长还是愿意选择“搏一下”……

而对于“三年级现象”有不少甚至是专家都认为导致学生会出现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是因为这些孩子在幼儿园就超前教育了。

他们主要是分析依据或者说逻辑所在是:

1、过早让孩子接受超前学习违背了教育规律,会导致孩子容易厌学;

2、超前学习容易使一些孩子产生“我都会了”的心理,所以就不重视学校学习了,这就会导致问题越攒越多最终集中爆发了出来。

这样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确实是有孩子真的就是因此出现了这些问题的。

写文章、做问题分析我们可以谈到这个程度就行了,但是作为家长,却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认识上。

尤其是对那些孩子还没上学以及刚上学的家长来说,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认识的程度,还真的容易被某些人给忽悠了。

家长在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能只是停留在知道“不能做什么”,这些事情要引起自己的注意,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

因为很多事情的并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即不是你怎么做了就一定会有怎样的结果。

例如不同的家长给予孩子看上去是差不多的学习上的引导、要求,最终的结果却可能大相径庭。而这背后的原因更多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是如何做的。

“专家”往往容易“就事论事”,而且还容易只是从一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因为如果要把一个问题彻底说清楚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

但如果家长糊里糊涂就这么“偏听了,你会发现该遇到的问题你还是会遇到,或者会遇到其他同样让你困扰的问题,而到那个时候你再去质疑“专家”,他们只会告诉你:“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说以前道一万,还是会让家长去改变。

你还没法反驳,因为这个说法确实也是对的……

我认为关于“三年级现象,作为家长需要认识到这个现象某种程度上讲其实就像孩子的“青春期”一样,有其“不可抗”的一面。

例如孩子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多数孩子在这个阶段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会有不少孩子出现“叛逆”的表现。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一种表现。

反而如果孩子一直乖顺、听话的家长需要自省一下,孩子的这样表现是不是因为我们管得太多、太严,以至于压制了孩子,使得孩子不能、不敢有这些表现。

如果是,那么家长得注意了,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教育模式,这才是真的违背了孩子成长科学规律的教育。

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可能会出现更为强烈的叛逆表现。

而如果到了那个时候家长依旧还是采取比较高压的方式去管束,就算是最终幸运地“管住”了,那么您的孩子非常有可能会一直叛逆下去,严重的可能到他们老了也会一直叛逆着……

另外一个导致“三年级现象”的关键因素是因为一二年级和三年级之后学科学习的特点决定的。

说白了就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所学的内容太容易了,但是从三年级之后突然有了一个阶跃性的提高,对一些准备、储备、训练不足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有一个过程去适应这些改变。

这里面最突出的就是数学和语文。

例如数学从三年级开始就要学习小数、分数、几何等内容了,不但对孩子的计算能力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也对他们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了。

事实上反而是那些超前学的孩子,更容易适应这些变化,其实也没什么神奇之处,真正有用的不是“超前学”,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往往都进行过较大量的基础训练,且对相关知识已经进行过一定的“预习”。

而语文从三年级开始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要求突然就拔高了。

语文这些年的变化可以说是最大的,而放在小学阶段其实就是从三年级开始家长们会明显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将很难在考出高分了。

有些人不清楚知识本身的变化,就很容易误解是孩子能力不足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去看,“三年级现象”跟“超前学”是没有必然关系的。

不排除有一些超前学的孩子家长“虎头蛇尾”,即孩子没上学的时候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结果孩子上学之后因为有很好的表现,家长就误认为是孩子“天资过人”,然后就突然开始撒手不管了……

但是多数家长是不会这样的,你很难想象一个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怎么可能不知道上面这样做的后果,不是吗?

当然,如果非要往细了分析,也不能说跟超前学没有一点关系。

这里的问题主要是出在了过去家长给孩子进行超前学时如何安排的。例如有些家长过于注重“速度”“记忆”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没有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孩子养成各种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孩子就属于一直“带伤”超前。

例如数学学习只注重“学”却不注重“思”和“练”,就连基本的计算能力都是觉得孩子“会了”就直接过了。

再比如明知道让孩子多读书有好处,可是家长却只注重了“读”而不注重思考和交流分享,结果就是到了后面不少家长都会开始疑惑“为什么孩子看了很多书却写不好作文、做不好阅读理解……”这些问题。

但如果你能做到、做好这些呢?

而且你还不仅仅能做到这个程度,你还会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一些趣味性、思考性、互动性很强的方式让孩子不是单纯地“学”那会是怎样的一种结果呢?

比如孩子学习长度、重量、时钟、人民币等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只通过课本、习题来让孩子学习,而是通过实物、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孩子学,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效果呢?

这些问题在没上学之前如果是在生活中学习就不是超前学,但是如果你把它们当成题目去学,它们就变成了超前学了……

再比如语文、英语这两门课,“识字量”对孩子未来的学习、理解、读书以及写作等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字、词(单词)这些东西存在“超前”的概念吗?真有人会认为课本上的“生字”真的就只能在那个年级才需要掌握的吗?

如果真是这样,您的孩子可能一直在“读书”这件事上是极其缺少积累和训练的。因为识字量决定了孩子的阅读体验感,识字太少的孩子是不太可能喜欢读书的。

所以“三年级现象”和“超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必然的,家长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孤立去看问题,除了关注“不要做”之外,更要关注的是这些“不要”背后的原因。

而通过对这些事情的不断分析、思考以及尝试,您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方法也会变得多样化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