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减负!再减也要学!这两者不总是对立的,关键还是怎么学!

 成长教育漫谈 2021-12-31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毫无疑问在当下“减负”是绝对的教育主旋律,我们不否定“减负”的积极意义,但我还是希望我们的家长们在忙于“减负”、纠结于“减负”的时候,能够冷静地思考一下学习和减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关系。

搞清楚这个关系,我觉得不但会有利于给孩子更好地减负,还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就我个人而言,我始终认为:学习是学习,减负是减负

它们之间有关系,甚至很多时候是因果关系,毕竟往往孩子的学习负担是因为孩子去学习才导致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总是对立的,只是我们太多时候总是会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一提“学习”就总是会涉及到“负担”,反之亦是如此。

学习不总是只能产生负担

这点在很多人看来往往会理解为“少学”或者说是控制在一定量的范围内就不算是负担,而一旦超出了那就算是负担。

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要知道学习是一件很重要但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任何人在学习上吃苦也是很正常的,而减负减的不是学习,不是不让孩子学习了,只是让孩子们减少一些无谓的、超负荷的、低效率的学习。

目的是希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但其实学习除了产生所谓的负担之外还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积极效能影响。

他们会开始懂得越来越多、对很多事情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知识本身给他们带来的最直接的提升感受还是因为成绩而带来的认同感、自我满足感以及自信心的提升,对很多孩子来说,他们是会相信学习是很有意义很重要的事情。

所以学习固然是辛苦的,固然也会给孩子们带来负担、压力,但同样也会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整天说的“违背规律”到底是什么规律?

当我们提到学习的时候,总是绕不开作业量大、教育抢跑、超前学等等,每每这个时候总会有人说违反了教育规律或者是孩子的成长规律。

那么作为家长,您除了知道“违背规律”之外,你可以知道到底违背了怎样的“规律”?

事实上很多这么说的人,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但并不妨碍他们相信这是事实。

这里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我们的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当代的心理学、教育学包括生物学等等已经就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一直在到老年心理的状态是怎样的做了系统全面的研究。

在某一个年龄段里,一般个体能够接受、处理怎样的信息,是有一定普遍性的,当然,也一定会有个别孩子确实会异于常人,但是大多数人是会保持相对的一致性。

举个例子:

七岁之前的孩子一般来说他们在抽象思维的能力上是比较弱的,最典型的是你会发现有很多孩子在做计算的时候是会掰手指头的,或者是比较依赖于实物演示来辅助自己的理解。

此时的他们去思考抽象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父母为了怕孩子“输在起跑线”而非要给孩子学太难的数学问题,孩子其实是理解不了的,不是孩子“笨”,是他们的生理、心理决定了在这个阶段他们真的是不擅长这些事情。

但是不是因此就什么也不用做了,就要“静待花开”了?

驾驭“规律”而不是被“规律”束缚

上面说孩子成长是有一定心理发展规律的,那是不是面对孩子的“缓慢”成长,我们就没有办法做点什么只能“静待花开”呢?

当然也不是了。

这里我以“超前学”这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例谈谈我们知道所谓“规律”是什么之后,如何去驾驭它而不是被它所束缚。

其实当我们懂得这个原理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是在于通过怎样的方式让孩子去理解一些所谓的超前学习内容

孩子们小的时候对图和事物的理解是要远远比对文字理解更容易,所以当我们教孩子一些超出一般发展规律的数学知识时,我们是可以借助图或者是实物去给孩子演示的,让孩子可以直观感受到“量”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抽象的“数”的变化。

这样一来同样的一个问题,他就可以掌握并且理解。

这里我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

例如我们要超前教育孩子学会一道“移多补少”的题目:书橱的第一层上有10本书,第二层有4本书,问现在从第一层拿出几本书放到第二层两层的书就一样多了?

这种题目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显然是属于严重超纲的题目,甚至是对大多数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属于“难题”了。

如果我们“硬讲”“硬教”,那么必然就是“违背孩子发展/成长规律”的行为。

但是如果我们现在拿着书去演示这个变化会怎样呢?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物品代替“书”来演示,甚至如果孩子对实物的认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我们还可以直接画个圈来代替“书”给孩子演示。

并且我们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如何调整才能保证一样多。

这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一个“行为”孩子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吗?

而如果我们再把这一类问题通过不同的实物进行多种变化的演示,而不是局限于让孩子去写出那个计算公式得出计算的结果,那么这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抽象思维能力。

甚至这还可以称得上是非常好的亲子互动、亲子陪伴。

所以你看,同样都是超前学习,同样都是违背了某些规律,而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一种学习的方式对孩子来说就是“负担”甚至还是有害的,但另一种方式显然好处非常多。

试想一下,一个孩子的数学思维启蒙是这样进行的,对他们来说同样的学习,还能拿题目(作业)“多少”来衡量“负担”的大小吗?

所以我们不要只是知道了“违背规律”就变得畏首畏尾什么都不敢做了,正确的做法是我们需要搞清楚这些规律到底是什么。

比如我们可以去看看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看看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八个阶段,尤其是“同一性”这个概念,这不仅仅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规划、安排好学习,还会对他们的人格、心理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搞清楚减负是减负,学习是学习,它们之所以会有重合是因为我们在孩子具体的学习安排、引导上出现了问题,而不是“学习”本身是有什么错的。

且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吃苦的事情,我们不要逃避这个问题,再好的习惯、方法都是需要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去摸索、总结的,绝对不可能空谈、说教就能够让孩子获得。

现实中对有些孩子来说10道题就是他们的极限,超出的每一道都是“负担”,但对有的孩子来说,10道题仅仅是“热身”,再“打十个”可能都不过瘾。

问题到底是出在了哪?

我想,看完这篇文章,您或许会有所感悟吧?

—— 教育植根于爱 ——
微信:kankanweixiaobuyu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