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半夏泻心汤——慢性肝炎、肝炎吐血,腹胀、黄疸

 平安健康LZJ 2021-12-31

图片

101慢性肝炎——门纯德医案

白某,男,37岁。曾患慢性肝炎,每遇肝区疼痛时见,口苦咽干、食欲不振、胃脘憋胀不适,腐吞酸、烦满失眠、溲黄便溏、脉弦、舌苔黄。予半夏泻心汤加枳壳6克、香附9克,服后疗效甚佳。后与半夏泻心汤、膈下逐淤汤二方交替不间断地服用半月,症状消失。

1 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症状初见者,服半夏泻心汤一剂,可防止发展成脓血性痢疾。

2 体弱、消化不良,尤其是胃酸过多,有暖腐吞酸症状者,服之即效。

3 胃肠功能失调所见之呕恶,烦闷、虚宿便溏等证均可使用本方。

102腹胀肝炎

白某,男,41岁。患者自19599月发现肝大,当时无自觉症状,肝功能正常。逐渐自觉两肋间歇隐痛,甚则及背,腹胀肠鸣,日轻暮重,食欲减退,嗳气频频,大便不实,或日行二次,或间日一行。体检发现颈部有数个蜘蛛痣,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下界在右锁骨中线肋下10cm,质软,无叩压痛,其他无异常发现。19629月以后,谷丙转氨酶曾有二次上升,其余肝功能指标均正常,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曾先后四次住院,采用一般保肝治疗和胰岛素、丙酸睾酮等治疗,都可暂时取得效果。

但遇工作紧张和劳累,则病症又发。196311月第五次住某医院,除采用一般保肝疗法外,更应用中药、针灸、推拿等辅助治疗。中药主要是调气散郁、养肝健脾软坚之品,以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平胃散、八珍汤等方加减,腹胀胁痛依然。1964124日诊:六脉迟虚无力,舌胖大,苔而腻,腹胀肠鸣,干噫食臭,有时两胁及背与少腹作痛。大便糊状,日二行,或间日行。

良由早年饥饱劳役、脾胃失调所致。先以仲景半夏泻心汤治之,处方:法半夏、党参、黄芩各9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吴茱萸、炒川连各3克,大枣4枚。

28日诊:服药2周,干臆食臭、肠鸣矢气稍减,纳食转馨,腹胀亦瘥。胁痛隐隐如故,大便先干后溏,日二行。舌苔薄黄带腻,舌体胖大,脉数中空而无力。前药见效,然脾虚气弱较甚,拟于前方加重益气之品。党参改为15克,加太子参15克、茯苓9克。

229日诊:服半夏泻心汤加味,干噫食臭、肠鸣矢气大减。唯腹胀稍增,胁痛隐隐,大便有时成形。舌苔厚腻,舌体胖大,边尖有齿痕。脉虚无力,肝脉尤显。此由虚不受补,用半夏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与半夏泻心汤交替服用。处方:制厚朴、清半夏、党参各9克,生姜、炙甘草各6克。服药二月余,诸症消退,腹胀显减,干噫食臭、嗳气、肠鸣均已消失,偶有微胀及两胁隐痛。肝脉稍有弦象,脉虚较前有力。予半夏泻心汤常服,晨起吞服补中益气丸,丸剂缓缓善后。于1964412日出院。(《浙江中医杂志》1965828页)经方研习

103肝炎吐血——宋奇英医案

张某,女,46岁。肝炎病史5年。两月前因突然呕血而住院,经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伴有腹水。经止血、输血治疗后,呕血控制,现症见面色苍黄灰暗,消瘦,腹大如鼓,腹围90cm,腹部胀满,納差,大便溏,小便短少色黄,苔白黃而腻,脉弦无力.B超提示有液性暗区,谷丙转氨酶18单位,余项似正常。生化试验:白蛋白35/L,球蛋白30/L.辨证为寒热错杂,邪实正虚,治法用辛开苦降,祛实补虚。方用化裁半夏泻心汤:半夏9克,干姜9克,黄芩9克,黄连6克,甘草6克,文术10克,茵陈60克,大黄10克,枳实9克,山药15克,白术30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服药63付,面色正常,蜘蛛痣消失,腹大胀满消失,腹围75cm,饮食渐增,B超复查液性暗区消失,肝功基本恢复正常。继以原方加太子参,去猪苓、云苓以善后。《当代医案论经方》

论:为什么放那么多茵陈?

104慢性肝炎——岳美中医案

辨证治疗脾胃阳虚型慢性肝炎

白某,男性,39岁,住院病历41193号,于1964124日初诊。患慢性肝炎6年,两胁间歇性疼痛,大腹胀满,纳食乏味,暖气频频,肠鸣矢气,大便溏薄,一日二次或隔日一行,曾先后5次住院。经保肝,丙酸睾丸酮等治疗后,均可获暂时效果,工作一紧张辄又复发。曾用柴胡疏肝散等方治疗亦无显著效果。诊得六脉虚迟无力,舌胖大,苔腻而浮,缘起病于早年饥饱劳役,脾胃升降失职,健运无权,恰与《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之证相符,则予:法半夏9克炒连3克枯黄芩9克干姜片6克炙甘草6克党参9克大枣(开)4

二诊:1964229日,前方日服1剂,一月来纳差、肠鸣、矢气等症状已大为减轻,但仍有腹胀胁痛,舌脉同前,拟《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9克生姜6克半夏6克党参9克炙甘草6

三诊:又服药20剂,腹胀大减,基本消失,除胁有隐痛之外余症均除,脉象较前有力,精神充沛,出院返四川工作,嘱再服一段时间半夏泻心汤及补中益气丸为善后调理。

按:本例慢性肝炎的治疗,亦与一般常法不同,患者断续病程6年,见腹胀纳差,肠鸣便溏,六脉虚迟无力,舌胖大等症,虽有胁痛,按舒肝理气法用柴胡疏肝散治疗不效,则说明非肝胃不和型,而为脾胃阳虚之证,先用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法为治,经服药月余纳差、嗳气、肠鸣等症大为好转,然腹胀不效,六脉如前,则说明脾阳衰惫转甚。《伤寒论》:发汗后,19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所谓发汗后是指其病因为汗后伤及脾阳所致,本例虽未发1汗,但病程6年之久,具有明显脾阳虚衰,顽固性腹胀,六脉虚迟无力。病因虽异,其证侯相同,故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之后,20余剂即又进一步获得明显效果。岳美中医案集

论:左右者,阴阳升降之路,中气胀满,升降不利,则两胁间歇性疼痛。

本案这种只是获得明显效果的类型,可以从补肾入手,就是扶阳。如附子类汤,如肾气丸。还有加肾四味。有一个理论叫肾气实则腹胀,就是肾虚之义。三焦之火,来自肾之原气。肾气虚则三焦俱虚,中焦虚必生胀满。

图片

图片

岳美中老师

105肝炎腹胀——岳美中医案

徐某,男性,42岁,军人,病历号36479病程较久,19588月起,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曾在长春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治疗10个月出院,此后因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先后4次住院,每次均有明显之肠胃症状,1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7日会诊,经治医师谓:肝功能谷丙转氨酶略高150 ~180之间,其他项目均在正常范围内。惟消化道症状,八个月来多次应用表飞鸣、胃舒平、消胀灵、薄荷脑、次碳酸铋、黄连素、酵母片、四环素等健胃、消胀、止泻与制菌剂治疗,终未收效;现仍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言,大便溏,日2-4次,多至5次,无腹痛及下坠感,精神疲惫,不欲出屋活动,睡眠不佳,每夜3~4小时,少至2小时,肝区时痛。望其体形矮胖,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力,右关略虚,为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慢性胃肠功能失调病症,取用仲景半夏泻心汤,以调和之。党参9克清半夏9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黄芩9克黃连3克大枣4枚。以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再煎取200毫升,早晚分服,日1剂。

药后诸症逐渐减轻,服至40余剂时,患者自作总结云:月余在五个方面均有明显改善,食欲增进,食已脘中胀闷未作,腹胀有时只轻微发作。此其一;精力较前充沛,喜欢到院中散步或做些其他活动,时间略长也不感疲劳,此其二;大便基本上一日一次成形,消化较好,大便时能随之排出多量气体,甚畅快,此其三;肝区疼痛基本消失,有时虽微微发作,但少时即逝,此其四;睡眠增加,夜间可5-6小时,中午亦可睡半小时许,此其五。多年久病,功效有进展。后因晚间入睡不快,转服养心安神之剂。

196525日再次复诊时,前症复作,仍处半夏泻心汤,10余剂后,效验不著,改服附子理中汤,7剂后,诸症不惟不减,反心下胀闷加剧,大便次数增多,复又用半夏泻心汤加茯苓,20余剂,获得显效,后来大便不实次数多及心下痞满,虽有因饮食或其他原因,时有反复,而在服用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的调理下,逐渐疗效巩固,于11月份出院。

按:本病例为一肝炎所致的肠胃功能失调,此次住院以来,虽曾反复地而且较长时间地应用西药治疗,均未获得满意效果,中药治疗后,短期内症状即基本消失,反映中药对调整肠胃机能有一定作用,惟诊断治疗必须丝丝入扣,前期措施可谓得当。后期之治,初服泻心10余剂不效,认为以往长期应用芩连之苦寒,阳明之邪热已清,惟余太阴虚寒,忽略了心下属胃与口苦胀闷为胃邪犹在之征,径用附子理中,适助其热,致病情加剧,后改泻心,又奏卓效,二方之治,一在脾,一在胃,一在温中补虚,一在和解寒热,应用时当注意。

论:本案反复胀满,痞结,可能内有积聚。

106慢性胆囊炎——刘景琪医案

陶某,男,32岁,1981114日初诊。脘胀及右胁下疼痛已五年。疼痛剧烈时,牵及右肩部,经常腹胀。厌油腻,食则疼痛加剧,嗳气,反酸,恶心。五年前曾在×医院作十二指肠引流,诊断为胆囊炎。症状时轻时重,颜面色灰,消瘦,全身无力,莫非氏征阳性。苔白腻,脉左上关上滑,右沉紧。印象:肋痛。辨证:寒热互结,湿热郁滞,升降失调。治则:辛开苦降,清热利湿。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生牡蛎12克金钱草60克海金沙12克郁金9克 共服一百五十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一年无复发。

胆的升清降浊与脾胃的升降密切相关。胆气的疏泄宣发有利于脾胃的升清降浊,脾胃升降纳化正常,胆腑才能疏泄有度。黄元御说:.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故胃中浊气降,则胆汁亦能下行,清气方能上升。《经方验

论:嗳气,反酸,就是干噫食臭,生姜泻心汤提纲证。脉左上关上滑,胆胃不和。气阻不降。

图片

107胆囊炎——李石青医案

李某,女,62岁。198698日入院,住院号13625,病者曾因胆囊炎、胆石症,行手术治疗,但术后病情反复。此次发作2天,高热(40℃)寒战,右上腹剧痛,牽引肩背,身黃,目黃,溲黃,纳差,便秘,精神萎顿,苔质暗红,苔灰黄厚腻。治疗始用大柴胡汤加减,服药10余剂,西药用氨苄青霉素,654-2、非那根等抗炎解痉镇痛剂治疗,热势渐退,疼痛减轻,腑气已通,但屡有反复,未能根治。李师查房,患者呈:畏寒低热,面色少华,右胁隐痛,纳少,脘痞腹胀,口干苦,不思饮水,小溲黄,舌苔灰黄腻,脉细弦滑。李师认为残余湿热未化,少阳枢机不利,中阳郁遏不达之咎,治取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药用:柴胡8g、桂枝6g、干姜4g、黄芩10g、花粉10g、牡蛎15g(先煎)、茵陈22g、霍香10g、蔻仁3g(后下)、茯苓10g、川朴6g、滑石(包)10g、通草3g。药服3剂,诸症均解,思食,低热亦退。后参人香砂六君意,巩固治疗23天痊愈出院。

原按:患者曾行手术治疗,正气已虚,复用大柴胡汤通腑疏利,屡攻其下,虚者益虚,中阳衰微,故见面白少华、畏寒、神疲、纳少腹胀等;邪郁少阳,胆热气阻,故有低热、口苦、胁痛、脉弦见症;脾土受伤,湿热留恋,缠绵难化,见渴不思饮、小黄,苔黄腻等候。少阳不和,胆热脾寒,水气不化,徒用寒下无功,故取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以柴和解少阳,用桂、姜温运中阳而行水湿,伍栝楼根、牡蛎,清胆热而软坚化饮,升津液而不留饮;因湿热缠绵,故去甘草之甘缓,加藿、蔻、苓、朴、茵陈、滑石等,芳淡渗湿。诸药合用,寒温同施,相须相济,使阳和气运,则胆气自通矣。临床对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选用大柴胡汤和解通腑而少阳未解,湿热未清,湿胜阳微的变局,用此方化裁,每获良效。摘自:史锁芳,李石青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经验[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23-25.经方治验消化病

108黄疸——熊魁梧医案

夏某某,女,41岁,1980613日初诊。患者于三月前因高烧出现黄疸,巩膜、皮肤、小便皆黄,黄疸指数26u,大便白而疑为阻塞性疾病,住院80天,因惧其手术而出院。现头昏口苦,恶心呕吐、胸闷、纳差,胃脘部有痞塞感,右胁痛,不能右侧卧,大便每日一次,色白,舌质红苔黄,脉缓弱,治宜辛开苦降,疏肝解郁,拟半夏泻心汤加味。

党参15克,法半夏9克,黄连6克,干姜6克,黄芩9克,柴胡9克,杭芍9克,枳实10克,炒三仙各9克,鸡内金9克,郁金9克,甘草6克。

服药约半年,终以此方加减(曾加用过香附、山楂、丹参等利胆祛瘀之品),大便逐渐由白变黄,胁痛消失,黄疸指数6u,病基本告愈。[云南中医杂志1983,(4):37]

按语:黄疸属湿热者固多,然虚寒者亦不少,仲景虽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但此是常法。本案乃脾胃升降失其常度,土壅木郁,致肝气不得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因而发黄。若继用清利,必不能愈,当疏利肝胆,调其脾胃升降功能,则不治黄而黄自退,此乃变法。知常达变,方不致误。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