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工程15——人物:各部分的总和

 人类研究中心 2021-12-31

  一个好故事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发挥作用的各个构成部分,这就像大餐中的调料一样,整合在一起,它们的价值就会远远超过单一的价值。

  毋庸置疑,放在你床头柜上的故事书之所以畅销,一般是因为以下三种情形之一∶作者明白故事里的元素和故事的发展脉络,知道如何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有作家天生的直觉,不必非得真正知道什么或为什么,就可以构造故事……或者,她只是走运。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我不想把自己能够讲好故事归结为运气好。即使当我特别有灵感时,其实也是背后的经验和天赋在起作用,提前弄清故事结构、描述过程和讲故事的程式,能让我睡得更香甜,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创作故事的过程。

  事实上,提前对故事进行策划将使创作更加顺利。不管怎样,构思只是对故事的策划——就是对故事进行一番研究罢了。

  任何故事构思过程的重中之重,都是塑造好故事中的人物。这要素与故事情节一样,都可以从故事的构思中受益颇多。

  人物塑造是故事创作六大核心技能之一,能使故事结构更加完整,并能引发故事的转折。

  人物塑造是表达主题的载体。

  通过人物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思想发展脉络。

  人物不仅是创作场景的焦点,而且是作品的核心内容,就像一首歌的歌词。

  或许这么说会让许多人感到惊讶,其实人物也是结构。因为人物弧线的发展取决于预先设计的四部分结构,以及故事情节的点点滴。

  人物作为故事结构

  先不考虑故事结构的四个部分,以及每个部分不同的背景和任务,我们可以给同样的顺序结构贴上不同的标签,直接应用到人物弧线中去。

  正如故事结构的四个部分(这与剧本的三幕剧结构是一致的,唯一的区别在于,电影剧本中第二幕剧的解决方案分解成两个部分)能使故事情节更加完善,故事结构中的四个部分分别为人物发展设置了各自的场景和任务。也就是说,不应该将第四部分的内容运用到第二部分中去。

  这种人物发展模式有利于你在适当的时间设置适当的情节,正如它的并行情节按顺序发展的模式有利于戏剧情节的展开一样。

  以故事特有的视角来看,这些视角的微妙差别规定了故事四个部分中各自不同的任务,每个部分大约占故事总长度的四分之一。从人物驱动的观点来看新的线性结构,故事的四个部分中的每一个都有两个相同的任务——一个是解释说明,一个是人物弧线。

  对作家来说,这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现在你有了一张路线图,可以从情节和人物两方面来构思故事,即便你是在边写边这样做。

  如果你是边写边这样做,更应遵循此原则。我们看看效果怎样。请记住,此时故事结构披了一层新的外衣,贴了一个新标签。这个观点既注重对人物情景的塑造,也注重对故事情节的阐述。

  事实上,该模式将人物和情节合二为一。这是因为你对背景故事、引发人物内心冲突的领域以及人物弧线的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达到上述效果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一阶段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故事的第一部分,即导入部分,故事中的主人公对你为其设置的后面的旅程并不知情。如果在故事中塑造了反面角色的话,一般不会在此阶段进行充分的刻画。在这一切发生之前,主人公要先出场,我们从故事中明白他想要什么,做了什么,以及他在三个维度中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然而,当一切慢慢铺展开来,也就是在故事进展到四分之一处,即第一情节点出现之前,你所塑造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与他的终极目标和最终命运是脱离开来的。其中的转折变化就在眼前。

  在故事进行到四分之一处时,人物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维性格特征,对潜在的细微差别并没有太多的描述,读者最多也只能从主人公的生活中预见到一点结局。

  比如,如果主人公在一维空间所做的选择将使他众叛亲离,仿佛他是一个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人,那么我们会在故事开始的四分之一处看到这种情形,这在第一情节点出现之前会完全表现出来。

  你会知道,第一情节点将很快改变一切。

  至此,你将会首次导入背景故事,这与主人公的心魔和显而易见的一维空间选择有直接的联系。

  第二阶段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整篇故事的四分之一(或略少于四分之一)部分结束时,在第一情节点出现之后,主人公将面临一系列全新的或迅速变化了的问题、目标、障碍和需求,开始新的探索。在这个阶段,主人公要面对新的情况,或回应它,或逃避它,或研究它,或挑战它,或怀疑它……但他不会真正回应这个问题,至少不会以公开的方式来回应。

  可以说,主人公也在摸索他应该如何做出选择,且踌躇不定。这也是主人公跌倒的地方,他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弄清自己需要面对什么,必须达成何种目标,以及如何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障碍。此时,惯用的处事方式和内心的恶魔(人物弧线开始的地方)影响着主人公,常常使他的努力付诸东流。

  新手作家通常会犯一个巨大的错误,即在故事的开始就让主人公着手解决问题,而不是安排各种反面角色来与之抗衡。显而易见,在故事刚开始就着手解决问题为时尚早。因为此时主人公正在被心魔困扰和阻碍,他还没有真正理解要用什么来克服那些阻力(此时他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可能并没意识到)。主人公频频受挫,这样一来我们开始同情他、支持他。

  他需要改变自己,而且要迅速,否则他将以失败告终。在很多故事中,主人公甚至是以死亡告终。

  这里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维的人物刻画,而且更多的是他们所造成的后果和带来的限制。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他们在二维性格特征下做出那些选择背后的原因和理由,他们掩饰了怎样的痛苦,又试图制造怎样的假象。通常情况下,为了达到新的目标,主人公不得不摘掉面具。

  第三阶段人物形象的塑造

  毕竟此时主人公还没有太多线索,于是踌躇不定。因为主人公正与比自己更强大、更优秀的对手为敌,应该让他看到一些胜利的希望。第三阶段的任务∶通过不断探索学习,主人公开始反击那些阻止他前进的障碍,这需要强大的意志和优秀的能力来战胜自己的心魔,而这可能是他生命中的第一次。

  在故事的第二个四分之一处,主人公作出回应;到了第三个四分之一处,他具有了侵略性和前瞻性。他开始主动攻击。或许他还无法如愿以偿(其实,此时真的让他如愿以偿依然为时尚早),但他不会轻易认输。经过磨难和学习,主人公开始同内心和外在的重重障碍进行无畏的较量。

  在人物塑造的第三阶段,我们看到根植于二维空间人物性格中的内心恶魔,正在阻碍主人公获得成功和救赎。有趣的是,主人公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

  第四阶段的人物形象塑造

  有首歌唱得好,"一位英雄独自走来"。英雄二字并不等同于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但我们都希望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物的决定和行动能够配得上这个称呼。

  在第四部分的总结场景,即故事的最后四分之一(相当于剧本的第三幕),主人公吸取了教训,在更充分地准备之后,战胜了对手,并且克服了内心的障碍。他改变了、成熟了、强大了。他由懦弱变得勇敢;他由孤立隔绝到融入社会;他征服了诱惑和困扰他的心魔,而这曾让他感到疑虑和恐惧。现在,他准备将自己英明的决定付诸实践,即使因此将历尽苦难,他也要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英雄故事的金科玉律

  "英雄"一词在故事中既有其字面含义,也有隐喻含义。英雄们不会被他人拯救,而是拯救别人。

  至关重要的是,英雄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催化剂。他不会坐视不管,任由事情发展。他必须置身其中,进行变革与行动,他是行动的核心,是那个扣动扳机的主要人物,他要拯救世界,做出最终决定,敢于冒险,完成一些不可思议的任务。

  故事作者最不应该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英雄置于险境,然后让其他人来营救他。

  无论如何,英雄在拯救世界或是在实现自己宏伟目标时,绝不应该存有侥幸心理。这应该是运用人物弧线的结果,是他学以致用的展现,克服困难的证明。

  让英雄在最后关头被拯救就更糟糕了,而插入纯粹的巧合或是让英雄靠运气得以生存、实现目标也同样糟糕透顶。我们通常把这称为"意外的救星"。相比在投稿信上拼错主编的名字而言,这能让故事更快地被拒绝。

  在纳尔逊·德米尔的畅销书《夜幕降临》中,故事以让主人公揭露环球航空公司800号航班坠毁(现实生活中的悲剧)的真相为结局,把故事置于虚构的幻想中。但是,德米尔并没有让主人公成为故事结局的催化剂,而是冒文学灾难之风险(大牌作家通常会采取有别于我们常人的方式来避开这种灾难),安排了一次相关负责人参加的媒体见面会,计划在见面会上揭晓所有的证据和真相。见面会原定于2001年9月11日上午9点在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北塔进行。除此之外,德米尔可能会提出如下观点,即故事的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以此来为他的"意外的救星"寻找托词,应对那些对结局持有异议的人。但它确实证明了巧合在故事中的作用,而对于那些还未上过《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没有出版过畅销书的作家来说,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免巧合的出现。

  凯罗·皮尔森在《英雄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六大原型》一书中,把人物身份划分为四个等级∶孤儿、流浪汉、勇士和烈士。我喜欢这样的分类标签,我认为英雄的结局不必一定是死亡,只是有些作者非要让他以死献身而已。

  你也可以把他们看作是其他四种描述性词语中的一个∶愚蠢、恐惧、愤怒和聪慧……意外、惊讶、专心和勇敢……无知、迷惘、专注和英勇……注定的回应者、攻击者和拯救者。

  但是通常来说,最终描述主人公的最好方法就是一个词英雄。

  无论如何,与那些称呼相比,理解人物发展在四个相关阶段的性格和本质、他们的人物弧线以及读者的情感参与更为重要。

  人物形象问题

  关于人物刻画的素材要远远多于写作技巧方面的。然而,这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很多作家,因为与故事结构不同,塑造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任何模板或格式可循。

  但我们有一个问题清单,作为作者,在开始写书之前应该能够清晰地回答下列问题

  ●你笔下的人物有怎样的背景故事?什么样的经历使他有了今天这样的想法、感受及行为?

  ●他内心的恶魔是什么,在面对你给他设置的外部障碍时,主人公的决定和行为是如何受影响的?

  ● 他憎恶什么?● 他复仇的动机是什么?

●他自我感觉如何,这种自我感觉与外界对他的评价有何差距?

● 你笔下人物有怎样的世界观?

● 他的道德标准是什么?

  ● 他是生活的给予者还是接受者?

  ●他在何种程度上遵循性别角色和世俗陈规?如果他与众不同,那么这种不同是什么?

  ●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教训他没有学会?

●他经历过怎样的教训,但仍不思悔改、尚未接受教训?

● 他的朋友们都是谁?

  ● 他们与他智商相仿,还是比他聪明,或是比他笨拙?

  ●他的情商如何?他愚蠢吗?热心吗?容易相处吗?社交生活怎样?他是独坐角落没有舞伴的局外人吗?那完全是伪装的吗?

● 他内向还是外向?这在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

● 他最隐秘的渴望是什么?

●他一直没有实现的儿时梦想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实现?

● 他的宗教或精神信仰是什么?

● 他曾做过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他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或是秘密的生活?

  ●关于他的一切,还有什么事是他的生活伴侣、亲密友人和雇主尚不知晓的?

●他何时、为何犹豫不决,拖延退缩?

●是什么阻碍了他的发展?

  ●有多少人会来参加他的葬礼?为什么有人不参加?

●他最不可能的一面或是最矛盾的方面是什么?

●人物的一维怪癖、习惯和选择是什么?

●为什么他们那么吸引人,他们在说什么或是在掩盖什么。

●是什么样的背景故事让他们做出那些选择?

●影响他生活的心理创伤是什么?这与他的背景故事有何关联?

●他的抗压能力如何?

  ●故事中的人物弧线是怎样的?随着故事的发展,他是如何改变和成长的?如何学以致用,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催化剂?

  关注一下这些问题,它们要比安排几个肤浅的巧合或是插科打诨深刻得多。当你达到这种深度时,那些肤浅的巧合就不再重要了。如果你喜欢,大可以用其来装饰门面,而不是用那些拙劣的技巧来塑造人物。如果你能为你的英雄和恶棍回答这些问题,你自然就会发现他们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细微的差异。

  一定不要强迫自己这样做

  给你的主人公和反面人物留出一些专用空间,并保持一定的深度。我们没必要去了解这个家伙的一切,比如他是个出租车司机还是个看门人。

  但在写故事之前,你知道的这类答案越多,你的人物塑造就会越顺利。如果你希望边写边找答案,那就不免出现下面两种情况∶不断修改去填补这些空白;完全放弃这个层面的写作。

  要记住,当说过和做过一切之后,系统的故事讲述与故事构思大同小异。两者都仅仅是寻找故事素材的手段,也是决定故事发展的手段。这就意味着,无论你承认与否,它们都是构思故事的形式。

  在故事的结尾处,所有关于人物形象的争论都大同小异。故事就是情节。情节就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就是主题。故事就是结构。

  无论你如何简化过程,它们都属于故事构思。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故事的高潮要将立意、人物、主题和结构融成天衣无缝的精品。不论厨师是按菜谱做菜,还是灵机一动想出一道新菜,一场故事盛宴绝非偶然。

  不要觉得厨师做菜是灵光一闪,菜谱其实就在他们的脑子里。真正的厨师知道如何运用案板上摆放的各种食材……尽管大众看到的只是一堆荤素食材,而他却能想象出一桌盛大且丰富的宴席,香料中渗透着他精湛熟练的艺术气息。

  好诱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