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19肖美霖:知识生产模式2对大学有何影响

 高教课堂研讨 2022-01-01

       全文共2363字,按照“研究-育人-学科-评价”逻辑,探究知识生产模式2对大学的“研究3面有何影响?育人方面有何影响?学科方面有何影响?评价方面有何影响?”

关键词:知识生产模式1;知识生产模式2;大学;影响

摘 要:跟知识生产模式1相比,新兴的知识生产模式2对大学有多种影响:首先是学术研究应用化,以回应社会与科学需求;其次是人才培养能力化,以提升思维和应用能力;再次是学科建设开放化,注重跨学科跨类型跨界;最后是评价机制多元化,增加了经济和社会指标。

知识生产模式2建立在知识生产模式1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社会弥散性的、异质性的、更具反思性的知识生产方式。知识生产模式对大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学术研究应用化:回应社会与科学需求

在知识经济社会,大学的研究要回应社会与科学的双重需求。大学的科学研究不仅要引入市场的逻辑,也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为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返知识生产的核心地位。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科研和社会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地以扩散的形式进行。政府的政策开始引导大学的科研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知识市场出现,知识资本化,科研商业化化,大学也应该积极适应这种发展。“一个机构、一门学科或科学知识之所以重要,归根结底,在于相关机构、相关学科、相关知识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而不在于它本身。”[1]大学应该联合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优化社会资源,引领大学发展。[2]目前,许多大学的科研成果止步于论文发表,甚至唯论文发表,是一种纯学术研究,知识生产后没有得到传播与应用,知识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大学的学术研究也应该以实践为导向,不局限局生产学科知识。现实的许多复杂问题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才能解决,大学应该加强与非大学机构的合作,促进知识的生产与应用。开放组织边界、构建多元跨学科单位,[3]许多高校建立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建立综合性实验室、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研究所,不仅可以解决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打破了学术研究的学科界限。[4]总而言之,大学应该在做好学科导向研究的同时,也在问题导向、应用导向的研究方面精心布局、积聚力量、争取突破。[5]

    二、人才培养能力化:提升思维和应用能力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不仅影响大学的科学研究,也对学术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积极应对这种变革,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如为回应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博士生教育已经进行了一些列调整,如增加博士学位的类型、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跨学科培养博士、与工业界合作培养博士等。[6]还有学者提出:“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不仅影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人才模式内涵的转变,也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主题、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协同升级;实践中要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新基地、新模式、新生态,促进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7]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变得尤为重要,知识在应用的情景中不断重新组合升级为新知识,仅仅掌握一门学科知识已经不能够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开放思维,涉猎各个不同领域的知识,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利用已有知识生产新知识。

    三、学科建设开放化:注重跨学科跨类型跨界

应用情景中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联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成为一个学术体系,目前的学科建设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学科建设的成果基本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只能在学科共同体内流通。我们需要以新的思维去理解学科建设,保持学科这一知识生产范式作为分类符号和制度安排不变的基础上,更新对学科的认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调整学科边界,通过知识交叉或会聚形成新的学科发展范式;具体来说,是要整合学科基础研究、创新与商业化,利用其他行业或其他企业的知识推动学科发展,这将显著提高跨学科研究和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的可能性。[8]其次,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基础学科和专业应用学科的联系,使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通过整合实现学科知识的更新。[9]还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理念要以需求为引领,以公益为目标;学科结构以跨学科、超学科等多种学科形式并存;构建多主题协同创新的学科体制。[10]

    四、评价机制多元化:增加经济和社会指标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大学的评价体制也需要改革。如果继续利用同行评议的单一标准去判断研究成果,许多跨学科的现实问题很少会被列入研究者的研究主题,因为跨学科研究成果很难回答学科中寻找定位与认同。其次,以论文发表为主导的评价原则,使人们忽视了研究成果的流通与应用价值,激烈的竞争反而助长了学术泡沫。因而需要一种综合的、多维度的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指标不仅要涉及学术价值,还要包括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评价主体不仅包括学科专家同行,还应包括产业、政府、公民这些知识的利用者和利益相关者。

[1][8]王建华.高等教育的持续变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1.

[2]韩益凤.知识生产模式变迁与研究型大学改革之道[J].高教探索,2014(04):22-26+30.

[3]张庆玲.知识生产模式Ⅱ中的跨学科研究转型[J].高教探索,2017(02):31-36.

[4][9]马万华.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与学术研究的多元发展机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01):44-51+189.

[5]龚放.知识生产模式Ⅱ方兴未艾:建设一流大学切勿错失良机[J].江苏高教,2018(09):1-8.

[6]陈洪捷.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与博士质量的危机[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01):57-63.

[7]马廷奇,李蓉芳.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35(05):8-16+113-114.

[10]马廷奇,许晶艳.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学科建设模式创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2):66-7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