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三十多味药的老太太

 莫为天下先 2022-01-01
有一天开完方子,跟病人闲聊。在我这里治了半年,熟了,说话放得开。病人说:我看你开药一直不多,少则四五味,多则十来味,最多也就十五六味。我多年前去某三甲医院看专家,一个老太太,一开就是三十多味药,一天的药费就得三百多。为什么你们差别这么大呢?
其实王老头也有过开药多的时候。当年跟师父学习,师父要求一般不超过十六味。王老头一直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但后来接治的病人,病情越来越复杂,急需照顾的方面比较多,方子不由自主就大了,经常超过十六味,但最多不超过二十四味。不过我有个习惯,处方后会反思诊断是否有纰漏,处方针对性够不够强,用药能否更精当,在反思中进步,慢慢地,又回到十六味左右。
再后来,随着水平的提高,分析越来越深入,发现,原来认为并行的几个病机或症状,如果从更深一层的层面分析,则可以一个诊断结果来统率,根据这个诊断结果来处方,则药味少,而这些症状、病机都能照顾到,效果也比较明显。于是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越久,方子就越来越小,到现在基本是十味左右,一般不超过十三味。
这期间自然夹杂着对常用处方理解的加深,以及对药性的深刻体会。当然,要做到小方子也是不容易的,分析需要细致,也就比较慢,光诊脉和处方恐怕就得半小时以上,不着急的病例还会放一放第二天重起炉灶再想。效率是很低的,但结果差强人意,那就暂且这么着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