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52:冠冕堂皇,是一种自我保护

 莫为天下先 2022-01-01

材料(可略过,直接看白话):

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从诣长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昌还报。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答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间。”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

白话:

代王于是命令宋昌做为自己的陪乘,同车而行。张武等六人乘坐官府驿车,一起随代王到长安。

行至高陵县,暂停休整,代王命宋昌先驰入长安观察动静。宋昌行至渭桥,丞相及以下百官都来迎接。宋昌回来报告。

代王驰车赶到渭桥,群臣跪拜进见,俯首称臣,代王下车还礼。

太尉周勃近前说:“希望与您单独谈话。”宋昌回答说:“您要说的,如果是公事,就公开说;如果是私事,做王的人是没有私情的。”

太尉才跪下,呈上天子所专用的玺和符,代王辞谢说:“到代国官邸再商量此事。”

本文接上篇(点击复习:《资治通鉴》51: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都干了同一件事情)

故事背景:刘邦死前架构的宗室、外戚、功臣三方势力拱卫皇室的权力格局,随着皇权没落,吕氏外戚做大,导致了权力倾斜,引起了功臣和宗室的不满,使得这双方走到一起,诛灭了吕氏。

这便是“诸吕之乱”。

图片

此事之后,汉廷的权力格局完全改变,功臣在长安把持朝堂,宗室尤其是齐王刘襄在藩国对皇位虎视眈眈。

功臣为了避免再次动荡,导致手上的权力落向宗室,共同推举了弱势的代王刘恒做皇帝。想借他来围堵宗室,试图保住已有的权势。

说白了,功臣们给刘恒“安排”的实际角色,是傀儡皇帝。

刘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带着6名亲信赶赴长安的。

一生谨慎的刘恒,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玄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确实有,但接得不好容易被砸死。

所以,刘恒从上路之初,就表现得异常小心。

亲信只带6个,这6个人想必是最优秀最忠心的。

为什么只带这么点人?一是迎合功臣们对代王的弱势印象,降低他们的警惕;二是人带多了,个个都要职位封赏,无异于跟功臣们抢食,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

所以,人带的少,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策略。后世的刘贺就没学到这一点,结果输了。

走到半路上,刘恒一行人在高陵停下休息了。

休息是次要的,主要还是不放心。高陵到长安还有一定的距离,马不停蹄直接走到,既容易显露出自己对最高权势的急切渴求,多少斤两一下子就被功臣看透,又容易让自己人身陷入被动。

但,有这么一段缓冲在,就可进可退,能把握一定的主动权。同时,刘恒派出宋昌先去长安侦查情况。

宋昌到了渭桥,发现丞相陈平和百官已经出来迎接。

于是,宋昌把消息带回给刘恒,刘恒这才重新发出,赶到渭桥。

到了渭桥,百官们向刘恒跪拜称臣,刘恒也下车答拜。

百官向刘恒称臣,意思是认可了刘恒是君,自己是臣的从属关系。刘恒下车答拜的还礼也很隆重,显示出自己的贤明,没有帝王的做派,这么做的好处是会让百官捉摸不透,只知道他是弱势藩王,但看不透他到底好惹不好惹。

于是,比较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原本应该呈上天子玺符的环节,变成了太尉周勃突然向刘恒进言,请求:“单独聊聊。”

周勃的这个动作其实很有深意。

第一层目的是试探,试试看刘恒的“成色”,摸摸底。

毕竟是新请来的领导,只知道他明面上的实力不强,不知道他的实际能力怎么样,所以在这种关键时刻,尤其是第一次接触的时候,突然来这么一个措手不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一旦刘恒乖乖答应,就会显得软弱,容易给大臣们留下“这个皇帝很好说话”的软弱印象,那功臣们很容易得寸进尺,尤其是实权实力派周勃,基本就看透拿住他了。

但,假如刘恒直接拒绝,又会得罪周勃,其他功臣看着,心里也会有想法。而周勃当时大权在握,刘恒位置都没坐上去,难保周勃将来不会以这个为借口,联合其他功臣给刘恒使绊子。

第二层目的是制造假象,体现与领导关系亲密。

我用一个故事,说明这一点:我在头家公司上班第一天,总经理给我们训话。结束之后,有一个小伙子,走到总经理身边,拉着他停下来说了几句悄悄话。看总经理的反应,还很开心。

完了到第二天,我们主管看他的眼神都变了,公司里甚至有了流言,说他跟总经理关系很好。结果那小伙子在公司混得是如鱼得水。

讲这个故事,我想说明:多数人啊,是很容易被事物表象所迷惑的。

我们公司小伙子也好,周勃也好,在公开场合,或主动或被动地和领导说悄悄话,说的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行为本身就给其他人提供了一个讯号:这家伙和领导关系不一般。

你说其他人看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判断周勃和刘恒的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流言来形容这关系?到时候,其他人对周勃的态度可能都会不一样。

说白了,周勃其实就是想借此树立自己和刘恒关系亲密的形象,方便攫取更多权力。

面对周勃的要求,刘恒的心腹宋昌自作主张站出来,回怼了周勃:“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

宋昌的话,未免冠冕堂皇。但是在这种场合,这种进退两难的关键时刻,越是冠冕堂皇,就越是安全。

宋昌为什么要拒绝?

图片

第一,保持中立。

刘恒这么个弱势藩王能入主京师,表面上看是功臣们主导的,但实际上是功臣和宗室两大实力派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双方谁都不服谁,只好立个弱主当橡皮图章)

因为刘恒实力弱,所以他就不能有倾向性,他的作用就是维持功臣和宗室之间的平衡。一旦他表现出倾向于某一实力派,那就会打碎这种脆弱的妥协,功臣和宗室之间的平衡就会断裂,如此,刘恒这个皇帝的意义也不复存在。

假如说刘恒答应周勃“单独聊聊”的请求,那就会被实力宗室,尤其是齐王留下一个印象:刘恒和功臣走到一起了。一旦宗室们这么想,就会引起恐慌,甚至出现对未来失去信心,而发动叛乱的事件。

所以,对于刘恒来说,他要做的就是不断在功臣和宗室之间搞平衡,想办法获取更多权力。千万不能在公开场合,表现出自己对某一方的倾向性。如果不这么做,容易引发动荡不说,假如一派打倒了另一派,那刘恒这皇帝就真没意义了。

第二,可进可退。

这话虽然是宋昌说的,但未必不是刘恒自己的意思。因为这种话刘恒自己不能说,说了首先就拉低了身份,你一个当臣子的凭什么让我君主干嘛就干嘛,其次是失去了回旋的余地,无路可退了,万一场面失控,刘恒就得自己为结果负责。

但是,这话从小弟宋昌的嘴里说出来,就不一样了。

如果周勃啥表现没有,刘恒乐得不说一句,坐享其成。但假如场面失控,刘恒就可以适时站出来控场,当着功臣们的面,呵斥宋昌,让他给太尉大人赔罪,再向周勃等人说上一句:下边人不懂事,大人您别记气,回头我一定好好教育他。

这样,周勃也不好当面发难,事情就算过去了。如果周勃因此事后找麻烦,就是他的不对,给刘恒送上了把柄。

第三,反摸底。

宋昌这种公事公办的态度,在想搞小动作的周勃眼里,肯定是看不惯的。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如果周勃表现出不高兴,那说明他的权势已经到足以压制皇帝的程度,甚至他就想当个影子皇帝;但假如周勃老实顺从了,那说明他实力还不济,或者说他这人就是实在,想什么说什么,并无二心。

这三两句话功夫,就把周勃摸透了。

遭到宋昌拒绝后,周勃老老实实地把天子玺、符,呈送给刘恒。

图片

到此,弱主刘恒和功臣周勃的第一轮权力博弈,以周勃的屈服告终。这个事件给天下人传递出一个信号,这位新君不是好惹的。

而且,刘恒也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没有倾向于任何一派,既不打算拉一打一,也不打算做功臣手下的傀儡皇帝,是独立的皇权势力。

更重要的是,一些在功臣阴影下郁郁不得志的臣子们,他们的机会来了。刘恒虽说有自己的嫡系,但数量毕竟少,刘恒也不可能大量重用功臣,所以,势必会启用这部分臣子,来巩固自己的皇权。一举多得。

想想后来的嘉靖皇帝,搞大礼议的逻辑,跟这件事是如出一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