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中最精彩的一幕,就是太子嬴驷犯法,他对太子的两位老师实施肉刑,以此来为新法立威。 请看材料:
白话文如下: 法令颁布实施一年后,成百上千的秦国百姓纷纷前往国都陈述新法给人民带来的不便。这个时候,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卫鞅说:“法令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施行,是因为在上位的都不去带头遵守。而太子是储君,又不能对他施以刑罚,便处罚他的右傅公子虔,在太子的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墨字。”第二天,秦国人听说之后,都开始遵奉法令了。 当朝太子嬴驷违反新法,商鞅把他的两位老师给处罚了,公子虔被割了鼻子(也叫劓yì刑),公孙贾被刺了墨字。两种虽然都不是死刑,但侮辱性极强,尤其是劓刑,鼻子都给割了,还怎么出门见人。我这么喜欢商鞅,看到这儿都不得不吐槽一句,真损。 我们看,被处罚的两位老师都不是一般身份的人,公子虔是先王秦献公的儿子,另一个公孙贾也是有宗室背景的文臣。换句话说,这两位都是旧制度的特权阶层,而且,既然是储君的老师,也就意味着是未来新君的左膀右臂,将来朝政上文武百官的首领。 商鞅不拿太子开刀为新法拿下“一血”,但拿了这两位重量级人物来给新法立威,看得出商鞅是一个政治老手,是一个既有理想主义,又有点现实的人。 说他现实是因为他知道太子犯法是不可以被处罚的,哪怕是口号喊得再响,但放在太子身上就是不能用。能处罚太子的人只有秦孝公,不是他商鞅。而太子犯法这件事,并没有看到秦孝公有任何表示。 说他理想主义,是因为他必须对太子违反新法这件事,给一个正向的了结,也就是必须处罚,不然新法没有威信。但处罚谁,是个技术活。随便拉个替罪羊,就起不到为新法立威,震慑其他人的作用。要罚就罚地位高、权势重的人。 所以商鞅把矛头对准了太子的两个老师。 这两人真是太合适了,首先他们是旧制度特权阶层的代表,其次他们是太子老师,担负着管教太子的重任,太子知法犯法,就是老师没教好。处罚他们简直合情合理合法。 这一招仅仅打了太子的脸,就保证了太子安然无恙,给秦孝公吃了颗定心丸,又达到了震慑反对派的作用,让天下人看到了变法的决心。一箭多雕。 只是商鞅这样做,是往绝路上走。 看后来事情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秦孝公死后,太子嬴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公子虔等贵族势力给商鞅按了个谋反的罪名,导致商鞅被车裂身亡,全家被族灭。 如果我们以后来者的眼光,回过去看商鞅当时对两位老师的处罚,是不是觉得商鞅这个人不懂变通?为什么不找个理由,把两位老师也给放了,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给予严厉的指责,但不安排任何实际的处罚。 干嘛要干这种激怒权贵的事情呢? 商鞅其实是无可奈何的,因为事件背后站着秦孝公。 我们看,太子违反新法,商鞅处罚两位老师。整件事情的推动者,其实不是商鞅,而是站在背后的秦孝公。 如果犯法的不是太子,而是其他宗室成员,商鞅很可能直接处罚了事。但犯法的是太子,太子身份特殊,未来的君主,将来要坐秦孝公的位置。而太子这个身份正是秦孝公给的。 遇到这种情况,最好不过的就是秦孝公出面给个解决方案。但是秦孝公并没有出来表态。 秦孝公没有表态,其实就是最大的表态。秦孝公既不可能同意处罚太子,也不可能公然反对处罚太子,这就是反对变法啊。所以秦孝公沉默并完美地把锅甩给了商鞅。 商鞅对此也应该是心知肚明,秦孝公没有表态,意思就是不可以罚太子。秦孝公最怕天下人议论他的变法,如果可以处罚太子挡住悠悠众口,秦孝公肯定会出来表态,但他没有。 而法是一定要变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如果这次违法事件没有任何人受到处罚,新法威信便会荡然无存,更不用谈变法了,所以商鞅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处罚同样有权有势但略逊一筹的太子老师。 就这样,秦孝公和商鞅在这件事上达成了默契,而公子虔和公孙贾就很不幸地成了变法过程中的工具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