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宋上海(作者:古月朗行)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2-01-01
古月朗行

宋朝的上海,如果地域范围指现在的上海市区,至宋末,尚属不起眼的小镇。宋代何时在上海建镇一直存有争议。

主张熙宁七年上海建镇说的论述大多引用嘉庆《上海县志》的记载:

“熙宁七年,改秀州为平江军。缘通海,海艘辐辏,即于华亭海设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为上海镇。”

不过,早已有学者对嘉庆《上海县志》这一说法进行了批驳。比如:黄文据元丰七年(1084)刊刻的《吴郡图经续记》无上海镇的记载,认为熙宁七年只有青龙镇而无上海镇……宋史专家王曾瑜在《宋代的上海》一文中说:

“总的看来,上海在北宋时,仅设酒务,直到南宋后期,大约增设了市舶分司、巡检司和商税务……元初很快在上海设市舶司,作为海运粮站,并且破格升县。上述行政地位的变迁,正是上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之人口繁衍、经济和贸易兴旺发达的结果。”

这些讨论需要更多历史资料来印证。据《新编上海历史地图集》考证,从现有史料来看,宋代在上海设立的官方机构,能够确定的有两个

一是上海务,在北宋熙宁十年前已有,直到元至元年间仍然存在;

二是宋末的提举上海市舶,有宋末及元代史料的记载。

这也意味着,寻宋上海之路,大多都在金山、松江、嘉定等郊区。

图片
图片
金山吕巷:
最长寿的“
寿带桥
图片
图片

寻宋上海,尤其原汁原味的宋代建筑,绕不过金山吕巷的“寿带桥”,原名“油车桥”。寿带桥始建于宋,明代重修,虽然重修过,还是宋韵。它不仅是金山区最古老的桥梁,也是上海也是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寿带桥位于吕巷新西街131号,之所以俗称油车桥,因为桥堍旁曾有油坊,人们往来榨油,因而得名。

吕巷在宋朝时名璜溪,元代名士吕良佐居此,改名为吕巷。清季纺织业极盛,以制造纺织工具称著,素有“洙泾锭子吕巷车”之谚。

图片

走过还有居民居住,原生态的新西老街,平平淡淡中,寿带桥在转角突然出现。时光就是它最好的装饰,虽然台阶已斑斑驳驳,反而增添了几分古朴。桥宽2.40米,净跨7.50米,桥高5米,拱高4.30米,拱径8.50米。石桥南北石阶一面有25级台阶,一面只有24级台阶。

图片

桥面上有8只狮子,南堍还有两只大狮子,不过,狮子并不是原石桥上的旧物。据当地老人回忆:寿带桥的栏杆以前是石头的,后来日本人来破坏以后是木头栏杆,再后来又换成石头。

图片

有细节的老桥

虽然现在的桥身于民国时期和1983年都重修过,整体廓形还是保持了宋韵,作为中国百座著名古桥之一入选《中国桥谱》一书。寿带桥,和《千里江山图》中的垂虹桥有异曲同工之处,宋朝的桥梁一改唐建的雄浑、内敛、纤细。

寻宋吕巷,还可以看看850年树龄的银杏树。另外,吕巷的“灶头花”,也是农家乡土艺术的体现。和其他的古镇相比,宋朝就有的吕巷还处于未过度开发的状态,也许也因为这份宁静和从容,宋桥才得以保留。

据“i金山”介绍,吕巷老街的美食也很多,位于新东街112号的金阿婆粽子和糖饺都颇受好评。

图片
图片
青浦:
稻田里的宋代
青龙塔
图片
图片

宋朝已经设有上海务,在《宋会要辑稿》中有明确记载,载熙宁十年华亭县有华亭、青龙两税场,以及华亭、青龙、上海、赵屯、嵩子等酒务。一般来说,税场负责征收酒课、税课、河泊课。寻宋上海,不能不到青龙镇。

青龙镇,相传三国东吴孙权置青龙战舰于此而得名,位于现在上海青浦区白鹤镇,曾经存在约六百余年的青龙镇,在北宋熙宁至南宋绍兴近百年里被称之为“小杭州”,它的繁华,可以从其出土的文物来一窥,2010年迄今,青龙镇已出土6000多件可复原瓷器和数十万片碎瓷片。这些瓷器绝大部分为中国南方窑口生产,包括唐代著名的越窑、德清窑、长沙窑,宋代的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等。青龙镇出土的建窑瓷器与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发现的瓷器相似,说明宋代中国南方瓷器通过青龙镇转口,沿海北上,销往高丽与日本。更不必赘述白鹤镇隆平寺塔地宫所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珍贵,地宫宫室下满铺各时代钱币万余枚,钱币年代较早的为五铢,最晚则为天禧通宝。

隆平寺的意义不仅仅是北宋人民“造佛塔,兴佛事”,依北宋高僧灵鉴在《隆平寺宝塔铭》中记录,佛塔有航标作用。旧时,吴淞江浩瀚,船经常不能辨别方向而触礁,佛塔则兼具灯塔的功能。

说到这里,略交待一下,青龙镇的兴盛和吴淞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吴淞江因为弯道过多,多次堵塞,只能裁弯取直。嘉佑年间,白鹤汇再一次裁弯,形成排洪新道,原吴淞江旧道变成叉道,借青龙镇之名,将其命名为青龙江。借助吴淞江赋予的港口优势,青龙镇涌现了“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设有水陆巡检司,绍兴年间,设立单独的市舶务。这时期,青龙镇的海外贸易达到了鼎盛,成为上海最早的贸易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

吴淞江淤塞,东江支流的黄埔崛起,青龙镇衰败,逐渐成就位于现在的外滩附近的上海浦,使之成为新的贸易港口。

青龙寺是昔日小杭州青龙镇里“十三寺'中,唯一一座保存下来的寺庙。当你寻宋上海,在一片稻田中,看到这座上海最老的古塔时,内心澎湃。遥想唐宋,这座塔是镇内标志性的建筑,原来有七级八面,砖木结构,后毁于兵火,只留下宋代修建的塔身,高30多米。寺塔于宋康定、庆历年重修,乃货真价实的上海的宋代遗迹。据清光绪《青浦县志》记载,清代青龙寺占地60亩,而且终日有钟鼓声和梵呗乐,有“佛角为天下之雄”之誉。

图片

青龙塔

芳华已成梦,现在的青龙寺隐在稻田中,青龙塔深锁寂庭。哪里还看得出半点昔日辉煌?

图片
图片
华泾:
乌泥泾镇的“
宁国禅寺
图片
图片

徐汇华泾地区历史上叫乌泥泾镇。志书载其方位在“上海县城西南”,即徐汇区华泾镇。900年前,乌泥泾是一条水路,北接长桥港,南通华泾,由西向东流入黄浦。该镇还有个很文气的名字,叫“宾贤里”。相传曾有人在乌泥镇发现一块刻有“宾贤里”三字的古碑,因而得镇名。

乌泥泾镇虽已不为人知,黄道婆却千古留名。有一种说法,黄道婆是乌泥泾人,元代,从海南带回来先进的纺织工具,使乌泥镇纺织业迅猛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泥泾在宋元繁盛,和植棉业与纺织业的兴起有关。乌泥泾周边的土地因多为海水退却后泥沙冲积形成,比较硗瘠,当地发展也比较落后。自从从南方引进木棉种子种植,竟然木棉产量高增。

宁国禅寺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由乌泥泾首富张百五发起,昌月堂和尚主持兴建。据民国年间宁国禅寺的住持常德和尚说,该寺在明代约有房 5048间,这个规模和历史记载中,明清之际,它与龙华寺并称两大佛教寺院相符。

图片

宁国禅寺现仍在原址。清道光年间,该寺曾遭火灾,清末只剩下一座观音殿。2010 年,政府帮助宁国禅寺重建。新修的宁国禅寺古色故香,尤其天王殿后的第一进观音殿,建筑配色优雅精致。遗憾的是,毕竟重修,不能像欣赏宁波保国寺那般,清晰地感受北宋木结构古建筑的精妙--整体屋顶全靠斗拱和榫卯来支持,大殿的柱子采用小圆木拼接而成。

图片

宁国禅寺的素斋值得一尝

据说,宁国禅寺曾经与邹容墓隔着小河,小河上原来有座小石桥,小石桥名为“宾兴桥”。石桥下一块桥基石上刻着一段文字,建桥人为“钦差提督署理工部郎中曲阜臧麟、刑部郎中朱恩、赐进士出身上海县知事卢龙、郭经同建”,时在“大明弘治(1488—1505)壬戊八日”。这个记载中的郭经便是上海第一部县志明弘治志的编者之一。

不过,笔者前去探访时,只在新建的桥梁下方看到了一个疑似残存的桥墩,未见有记载,甚是可惜。乌泥泾镇老街已拓建为华泾路。镇里曾经有城隍庙和奉祀关帝的道观——武胜阁。民国四年(1915)这两座庙观被翻造为华泾小学校校舍。

图片
图片
松江:
永远的“
云间第一楼
图片
图片

走在松江的中山东路就可看到“云间第一楼”。云间,松江的别称。公元751年,华亭县建成,这里唐宋两朝为华亭县衙,元明淸三代为松江府衙。门楼始建于宋代,朝代更迭,屡毁屡建。清道光年间始称“云间第一楼”。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云间第一楼旧照

现在的“云间第一楼”在2000年前后复建,楼高16米,五开间,宽约25米,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顶,匾额上“云间第一楼”五字为松江籍著名国画家程十发先生所书,现为松江二中。

松江的宋代遗址有很多,更为原汁原味的有兴圣教寺塔俗称方塔(现在松江方塔公园内),始建于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元代,兴圣教寺被毁,独存此塔。方塔总高42.65米,九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塔身修长,出檐深远,远远凝视,足以窥视宋建的“秀雅”。

图片
图片
天马山:
天下第一斜塔
图片
图片

人间沧桑,上海本地人现在知道天马山的也不多见。

天马山古称干山,传说春秋吴国干将在此铸剑而得名。它曾是松郡九峰中第八峰,山高树茂,南北两峰形如天马,后改名“天马”。

五代晋天福年间天马山建有圆志教寺。宋元丰二年扩建,横云里人许文全建造了一座护珠塔。也有人提出护珠宝光塔并非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而是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建造者也并非文中所称横山人许文全,而是天马山周氏始迁之祖——银甲将军周文达。该砖木结构,七层八面,残高19米。据《干山志》卷十记载:“宝光塔在干山之半,高七级,登览者极江海之观。”《干山杂志》载:“宋绍兴丁丑,招抚使周文达奉高宗所赐五色佛舍利,藏于中,时显宝光,故又名宝光塔

清人诸联的《明斋小识》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寺里演戏祭神,由于燃放爆竹不慎,而造成火灾,烧去塔心木及扶梯、楼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被毁坏,仅剩砖砌塔身,故称“斜塔”。坊间传闻则不同,塔身倾斜也属于人祸。自从有人在塔砖缝中发现宋代元丰钱币,不断有人来拆砖觅宝,塔底西北角形成2米直径的大窟窿。地基变动,塔身逐渐朝东南方向倾斜。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2年相关部门勘查,护珠宝光塔塔顶中心移位2.27米,塔身倾斜达6度53分,斜度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倾斜1度多,号称“天下第一斜塔”。目前已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斜塔候选世界纪录。

除了斜塔,还可以看到斜塔附近有一棵宋代的古银杏树,相传为宋银甲将军周文达亲手种植,树龄已有700多岁。现在已经鲜为人知的天马山曾经是上海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东麓还存留杨维桢、钱惟善、陆居仁的"三高士墓"。

天马山现在人气不足,也许因为有墓区,毕竟世人觉得略有隔阂。

图片
图片
嘉定:
“吴中第一”的
嘉定孔庙
图片
图片

嘉定孔庙,从南宋嘉定十二年始建,历经800年风风雨雨,被称为“吴中第一”。孔庙门前有条弹格路的“学殿街”,街旁有三座牌坊,分别为:宋代的“兴贤坊”、元代的“育才坊”、明代的“仰高坊”,牌坊颇有细节,屋脊上均有一种叫鸱吻的神兽,传说中的龙之九子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宋韵扑面而来的嘉定孔庙。对面的嘉定小笼包子也不可错过

除了寻宋孔庙,还可以一寻宋朝的古城墙。嘉定城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由首任知县高衍孙主持,时为土城。

图片

图片

嘉定古城墙

嘉定西城墙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一日,倭寇半夜偷袭嘉定城,被一守城童子发现,幸亏有童子疾呼,守兵击退倭寇,县城保全了,童子却被杀,为了纪念他,人们在西城门上方的墙上制作了一个童子的石像。原版的宋朝城墙只剩下很小一段,并且已经和居民小区融为一体,也不可惜,怀古和寻古之事,重在情怀。

图片
图片
市区寻宋:
瑞金宾馆里的
淡井庙遗址
图片
图片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先有淡井庙,后有上海城。

不抵时光磨砺,走在瑞金二路,大家更熟悉瑞金医院和瑞金宾馆,宋朝已有的淡井庙和它所在的淡井村已经太过遥远。

图片

瑞金宾馆里的淡井庙曾是上海第一个城隍庙,确切地说,是华亭县城隍老爷的行宫。

淡井庙,始建于南宋,在现在的永嘉路12弄内,庙门前曾有“宋建淡井庙”石横匾。宋末,这里还是一个古村落,名曰“淡井村”。

上海初设镇后,淡井庙为华亭县城隍神在镇内的行宫。1278年前后,华亭县升为松江府,华亭县城隍晋升为松江府城隍,淡井庙改为松江府城隍行宫。1292年,淡井庙成为上海县城隍庙,称“权奉县城隍神于此”,那时县里的官员要走很长一段路去淡井庙祭祀城隍神。这里香火旺盛,据县志记载,庙内有一口井,井水“味甘能祛病”,广受欢迎。

1397年,上海县知县张守约把坐落在县中心方浜北岸的金山神庙(霍光行祠)改建成上海县城隍庙。淡井庙便成为上海城隍的行宫,人称老城隍庙,香火逐渐冷淡。后来,淡井庙由道观改为佛寺。

图片

在瑞金宾馆,还可以找到淡井寺的遗址:狮身象面雕像、古亭、淡水井以及刻有“奉宪勘立张尚书墓界淡井庙立”字样的界碑石。

图片
图片
乔家路:
和上海县同龄的
南门神树
图片
图片

乔家路,永泰街口的银杏树,有个别号:南门神树。据说,这是上海市中心区域内最古老的树木。原来隶属永泰街(古名永兴街)上宁海禅寺(三官堂)的庙树。至于宁海禅寺,周围的居民知道也甚少,只能在同治《上海县志》卷三十一找到记载:

宁海禅寺在永兴桥南,本名五府庙,康熙间改三官堂,乾隆三十六年易今名,并建内殿,咸丰四年寇毁,七年重建。寺门外有古银杏一株,相传阖邑攸关,康熙间,有议伐者,张锡怿捐资保留,世为张氏物。

现古树编号0043,树龄700年,属于一级保护对象。除此之外,在小刀会起义中破坏的建筑名录里也记录了宁海禅院。

图片

据此类推,乔家路口永泰街1号的这棵古银杏树应该是上海古城建城的同龄人

在2003年之前,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会有很多香客来朝拜此树,2002年9月9日青年报还曾报道过此事。2003年8月12日,小东门街道防火委员会在古银杏树前设立了告示牌:

“近来发现有不少群众在此处点燃香烛拜神拜佛,已成为严重的消防隐患,极容易引起火灾,危害人民生命财产,且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绿化,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为此,希望烧香者前往寺庙烧香,严禁在此烧香活动。造成后果者,按有关法规处理。特告示。小东门街道防火委员会。2003年8月12日”。

这以后,到古银杏树前烧香的香客减少了,但也不乏默默前去礼拜的人。现在,这株古银杏周围已经设立铁栅栏保护。

寻宋上海延伸阅读
图片

龙华古寺

位于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的龙华寺旧称空相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唐末毁于战火。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吴越五钱菽重建,先有塔后有寺。唐宋年间,龙华寺周围也是一个古村落“龙华村”,当时人迹罕至,因为龙华寺而逐渐兴旺。

龙华寺古风依然,寻古之人,可以去看看寺内保存的空相寺界石、宋代开元铜钟和北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刻。

法华寺留下的古银杏树

上海交通大学有千年银杏树,乃当年法华寺古刹的遗迹。法华寺位于古村落“法华巷”,地址在法华路、新华路一带。法华寺又名法华禅寺,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由惠禅法师创建,地址为法华镇路525号。寺庙已经无踪迹,据徐大纬考证,当时大雄宝殿的立柱底座“缘石”,移至法华镇路525号。

金泽:普济桥和颐浩禅寺

上海的古镇里,金泽最有古意春秋。它以桥而闻名,共保存了宋元明清四朝所建的多座古桥梁。普济桥是现存上海最古老的石拱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桥建于公元1267年,紫砂石砌成,也称紫石桥。普济桥呈弧形,单孔,坡度平缓,和宋建一样,桥身段纤细如仕女。

不过,在上海地区遗存的宋桥,规模都无法和宋朝时期泉州相比。根据《泉州府志》的记载,北宋郡守蔡襄主持改建的万安桥,全长1200米,现在长731米,宽5米,桥高7米,桥墩共46座,扶栏500个,石狮子28只、石亭七所、石塔九座,成为千古留名的著名梁架式古石桥。这也侧面反映了泉州作为宋朝的贸易大港口的经济发展程度。

古镇中,还有一个“颐浩禅寺”,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相传为宰相吕颐浩故宅,寺内现存“颐浩禅寺记”碑。古寺多有古银杏为亮点,这里也不例外。

上海县第一任县衙遗址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朝廷批准设立上海县。次年(1292),主薄郗将仕会同地方士绅筹建上海县署,并以原运粮千户所(即榷场)为县衙门,总管万户府。至元三十一年(1294),朝廷派周汝楫任上海县尹。第一个县衙具体的位置在今天黄浦区小东门外,老太平弄的北面,外咸瓜街的东面的“金外滩国际广场”的商务大楼附近。

回首上海第一任县衙选址,仅仅因为当时这里是上海浦旁的榷货场,资金不够没有造县衙,草草用榷货场做县衙。元大德五年,台风竟然将县署吹毁(明《弘治上海志卷五》)。由此可见,上海这个小县城的初始地位实在寒酸。

寻宋上海市区,可以去旧校场路、老太平弄、三牌楼路和四牌楼路一带走走,虽没有宋建可寻,但从路名到画面都自带宋韵,那一带,氛围和现代魔都决然不同。

写到这里,想起《三联生活周刊》曾经的报道,有人问:为什么大家喜欢寻宋,而不是觅唐?有人给出的答案是,

“宋朝人的生活才是人们想要过的生活。宋朝人,琴棋书画花香茶样样精通。插花-调香-煮茶是最能体现宋朝人生活化的三个标志性事件……”

对此,陈寅恪先生也有过总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经济曾一度繁荣,人们有了附庸风雅的时空。宋朝的诗词歌赋、山水画卷,宋代瓷器和书法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更兼“风雅四艺”--点茶、焚香、插花、挂画。日子富足,宋朝人的心能静下来,作水墨画,画中山水一石一流都有纹理,淡雅可人;词更如烟如云,“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就连瓷器也温柔,天青色宋窑,内敛、清澈,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宁静安详,就连离婚,也温雅起来。

宋朝的“放妻书”
图片

盖闻伉俪情深,夫妇语义重,幽怀合卺之欢,念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共同床枕于寝间,死同棺椁于坟下,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聚会二亲,以求一别,所有物色书之。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械恐舍结,更莫相谈,千万永辞,布施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时×年×月×日×乡百姓×甲放妻书一道

【参考资料】

●《上海史研究》

●《傅林祥:宋代上海建镇说质疑》

●人文嘉定

●云间志

●《天马山斜塔在喊话》

●三月的斋卤味公众号


图片

来源:“古月朗行”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