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州民风民俗:闽南童谣陪伴我成长

 鉴益堂 2022-01-01

童谣是歌谣的一种,古代称为“童子歌”“孺子歌”,顾名思义是反映儿童生活的体裁。有生动、活泼的童真童趣内容,又有和谐的节奏和押韵,能产生令人悦耳的音乐美、韵脚美,所以深受儿童喜爱。可以说,它是苍天赐给儿童的精神食粮。

想起孩提时,饶有趣味的闽南童谣陪伴着我,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跃然闪现在脑海之中:春天的夜晚,听着母亲柔声地哼唱着:“婴仔捂捂睏,一暝大一寸,婴仔捂捂惜,一年大一尺”,小小的房间里弥漫着母爱的温馨;夏天的黄昏,我紧紧挨在老祖母身旁,听着老祖母一边用芭蕉扇扇风一边唱着:“破扇引清风,拍死蠓仔王(打死蚊子王),若无即支扇,咬着会发癀(皮肤上发炎红肿)”,我不知不觉地伏在祖母的膝盖上竟睡着了;秋天的傍晚,每当我跟邻居的孩童在庭院里嬉笑玩耍时,望着天边那一抹抹的晚霞,就天真无邪地放开嗓门念唱着:“红霞(红虾)红丢丢,安公要食着捻须(拔掉虾须),安嬷要食揾豆油(蘸酱油),安孙要食用手搝(拉)”,说得安公安嬷笑得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冬天的夜晚,僻静的街头小巷里,忽然从寒风中飘来“烧肉粽”的叫卖声,我喜出望外,脱口而出:“烧肉粽,真正港(很地道),香菇栗子味素芳。”

“囡仔爱年兜,围炉拿红包”,喜庆的民俗童谣自然是不能少的。有一首围炉童谣大家都挺熟悉:“二九暝,全家做圆圆,桌顶酒菜满满是,有鸡有鸭也有鱼,全家逐个围炉来过年。食金针甲木耳,祝公嬷食百二。食珠蚶有财气,明年阿爸阿妈大趁(赚)钱。阿公阿嬷阿爸阿妈听了大欢喜,红包赏互囝孙儿,互恁(你们)平安 (很会)读册,大汉生活工作则(才)顺利”。“正月正”童谣,我背得滚瓜烂熟:“正月正,来拜正,天光起来穿新衫,梳妆打扮来大厅,祝序大人身体健。正月正,红灯挂大厅,红烛光焱焱,门口放炮大毋声,闹热滚滚闹新正。正月正,来拜正,厝边头尾好所行,见面恭喜讲好话,欢天喜地过新正”。元宵节闹花灯更有趣味,一首“正月十五月娘光,提灯照到田中央,鼓仔灯,叮咚眶,白鹤灯,飞入山,鲤鱼灯,落海滩,红虾灯,头倒弹,冬瓜灯,烂一半,桃仔灯,真好看,绣球灯,莲花灯……”真是“天顶上水(最美)月亮圆,人间上水上元暝(元宵节)。”端午节的龙舟比赛童谣更是活灵活现:“五月节,扒龙船(划龙舟),大人囡仔哔哔滚。海面一排四只船,岸顶人马一大群。比赛开始啡仔 (哨子吹),桨起桨落水花喷。拍锣拍鼓做后盾,满面大汗整冠军。”中秋节赏月博饼的童谣很多,如有这首“中秋月圆像明镜,照到四界光焱焱,家家户户博月饼,博骰仔嚷甲大细声。阿公博着状元饼,博了分互逐个(大家)食,孙仔双手拿着饼,甲伊阿公说道谢!”

在学校里,游戏童谣“铰刀剪”“揾呼鸡(捉迷藏)”“献(扔)沙包”“跳厝仔”“炒米芳”“一放鸡”等总在课余时间响起,玩得不亦乐乎,唱念这些童谣,课外活动更丰富,同学之间的友谊更深厚了。

长大后,我仍然喜欢闽南童谣,因为家乡的山水、家乡的风俗、家乡的美食都体现在童谣中。“油炸粿,烧甲脆,涂豆仁(花生仁),捧规把,福海宫煎芋粿,菜市口蚝仔糜”;一首“土笋冻,真正港,天骹下(天底下)拢都真稀罕,独独咱家乡出即款。酸醋芥辣芫荽芳(香),鸡鸭鱼肉阮拢无稀罕,特别爱咱家乡土笋冻。”念唱这些童谣,使人们觉得别有风味,垂涎三尺,不禁使我想起黄昏街头,淡黄灯光下,弥漫热气小摊上的五香、章鱼、芋包、薄饼、沙茶面、豆干面、蚝仔煎、炒面线等乡土美食,这就是家乡本土的美食文化,谁不爱自己的乡音乡情和乡土文化呢!

时隔几十年了,我竟然还清楚地记起一些童谣和唱童谣的情景。这大概是童谣的纯朴、清新、简约、押韵,让儿童觉得好学、好记、好传承。另一方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童谣是不花钱的“玩具”,自然成为孩子珍贵的礼物,那些带着时代烙印的童谣像晶莹剔透的露珠,照亮小孩单纯的心,留下小孩童年的欢笑,少年的梦,青年的热情,这种单纯的快乐应代代相传。

为人母和为人师后,我不仅教孩子们传统的闽南童谣,而且与时俱进创作了不少的新童谣。我认为经典童谣依然焕发出浓厚的民间韵味和乡土气息,它们传播闽南文化,能够唤起故乡情,激发爱国心,我相信童谣的传承创新能更好地焕发出艺术生命力,它将成为孩子珍贵的礼物,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陪伴下一代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闽南日报责编:陈志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