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千字文31:皇帝的身教

 王肖杰 2022-01-01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正史就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言外之意,跟咱老百姓没多大关系。但作为家谱的主人,帝王将相感觉如何?换言之,如果你是帝王将相,历史要写你,你的子孙后代都能看到,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中国人特别重视记录历史,从汉朝以后,每位皇帝每天的言行举止几乎都被记录了下来了,这些记录的合订本叫《起居注》。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讲:“古之人君,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可见记录者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有分工,一个人记录说了什么,一个人记录做了什么。如果你身边随时有两个人,你说什么、做什么他门都会记录下来,那你会怎样?


  首先是言论不自由。君无戏言,说出来的话就是圣旨,这听起来很威风,实际上很恐怖。因为人的语言有两种作用:一种是理性表达,如作指示、提要求;一种是情绪宣泄,如发火、开玩笑。理性表达当圣旨固然不错,可皇帝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开开玩笑都当圣旨,这日子还让人怎么过呀!历史上就有“桐叶封唐”的故事,根据《史记·晋世家》的记载,周成王小时候与叔虞玩耍,把一片桐叶削成玉圭的样子,装模作样地送给叔虞,说:“我把这个封给你!”旁边的记录员史佚就请示:“哪天行封立的仪式?”成王曰:“我们在做游戏啊!”史佚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没办法,只好封叔虞于唐,也就是今天山西一带,后来李渊起兵也在这里,唐朝的国号“唐”也源于这里。

  当皇帝说都不敢说,做就更得谨慎了。不过皇帝权力大,你记下来,我还可以毁掉嘛!不过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唐朝李世民曾尝试过,但是史官坚决不给,因为当朝皇帝不能看自己的历史档案,李世民最终也便做罢了。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项规定执行得似乎并不严格,齐国的权臣崔杼杀了国君,太史记录:“崔杼弑君。”崔杼就杀了太史,太史的弟弟继续做太史,仍然写“崔杼弑君”,结果又被杀了,三弟继续做太史,还写“崔杼弑君”,崔杼只好作罢。这就是文天祥《正气歌》里说的“在齐太史简”的故事。我从历史记录的字里行间发现一个问题:崔杼是如何知道太史的记录呢?

  皇帝的《起居注》不是明星八卦,而往往是一笔丰厚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遗产。乾隆皇帝在遇到棘手问题的时候,经常把他爷爷康熙皇帝的《起居注》拿过来阅读,看爷爷遇到这类事情时如何处理。皇帝没有MPA班,其治国之术往往秘不外传,《起居注》就成了很好的案例教学教材。同时,任何一位思维正常的皇帝都会顾及其在后人眼里的形象,所以他们就不会倒行逆施,因而《起居注》又起到了中纪委廉政准则、“八项规定”等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个人成长的助力者

阅读活动的推动者

成人教育的实践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