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接受“美好”的欺骗吧!

 王肖杰 2022-01-01

2300多年前的五月初五,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痛感国破家亡,投汨罗江而死。

有人写文章质疑:屈原跳江究竟是忧国忧民还是得了抑郁症,谁能证明?如果是为了警醒世人,他应该在楚国首都自杀,这样更有轰动性,为什么要跑到300里外的小地方汨罗?一般人自杀会避人耳目,屈原自杀是怎么被知道的?就算有人看到,又怎么知道他是大夫屈原?用粽子喂鱼,简直蠢到了家:鱼更爱吃粽子吗?鱼能把包粽子的草绳咬开吗?直接把糯米饭倒进江中不更省事吗?包粽子不是多此一举吗?……

所以得出结论:我们被骗了!而且从小被骗,长辈给我们讲屈原的故事,不允许、更不引导我们质疑,从那时候起,我们的思维就悄悄定型了,别人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了。

我想写作者首先是无知。大致传说是这样:屈原投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这就是赛龙舟的来源;有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为的是让鱼虾吃饱,不去咬屈大夫的身体,这是粽子的来源;有人把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这是喝雄黄酒的来源……

写作者不仅无知,而且无情!历史记载,楚国灭亡前,屈原多次出使他国,想必那时是健康的,如果因为国破家亡而患抑郁症,这样的抑郁值得敬佩!楚国郢都已被占领,屈原流离失所,一个人怀着亡国的忧郁,孤独的走了300里,这其中的痛苦,何人能体会?哀莫大于心死,投哪条江只是偶然,汨罗江因屈原而名,也算荣幸。古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村里有陌生人的到来肯定会引人注目,且屈原身为大夫,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与黎民百姓迥然不同,自然处处惹眼……

传统中国人的质疑思维可能比不上西方,但可贵的不是质疑,而是质疑后的研究求索,如果仅仅质疑,然后只靠想象得出自以为是的结论,这样的质疑不要也罢!

西方有宗教,孩子从小被父母牵手进教堂,那里也是不允许质疑的。如果质疑,一个问题就把父母问倒了:上帝创造了世界,谁创造了上帝?

为什么不让孩子质疑呢?一个重要原因,是给孩子的心灵种下“美好”。粽子的传说是充满爱心的,是为了保护亡者的身体;只要做个好孩子,圣诞节那天,圣诞老人会从烟囱里进来送礼物;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感恩母亲;清明节上坟焚香烧纸,祖先会收到我们的怀念;青蛙王子,白雪公主,嫦娥奔月……事情是假的,情感是真的。孩子全情地相信,人生会涂抹上美好的底色。

这个世界除了“真”,还有“善”和“美”。真,不是唯一的标准,特殊情况下甚至要抛弃,因为癌症患者濒临死亡,你会告诉他真相吗?“你会好起来的”明明是假话,还要对他说?因为这样说体现了“善”。

屈原已经去世2000多年了,这份美好延续了2000多年,不要自以为是的质疑,还是让这份美好继续传延下去,让这个世界多一些善良和美好吧!


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个人成长的助力者

阅读活动的推动者

成人教育的实践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