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面前14:如果没有死亡

 王肖杰 2022-01-01

如果人类能够长生不老该多好呀!从此摆脱了死亡的恐惧,以及亲人离世的痛苦,那不是最美好的生活吗?

恐怕不是。

有人计算过,如果没有死亡,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将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机体将等于已知宇宙的总质量,那么多人住在哪里?吃什么?地球显然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所以即使技术(如基因技术、3D生物打印技术)可以让人长生不老,自然资源也不允许

(海地太子港的贫民区)

所以死亡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正是它推动了人类的发展。换言之,人类发展的基本保证不是生存,而是死亡。当然从哲学意义上讲,生存和死亡是一回事,没有生存,就没有死亡;没有死亡,也无所谓生存。

人类珍惜生命,就是因为有死亡。因为死的截止(“截止日期”英语就叫deadline,直译为“死线”),所以时间具有稀缺性,因而时间有价值,因而推动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比如汽车、飞机。教育培训也是为节省时间而设置,如果可以长生,人类慢慢摸索就是了,自己摸索的体验远比坐在教室里死记硬背要好。社会分工是为了提高效率——凡效率均与时间有关,而宇宙时间是无限的,每个人的时间有限,正是因为死亡

死亡促进了人的思考,产生了诸如意义、价值之类的底层思维结构。如果没有死亡,恐怕也没有伟大的作品产生:思想在人的头脑里,既然人可以不死,干嘛要写出来呢?干嘛要创造“文字”这个麻烦的东西呢?

对中国人有巨大影响的《论语》一书直接与死亡有关。孔子死后,其弟子为他守孝三年。守孝期间不能从事生产、娱乐活动,那干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回忆老师生前的言行,有人记录下来,就成了《论语》最早的版本。

对西方有巨大影响的《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一听名字就知道跟死亡有关。苏格拉底被最民主的公民投票方式判定为有罪,他拒绝了学生安排的逃亡,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们各行其道——我去死,你们去生。哪一条路更好,唯有神知道。”苏格拉底之死极大地刺激了他的学生柏拉图,产生了“民主就是多数人的暴政”之类的思想,影响西方文明至深。

(苏格拉底之死)

对王子释迦牟尼触动最大的是人的生老病死。生,相对于死;老,走向死;病,可能死;生老病死的底色是死。如果没有死亡,释迦牟尼就不会创立佛教;如果没有死亡,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的救赎无从谈起。宗教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宗教的价值根植于死亡。

死亡给人类带来了痛苦,也正因为有痛苦,所以才有快乐。整日吃不饱,才能体会饱餐一顿的快乐;每天山珍海味,快乐也就大打折扣。每天辛苦工作,节假日才感到快乐;如果天天无所事事,工作的辛苦确实没有了,但休闲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

因为有死的恐惧,所以才有生的快乐

感谢死亡,感谢它带给我们的快乐!


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个人成长的助力者

阅读活动的推动者

成人教育的实践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