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课件放送22:义利之辨

 王肖杰 2022-01-01

儒家把道义放在第一位,孟子说人可以“舍生取义”,但孔子又多次谈到利益问题,说富贵如果可求,自己就是做一个“执鞭之士”(一说驾车者,一说市场管理员)也是可以的。那儒家是不是视金钱如粪土呢?如果是,那不符合人性啊!不符合人性,怎可能长期流传?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呢?

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又想到了很多关于义利关系的传统说法,我总结出七种,一一列出,然后一一分析,最终发现“见利思义”是最合适的。

一提道德建设,便让人放弃物质利益,这其实是误导。物质利益是人最根本的需要,只是在公开场合人们谈论物质更少一些,谈论道德更多一些。在一般人的内心里,义利关系正好相反,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得失,只是不说出口而已。

有些事情可以不说出来,但心里不可以不明白。为政者尤其如此。理论离开了利益,一定会让自己出丑。马克思如是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