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思:生命的三种用途

 王肖杰 2022-01-01


命的种用途

人生观不同,结果也不同。

一种是享受生命,

追求生命的质量,

不苦心志,

只为自己的想法活,

如革命者、享乐主义者。

一种是使用生命,

把生命作为生存的燃料,

在世上得过且过地走过一遭,

大部分人如此。

一种是糟蹋生命,

欲望不加限制,

不知爱惜,不思长远,

蜡烛两头烧,

如酒鬼、腐败分子。

“调”与“研”

“调”与“研”是一项工作的两个环节,

调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材料,

务求深入、全面,

要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求”劲儿

研究环节主要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要有“打破砂锅问到”的“钻”劲儿

要有“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的“沉”劲儿,

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实”劲儿。

性本善,性本恶

人性善恶自古有三种说法:

孟子性善说,

荀子性恶说,

告子性无善恶说。

细究之,

在“利”面前,人性更偏恶;

在“义”面前,人性更偏善。

性善论者,

多是生活优沃者坐而论道;

性恶论者,

多是深受其害的切肤之痛。

特例总是有的,

如不食嗟来之食。

正因其特殊,

故而得以倡导和流传。

说得多,真的多?

平时谈论多的,

现实中不一定多。

比如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

“朝为田间郎,暮登天子堂”,

说的很多,但发生概率极小。

清朝260多年,

开科取士112次,

平均每年考中的进士不到100人,

按3亿人中十分之一人口参加科举,

概率仅三万分之一。

传“奇”是人的天性,

平常之事多不奇,

故而难得流传。

反之,正因为传奇之事概率低,

所以才常常被传播。

子不语怪、力、乱、神,

就是面对现实的态度。

大河与小河

小河有水大河满,

这是普遍情况,

因为小河多汇入大河。

小河有水大河未必满,

这要看小河的流量。

大河有水小河满,

不太符合生活常识,

但也有可能,

比如黄河是地上河,

决口时,会流出条条小河。

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用大河、小河类比,

有恰当之处,

也有不恰当之处。

类比思维本身就不靠谱,

别太计较。比如: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篱笆跟好汉其实没啥关系。

先吃枣,后吃枣

白米饭里有好吃的枣,

有人先吃枣,后吃米饭,

即先吃好的,后吃不好的;

有人反之,

把好的留到最后享用。

先吃枣者,一般重物质、轻精神,

及时享乐,活在当下,

未来则考虑不多,

自然成就不大。

后吃枣者反之,

一般重精神、轻物质,

对未来充满期待,

推迟满足感,坚韧不拔,

但生活的幸福指数比较低。

美国学者做的棉花糖实验,

与之类似。

正如有些孩子先写作业再玩,

有些孩子则反之。

不同的人想法不同,

有人励志,奋发有为,

有人随和,随遇而安,

不能以这个人的标准,

批评另一个人的行为。

好苹果,烂苹果

苹果有好的,有开始烂的,

有人先吃好的,

有人舍不得,

把烂的削掉吃了。

结论:

要先吃好苹果,

否则好苹果会烂,

结果一个好苹果吃不上。

真是这样的吗?

可能是的,也可能不是。

关键点:苹果的腐烂速度,

与人吃苹果速度的比值。

如果吃得快,烂得慢,

那么烂的吃完就能吃好的,

相当于多吃了一些;

反之,则可能总吃烂的。

我数学不好,

此处可以用公式来计算,

并找出临界值。

我想说的重点不在于数学,

而在于现实生活与理论推导之间的关系。

不少理论看上去是对的,

落实到生活中却是错的。

小到吃个烂苹果,

大到国家的产生,

都存在这一类问题。

《利维坦》认为国家是避免人与人的战争,

而现实可能正是战争导致国家出现。

如何不被理论所欺骗?

那就是面对现实,

并理性思考。

面对现实容易,

   理性思考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