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校工作手记01:党校教师怎样提升“学力”?

 王肖杰 2022-01-01

市领导到党校调研指出:党校教师不要拼学历,而要拼“学力”;学历可以不如人,但“学力”不能不如人。

怎样提高教师的“学力”呢?成功的方法很多,比如到中央党校或高校进修、挂职锻炼、在校内创造与学员交流机会等等,但这些方法多限于提升知识和技能,应更深一步,提升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才干”。

所谓“才干”是一种通用能力,是一种更底层的能力,一个水桶能盛多少水,表面上是看长板还是短板,事实上最重要的是底板,没有底板的水桶,一滴水也盛不了。如果把知识比喻成固态的冰,把技能比喻成动态的水,那才干就是无处不有、难以察觉的水蒸气。

党校教师的才干主要体现在应用力。一位党校老师知识再丰富、思考力再强,如果拿不出一堂像样的课程、写不出一篇有水平的咨政文章,也谈不上什么“学力”。应用力的提升只能在应用中提升,就象学习力要在学习当中、思考力要在思考当中提升一样。关键是方法。

除了教师个人努力,党校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制度输出,实现教师整体学力的“拉动式提升”。学力的应用主要在教学和科研上,提升也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且与挂职锻炼等方式相比最容易入手,也更持久,适用性更广。

但现实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课程太少,备了新课进不了课堂。

一所地级党校全年办齐班次,按最长学制,也无非处级4个班2个月,中青班3个月,公务员1个班1个月,加上科级2个班2个月,总时长16个月,扣除开班结业、班级活动、外出考察学习、学员研讨等,讲授类课程只有一半,扣除领导干部上讲台、外请专家授课时间,本校教师授课时间只有1/4左右,总课时80次左右。

地级党校能上课的教师一般二三十人,平均每人每年只有3次课左右的机会。也就是说,即使所有班次的课程不重复、每年不重复,每位老师每年也就能讲3次新课。而事实情况是,很多教师每年也就开一堂新课,甚至很多教师数年都没有新的课程开发,如此以来,提升学力从何谈起!

备了课却上不了,不能计算工作量,教师显然没有积极性。有一个解决方法:集体备课和试讲赋分,且分值较高。比如在主体班次课堂实际讲一次课计25个课时,集体备课可以赋10个,试讲可以赋15个,这样只要备了新课,通过了试讲,就能拿到25个课时,相当于上了一次主体班次的课。这样备新课的积极性就高了,同时也让不努力的人失去了“反正备了课也没用”的借口。

通过试讲的课程进入课程库,并注明没有进课堂,教务处在进行课程安排的时候适当优先,让这些教师进一步增加课堂历练。

第二个存在的问题是科研课题无法结题。

教师辛辛苦苦做了调研,写了文章,但送给市领导做咨政水平不够,送到当地日报发表,有些水平不行,有些稿子压着等时机,渠道也不通畅,进课堂也算一种结题方式,但很多人没有机会进课堂,理由上面已经说过。

解决的方法是党校单设一块园地,比如《威海社会科学》、《党校理论园地》,网上开栏目也可,只要科研处审核通过,水平差一点的也可以发表出来,发了就可以计工作量,这样能提升一些积极性。

人可以一夜暴富,但绝无可能“一夜暴智”。学力提升并非一日之功,也不仅以上两种方式,但需要持之以恒地做。有一些新备的课程、新写的文章看上去水平不那么高,管理方要有相当的包容,将其作为学力提升的途径,而看做成果。相信党校和教师共同持续努力,一定能提升学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