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层党校工作手记39:党校各人群的分析

 王肖杰 2022-01-01


人是社会的动物,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取决于出身家庭、学习环境、工作场所等因素,党校是个小社会,有教师,有行政人员,有非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些是按照公务员管理的,有些是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的,还有一些工勤人员,这些人的工作性质、考核方式、晋升目标各有不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不同人群,学习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试对党校的各类人群做一个分析。

教师

党校教师是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师队伍,是红色基因的传播者、理想信念的布道者、党性修养的铸造者、大政方针的宣讲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同时他们也是教师,有教师的普遍特点,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 政治意识强。

这是党校一直强调“党校姓党”的结果,党校教师普遍意识形态这根弦绷得比较紧,讲课、写文章乱说的人比较少,与高校教师形成鲜明对比,讲规矩的比较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比较少。

2. 压力比较大

主要在于课程更新率比较高,很多课备完之后只能讲一两次,有的甚至一次也没有讲,形势不断变化,课程就要跟着变化,一门课讲一辈子的情况很少,除了经典理论导读、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等几门特色课,其他课程更新很快,一般与党的代表大会相关联,十九大之后会有一批新课程,长的能讲三四年,到二十大会有变化;短的也就一两年,一般是每年党代会的主题,比如三中全会之后会讲全面深化改革;再有历史节点性内容,比如建党90周年会讲党的历史,改革开放40周年会讲改革开放史。课程变化大,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备课,每年还要报新课程、新科研题目,压力不小,且持续不断。看起来好像不坐班,但白天晚上都可能在工作。

3. 专业深度不够

特别是基层党校,很多教师要讲多门课,专业跨度比较大。高校教师会一本课本讲多年,很容易形成积累,讲上几年,很容易在这个领域成为专家。党校教师因为总要跟着形势变,尽管有一定的专业方向,但积累程度不够,专业水准不高。党校的法学老师跟高校的法学老师在一起,谈现实党校老师更胜一筹,谈学理则要差很多。

4. 学术训练不够

基层党校博士学历的少之又少,很多党校一个也没有,新招收的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尽管有学历不代表有水平,但专业的学术训练有和没有确实不一样。作为主力的老教师,正规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不占主体,而本科生在校时基本没有受过学术专业训练。

另一方面,党校老师写的东西主要给党政领导看,课讲给党政干部听,所以更靠近行政工作的表达方式。而学术文章是写给同行看的,所以有统一的学术规范要求,党校教师在这方面比较差,常常被高校老师看不起,但其文章价值未必就低,因为多关注现实社会,有实际功用;党校老师也会嘲笑高校老师,写的论文莫名其妙,屁用没有,或者简单的内容包含在严谨繁复的学术框架之中,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5. 合作意识比较差

这是教师的普遍特点。合作是冲突的结果。党校教师备课、写文章一个人足矣,较少需要他人的帮助,与他人很少有冲突,没有处理冲突的经验,所以这方面的能力很差。不愿意受管束,教师普遍认为认为行政部门是“管”他们,逆反心理很重,大多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行政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很普通的管理行为会被解读为有意针对他们,因而委屈满腹,但又没有勇气直接表达,或者表达激进,反而把事情弄僵了。即使是党校教师,大多也较少等级观念,更多的服从真理,而不是服从领导;不懂得利益交换,更不会运用其达到自己的目的。

6. 不会维权。

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或者被行政人员几句好话哄住了,或者逼急了写上告信、上访,想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结果往往不奏效。他们说理也说不到点子上,往往说的是自己一头的道理,很少能从他人角度,更难以从全校高度来考虑问题。他们大多不会谈判,也不了解行政工作的一般规则,不会从制度上找依据来保护自己,只是义愤填膺的一味追问:为什么不能如何如何?为什么?!但又提不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者自认为可行,而有经验的行政人员会哑然失笑,这可能又会激怒他们。

7. 不关心制度。

有一次校园网发布了一条关于吃饭住宿的征求意见稿,按说与教师个人密切相关,7天过去了,30位老师中只有4个人看了。对于与切身利益相关的职称评审办法、教学科研核算办法,大部分人也不怎么研究,看不懂就算了。而在实际工作当中感觉自己很辛苦,可是排名却很靠后,于是认为制度不公平,但也较少主动反映。制度每年年底修改一次,面向全体教师征求意见,反馈很少。

有些教师倒是理直气壮:所提意见没有被采纳,为什么还要提?他们不知道提意见不是下命令,提的意见肯定有两种结果,或者采纳,或者拒绝,他们也很少去询问原因。每年教学、科研制度修改之后,会召开教师会议反馈修改意见,但教师们不愿意开会,很多教师以种种理由请假不参加,所以没有接收到反馈信息,于是认为没有反馈,自己的意见提了白提。

8. 较真。

这与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关,如果没有较真精神,不可能把问题搞清楚。也与考核有关,因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都是核算分数、量化体现,加上教师本就较真,所以考核制度非常细致,比如讲一堂课25个课时,批改学员作业每份0.2个课时,论文评审0.5个课时,监考2个课时,论文指导4个课时……这种细腻的计算,反过来又加深了教师的较真。有一个笑话,说两位老师分葱,最后剩下一棵,结果一掰两半,一人一半。这似乎是夸张,有一次分苹果,30斤一箱,有老师回去称了称,自己分的苹果少了一斤,回来找。这是真事。

9. 进步机会多、自我把控度大。

教师既可以走职称,也可以职务提拔。换言之,教师可以成为教授、副教授,也可以成为处长、副处长,尽管工资按照职称走,但面子却有两个,机会有两个,路有两条。参公管理的行政人员上升只有一条路,就是职务提拔。

如果走职称,那么晋升条件是预定的,几篇论文、几个奖项非常明确,时间也是预定的,聘期到了就会晋升。只要个人努力,把教学、科研成绩搞上去,谁也压不住。而行政人员则不同,领导几年不动议干部,自己一点办法也没有,干得再好也没有用。 

行政人员

行政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行政管理,党校的行政人员与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并无多大区别,但也有一些特点。

1. 规矩意识强

党校的工作性质、长期教育,决定了党校人办事按套路、讲底线,几乎不会出现乱作为,也极少不作为,做事谨小慎微,买一个几十元钱的办公用品,需要6个人签字才能购买,还需要4个人签字才能报销。

2. 考虑问题细密。

因为服务对象是教师,教师比较较真,影响到行政人员做事风格。其他行政单位管理往往亦粗不易细,党校反之,各项规定极其细密,不厌其烦。如值班制度要考虑到女性、法定节假日很多种因素,以及值班期间交通和餐饮问题,如中午2元钱的打卡就餐是否免费?

3. 吃苦意识较淡。

党校日常工作强度不大,计划性较强,急难险重的事情也少,几乎所有周六周日都可以休息,不需要加班,每年还有两个假期,所以工作量、工作时间比其他部门要少得多,久而久之养成了按部就班的工作习惯。因为教师每周有几天不坐班,行政人员则风雨无阻,因而感觉自己付出更多。

4. 上升空间有限。

与技术人员相比,只有职务提拔这一条路。因为党校人多,部门相对较少,人均职数相对较低,同样是党委的重要部门,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科室多,每个科室的人数相对较少,人均科级以上职数超过2:1,甚至接近1:1,几乎每个人都是副科以上干部;而党校这个比例就很低,在3:1以下,即3个人中不到1个科级以上职数,表现出来的情况是,党校很多参公人员年龄很大,仍然是普通科员,加上人员几乎没有流动,职数一满,就数年上升无望了。

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

这是党校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从事的工作与行政人员差不多,但身份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相同,所以另有特点。

1. 承受双重压力。

教务处负责教学工作,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科研处负责科研工作,按说工作性质与教务处差不多,却属事业单位性质,不仅要做好行政管理工作,还要搞研究,因为要评职称,职称有论文要求。

2. 出研究成果难。

教师可以把讲课内容转化为科研,也可以把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省力不少。但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是管理工作,不是研究工作,工作与研究两张皮。从理论上讲,工作内容也可以成为研究对象,但工作研究成果很难转化。比如培训进修处负责学员管理,对学员管理的研究,除了在《党校报》之类的媒体发表之外,连本地日报都不可能发表,更不可能呈送给市委领导做决策参考。而教师的研究领域则要宽广的多,成果转化也方便的多。

3. 专业研究条件较差

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多,职能部门技术人员培训少,只能靠自己积累。教师每周有几天不坐班,如果没有集体活动,即使一两个周不到校也没人管,但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每天坐班,工作量与参公管理的行政人员差不多,只能用业余时间搞研究。

4. 上升空间选择

这一点与教师相同,可以在职称上体现,也可以在职务上体现。

校委班子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校委就是全校的火车头,至关重要。党校领导班子与一般党政部门有很大不同,主要特点如下:

1. 素质普遍较高。

十八大之后,反腐力度加大,“老虎苍蝇一起打”,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发现党校领导班子贪赃枉法的案例。如果有,也不是发生在党校工作期间。这自然与党校的客观环境有关系,不在河边走,湿鞋也不容易。党委配备领导班子的时候,会较多考虑党校工作性质,会选派政治过硬的干部;另一方面,因为党校权、钱有限,有贪腐想法的官员不会主动谋求党校领导职位,愿意到党校来的,多是文化素质较高的干部,所以党校班子相对清明。

2. 主动性是关键。

不管怎样强调,党校工作在党委整体工作中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一位党校主要负责同志说,自己在干县委书记的时候,党校工作根本排不到全市工作大盘子中,因为上面主要考核经济指标,还有信访、计划生育、环保等“一票否决”的压力,招商、项目、民生等“大事”都顾不过来,加上干部培训是慢功夫,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效果,更难成为工作政绩,所以党校的事情只能往后放。

外界环境压力很小,如果党校班子再不主动作为,工作很难取得业绩。教学怎样才算高水平?出什么样的主意才算真正起到了智库作用?没有客观标准,只能自我加压。

3. 班子中教师出身者少。

尽管《条例》中有明确要求:“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副院长)一般从教学科研队伍中选拔产生。”但在体制上,班子成员属于参公管理,而教学科研队伍一般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两种管理方式的区别体现在工资体系上:参公管理按照职务核定工资标准,专业技术人员则按职称。有能力、有资格担任副校长的,一般职称比较高,工资比副校长还要高,而担任副校长就要转参公,所以一般不愿意干。

另外,干教师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轻松自由,干校长要处理很多麻烦的行政事务,教师们也不愿意干。有可能提拔为副校长的教师,一般外出讲课的机会较多,收入不菲,而当了副校长,时间会受限制,直接影响到个人收入,也是一个因素。因而党校班子成员中,教学、科研出身的人很少。

另一方面,很多班子成员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水平也远高于一般教师。然而即使如此,因为校长们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经历,所以对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的了解程度也不深,具体表现之一,是特别不理解老师们对于分数是如此算计,以及为什么批卷子还要讲报酬?在公务员思维当中,教师批卷子是正常工作,为什么还要加分?这会影响到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容易因为互相不了解而引发矛盾。我在党校工作10余年,感觉矛盾产生的原因多在于此。

4. 机关工作思维浓重。

党校是一所学校,同时也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有双重属性,但更根本的是学校,毕竟党校担负着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职能。然而班子成员,特别是党校主要负责人(常务副校长)极少长期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其人选一般来自组织部、宣传部、市委办等典型机关部门,有些党校的行政级别比一般部门高半格,一些资历比较老的“不好安排”的领导,往往被安排到党校工作。这些人大部分长期在行政机关工作,形成了机关思维方式,到党校工作一时难以转变,经常以行政的方式来管教育,重级别不重专业,甚至认为党校教师是“万金油”,党校办学就是“跟着形势跑”,新课程开发可以象行政工作一样通过熬夜加班来完成……由于对党校办学规律的认识不到位,往往影响实际工作,特别是在“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期。

此外,党校还有工勤人员、合同工、外包服务人员同处一个校园,他们也各有特点,这里就不再一一分析了。

对此您有何高见?欢迎留言指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