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选择国学老师

 王肖杰 2022-01-01

昨天听完了喜马拉雅FM上面复旦名师傅杰讲《论语》,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下,反响热烈,我也意犹未尽,对怎样选一位好的国学老师有更多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想全面准确的把握国学内容,如果没有一位好老师引路,会走很多弯路,这是我的经验和教训。我听过很多国学方面的课,领略过很多教师的风采,有我真心佩服的,也有我看不上的,还有评价有变化的,总结起来,选一个国学好老师,主要有“四看”:

一是看出身。

国学热催生了很多人出来讲国学,鱼龙混杂,目的各异。好的国学老师一定是在国学领域有长时间的研究,甚至只研究某一本书。比如傅杰老师研究《论语》,陈正宏老师研究《史记》,刘笑敢老师研究《道德经》,董平老师研究王阳明心学,蒙曼老师研究唐诗,于晓非老师研究《金刚经》等,他们在某一国学领域都有深厚的学养,在某一本书上喷涌而出,所以质量非常高,他们是最好的国学老师。

另外有些老师讲国学也很好,但其学养底子不是国学,比如傅佩荣老师,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哲学专业,后来转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讲的也不错,但古文功底不够,有时凭自己的聪明,有时干脆就讲错了,比如对朱熹“四书”的排序问题提出质疑,其实朱熹早就说过排序的理由,傅佩荣老师没有读到,这就是书底子的问题了。

学养深厚的老师,往往对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问题发言很谨慎,比如董平老师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说自己对西方文化不甚了了。其实那个问题很通俗,他不可能不知道,但出言却很谨慎,这样的老师值得跟。

二是看经历。

傅杰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大学开设《论语》课,讲了30年。我也讲过《论语》,深切的知道,讲一遍跟读一遍、做做笔记,用的功夫是完全不一样的。这30年中,遇到相关的材料就会吸收到自己的课程当中,所以他的课听起来旁征博引,又恰如其分,很多知识是自己以前闻所未闻的。

傅佩荣老师讲国学则是在40岁之后,而且解读的速度非常快,当然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天资也极高,但国学属于社会科学,需要积累,数学家、物理学家等自然科学家可以三十几岁成名,在人文社科领域,几乎没有人能够在40岁之前做出特别重要的贡献,原因很简单:积累不够。而积累到一定程度,其水平也很难下降,钱穆先生晚年失明,仅凭记忆和口述,写了两大本《晚学盲言》,写完已经92岁了,这样的书读起来怎能不受益?

三是看态度

听傅杰老师讲课,感觉是一团和气。有人在留言中批评他(后来这人也道了歉),傅杰老师很诚恳的谈了自己的想法,这种修养实在很难得。文人相轻,自古如此。如果你选的国学老师总是说别人不行,这样的老师一般水平高不到哪里去。

但也不是一味的肯定。傅杰老师对有些提问,就明确的告诉他们这个不对,但态度上没有任何轻蔑、嘲笑的意思,反而略带一点遗憾。而有的学者则不然,在公开讲课当中,就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愤愤不平,大概是哪次研讨会受了刺激吧,久久难以释怀。国学学到深处,也就修养到了高处,必然心如止水,必然泰然自若,否则只是知识上的传授,知行不合一,也不是好老师。

四是看自己。

最好的老师是像孔子那样,能够因材施教。但这个要求太高了,而且与老师接触、受指点的机会也不多,主要靠读书和听讲,所以要了解自己的水平。

我在国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从傅培荣老师的讲授中受益很多,他的“问道”系列(问道老子、问道孔子、问道庄子、问道孟子)讲座我听了不下十遍,连说话都模仿他的语气。但后来随着自己水平的提高,再听他讲《论语300讲》,就感觉平淡了很多。

杨照老师的书我很喜欢,但他的《史记百讲》现在听起来感觉很啰嗦,如果初学者,则可能津津有味。我听李山老师讲《诗经》,兴趣盎然,欲罢不能,估计初学者会觉得很难,特别是后来不附文稿的部分。靳大成老师在得到APP上讲《论语》,我简直听不下去了,但从来没有接触过《论语》的人,听他的课会感觉效率很高。

上面提到的老师和课程大部分在喜马拉雅FM上,部分在得到APP上,都是收费的。我还有一个基本观点:同样的内容,一个收费,一个免费,要选择收费的。收费就是在帮我们做筛选,越贵越好。说实话,再贵的讲座也很便宜,贵的也就100来块钱,连请人吃一顿便饭都不够,而我们的时间是最贵的!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希望能对大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