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懂微信礼仪,不知自己粗鲁

 王肖杰 2022-01-01

1.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先后,是礼仪的重要体现。握手时谁先伸手,乘电梯谁先出入,会议结束谁先起身,都体现了礼仪。加微信时,可以扫人,可以被扫,应该谁先谁后?
先后的背后是方便与否。礼仪的核心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打开微信后,扫人者需要2步操作,被扫者需要3步操作;扫完之后,扫人者不再需要操作,而被扫者还需要3步才能确认,从这个角度来讲,让别人扫自己更有礼仪。
但事情并不这样简单,名人往往是被扫者。比如有幸听了某位大教授的课,想与之加好友的人很多,一般是教授亮出二维码让大家扫。这也是一种与人方便。如果教授不愿意,即使自己扫了也不一定能加上,主动权在被扫的一方,也合乎“尊者方便”的原则。
所以谁扫谁确实是个问题。一般原则是:如果你确认对方愿意跟你加好友,就让他扫你;如果不确认,就扫他,把选择权交给他。
2.加了好友,立刻自我介绍。
加了微信,不要以为自己能记住别人,别人就能记住自己。加对方微信之后,要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姓名、单位、电话发过去,如果对方愿意继续与你交往,会做记录。
我见过一个做得最好的年轻人,他把自己的简历编了一小段文字,包括毕业院校、特长爱好等,还有一张刚刚拍的合影,并提醒粘贴到微信备注。
讯飞输入法有个“常用语”功能,可以把自己的简历新增为一条常用语,只要点3下就能发给对方,不必每次编辑。
3.用实名做微信名。
与QQ等陌生人聊天工具不同,微信是朋友之间的交流工具,即只有认识的人才可以加微信,所以没必要起昵称,直接用名字就好;微信头像就用自己的照片,因为是朋友嘛,难道朋友面前露个脸都不行?
我就有这样的尴尬:好久不联系了,对方一上来就说事,可我实在不知道他是谁。朋友有亲疏远近,用名字和头像,即使很久不联系的朋友也能立刻想起。
4.别问“在吗”行吗?
我看到“在吗”的第一反应是心头一紧、眉头一皱:“难道我不在了吗?”
微信不是电话,特点就是“非即时性”,不需要对方马上处理,所以对方现在在不在,跟微信交流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问完“在吗”就一直等着对方回答,那就更讨厌了。假如对方回“在”,而你又不能马上回复,要怎样?继续问“在吗”吗?是担心对方把你拉黑了吗?是担心对方不在人世无法回复吗?
请注意:微信不是电话,微信不是电话,微信不是电话。
5.不要随便发语音。
发语音的特点是“把方便留给自己,把麻烦留给别人”。所以除非关系特别密亲密,或者讲课等特殊情况,不要发语音。如果是需要对方尽快处理的事情,更不要发语音,因为对方可能在开会,即使看到你发来微信也没有办法知晓。现在微信有“语音转文字”功能,但需要用普通话。既然可以语音转文字,为什么要把这个麻烦留给对方,而不是自己直接转成文字呢?讯飞输入法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6.朋友圈,是“朋友”圈吗?
人的社会关系有多种:父母与子女、上级与下级、夫妻、同事……这些关系都可能看到你的朋友圈,适合他们看吗?发“圈”的时候要先想一下。秀恩爱适合领导看吗?请假偷着跑出去旅行,适合同事看吗?从本质上讲,朋友圈是一个人的“社会形象窗口”,了解一个陌生人,一般首先看他的朋友圈。
有人为了规避这一点,仅展示三天的朋友圈。这其实是掩耳盗铃,三天时间足够让人看到不想让他看的内容了。这种方式还有反作用,让人有种隐隐的感觉:这人不坦诚。
7.“嗯”与“嗯嗯”意思不同
“嗯”的意思是:“好了,就聊到这里吧。”
“嗯嗯”的意思是:“对对,我好崇拜你呀。”
“哦”和“哦哦”,“对”和“对对”,“哈”和“哈哈”,一个笑脸和多个笑脸,意思同上。
8.点赞要及时。
赞美有三个原则:真诚、具体、及时。微信点赞,前两者看不出来,最显著的是及时与否。迟到的公平难说公平,迟到的赞美不如没有。所以翻看朋友几天前发的微信,就不要点赞了。如果点了,意思是:这几天我没理你,刚刚才看了你一眼。
9.别在别人的朋友圈里聊天。
微信主没有发言,你俩热热乎乎的唠起来,这算什么事儿啊?更何况还有一群围观者。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小心。
10.提醒对方,可另发一条微信。
有时用微信请别人办事,比如请教问题等,别人可能在忙,看到了来不及处理,之后就忘记了。怎样提醒对方呢?不要重复问题,更不要直接提醒,而是再发一条无关痛痒的信息,比如“天冷注意加衣”“周末快乐”之类。因为读到这一条,他就能看到前面没有回复的问题,如果真的是忘了而不是不愿意,就会答复你。
11.清僵尸,就花点小钱吧。
清理僵尸,意思是:我看你是否把我拉黑了。你愿意别人这样问你吗?如果不愿意,就花点小钱,别让人知道。我亲自试验过,有效。
按常规,下面就应该出微信清粉软件广告了,但确实没有,以上只是我平时遇到的问题,或经验或教训,是真诚提醒,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