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秦娥-娄山关》,古今绝唱,无出其右

 海曲上人 2022-01-01
文章图片1

娄山关毛主席题词石碑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写下了《忆秦娥》,开创了这个词牌的先河。从此,无数文人骚客,狂歌于花前月下,吟唱于登高怀古,沉醉于夕阳日暮,忆秦娥辞调纷纷登场,然意境、曲调、无一能与李太白之忆秦娥媲肩,千百年来,李白的忆秦娥犹如鹤立鸡群,高高在上,无人超越。

文章图片2

娄山关大捷 油画

1935年2月,《忆秦娥·娄山关》横空出世。这首词一扫前人《忆秦娥》词作的伤怀、思旧、幽怨之风,用豪气干云的笔调,慷慨激昂的气魄、雄浑壮阔的胸襟,气势如虹的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在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情景。这首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实属毛主席诗词中的精品。

文章图片3

毛主席书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一个“烈”字,就把我们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豪情悲壮。长空、雁叫、晨霜、冷月,绘出了一幅晓月寒霜图,雁过声声悲凄,马蹄声声细碎,喇叭声声低回。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雁叫悲声的晨曦中,仿佛脑海中出现红军将士披荆斩棘、逶迤跋涉、前赴后继、拼死必胜的悲壮英雄形象,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回肠荡气。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三个字,描绘出了一幅红军战士大踏步迈过娄山关头,向着敌人浴血冲锋的立体画面。同时,我红军将士登上高山之巅,伫立云天之上,乐观豪迈的英雄主义形象跃然而出。“真如铁”对应“从头越”,用词极为巧妙,堪称巧夺天工,神来之笔。当时刚刚召开了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是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这两句虽表面写实,却极有象征意义。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我们充分领会到了超现实之感;“从头越”这三个字又凝结了作者多少内心的奋发崛起之情,那种强烈的必胜的、克服万重困难的、获得最后成功的决心。

文章图片4

而今迈步从头越 油画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展现出了毛主席伫立于娄山关之巅,极目远眺的画面。那层峦耸翠的苍山如大海般波澜起伏,冉冉西下的夕阳如鲜血般赤红耀眼,遥望祖国辽阔的大地,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这是何等的大写意、大抒情的壮丽画卷。那分明是汹涌的革命浪潮,是红军战士们血染的风采,是毛主席一往无前、改天换地的雄伟气度和广阔襟怀!

文章图片5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白 《忆秦娥》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评:“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主席这最后两句,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遥相呼应之感,然毛主席这两句还更多出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雄浑、壮阔形成巨大的反差意境和美妙意蕴。李太白的忆秦娥虽然开创了历史先河,为千古名篇,然对比毛主席的忆秦娥,则意境、曲调稍逊矣。

文章图片6

毛主席 油画

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充分巧妙的运用了多维意象,结合声像,画面和动态描绘,刻画意境,在脑海中塑造出生动鲜活的形象,读起来使人不断回想回味,其中凝重苍凉与激昂雄浑油然而生。纵观全词,气象雄浑,画面阔大,蕴含着勃勃生机,始终跃动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力。它既是一幅壮丽的进军图,也是一首雄壮的革命进行曲。此词堪称古今绝唱,无出其右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