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件文物永不出境,科学仿制13年终于成功,网友:太假了

 农俗闲话 2022-01-01

长沙马王堆的出土无疑是考古界的一大奇迹,从发掘之初便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其地位可想而知。这稀世珍宝并非无的放矢,今天要说的这件文物看似寻常不过,实际上就是名副其实的稀世珍宝。它完好如初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生动的体现了古人纺织业的天花板,即便是今天的高科技与之相比也如临大敌。而古人只是靠着传统智慧与勤劳的双手便成就了这一传世之宝,考古学家为它取名叫素纱禅衣,是“千年不老”的倾城美人辛追夫人的随葬品。

从展示图上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其超薄的质感与当时的服装风向,交领、右衽、直裾与汉朝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如出一辙,除了用织锦在领和袖口边缘加以点缀之外,整件衣服再无其他纹饰,所以出土的时候考古学在为其取了一个非常贴切形象雅净的名字“素纱襌衣”。整件衣服的制造材料全部是精的蚕丝,制造方式也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单经单纬丝交织法,缩影呈现的方孔平纹浑然天成。我们是无缘亲近,但考古学者通过高倍镜清晰了观察其每一寸的质地,极细的丝缕让人叹为观止,孔眼的均匀就像电脑打印一样,轻盈精湛巧夺天工,最为世人震撼的是这件完整的衣衫只有49克的重量,其薄与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蝉翼不相上下。

那么在思想保守的古代,这样的衣服有什么意义呢?有人推测因为其真薄如蝉翼的质感穿在身上必然使得胴体若隐若现,既然是辛追夫人的物品,那当然是穿给丈夫看的性感内衣,是其取悦争宠的法宝。也有人认为它是罩在锦袍外面的一件装饰,用以衬托所罩锦衣的华美和尊贵。更有人认为它是古代婚礼时女子最为流行的罩衫礼服,根据《仪礼》记载,婚礼时女子罩衫的领口和袖口都有绛色锦边,而素纱禅衣仅有的装饰正好在这两处。如此脆弱的衣物必然只能在特殊情形下穿,平时生活如果将其罩在外面必然极为容易划破。所以说“内衣说”与“礼服说”相对靠谱一些,到底怎么穿也并不那么重要,辛追复原像也基本再现了这位古代美人的容貌,素纱禅衣无论怎么穿于她而言都不过是锦上添花。

这件稀世珍宝的工艺更为让人不可思议,因为古代没有科技的帮助,所能依靠的只有古人朴素的智慧与勤劳的双手。正如前文所述,制造者采用的方法是经纬交织法,纬丝的拈向一致,也可以在高倍镜下看到其采用的是强拈的手法;经丝拈向交错,拈法采取的是弱拈。两两交织成幅面的皱纹,质感因此极目可见。专家还结合历史记载推敲出了他们织造的详细技法与材料的来源,共采用了四组经丝,其中一组较粗的绒圈经是禅衣上环装纹理的关键,其工艺相当复杂。而所采用的的蚕丝也大有来头,是汉朝三眠蚕所产的缫丝。既然知晓了其技法和材料,考古学家萌生了用科技仿制这件稀世珍宝的想法。

湖南省博物馆想趁这个机会用科技来挑战一下古人的智慧,他们给一研究所提供了这件禅衣的详细资料与数据,希望他们能够在科技的帮助下复制一件禅衣,如果成功也就标致着当今科技在纺织工艺上的实力。对于禅衣的款式与纹饰可谓是轻而易举,然而一看重量129克,这显然是个巨大的打击。

但研究人员并没有放弃,专家找到了超重的原因,认为今天的蚕在更为科学的养殖环境中比较肥大,蚕丝因此变得更为粗重。于是专家又找来一些特殊的食料,重新用“减肥”的方法培养新蚕,经过漫长的13年,总算再次纺织了素纱禅衣,这一次称重为49.5克。虽然依旧没能超越原版,但这样的成功也属实不易。相比之下赝品之感扑面而来,甚至有网友直言太假,就像某宝上买的一样。

这件稀世珍宝的出现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漫长历史环境作用的结果,这两样条件都是科学无法复制的,这是它的根本魅力所在。无论多么先进的仪器造出多么轻薄的衣服永远也比不上人们一针一线之心血,它们沾染了人的感情和灵气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