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读中国历史090:当商鞅遇上秦孝公,一对好“基友”决定干把大的

 金色年华554 2022-01-02

你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

释读中国历史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王清斌

欢迎您来到我的专辑,缤纷历史清清讲。

图片

图片

卫鞅,是老卫国人,本名叫公孙鞅,是卫国公族后裔,所以都叫他卫鞅。
他后来在秦国倡导变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封地在商於这个地方,所以称他为商鞅,也叫他商君。我们还是用大家习惯的商鞅来称呼他吧。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兴灭更迭交替出现,这使得各诸侯国为了生存谋求强国之路变得相当迫切,所以春秋时期的对霸业的谋求也就应运而生。

霸业其实就是周王室衰落后,王权在形式上的变形。到了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已经不满足于形式上的称霸了,建立集中统一的王国的愿望就变得现实起来。

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思想,其实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

在这种形势下,诸侯的斗争就变成了更为残酷的你死我活的吞并和灭国战争,各个诸侯就会探索更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强国之路。

这个探索既包括实践性的探索,也包括理论上的思想和主张,这个任务责无旁贷的就落在了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知识分子把自己在理论上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总结,和政治主张整理并提出系统的学说,以期能被当权者认同并进行社会实践,进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这种主张和学说各不相同,形成了所谓的“诸子百家”。这些学说和主张并不仅仅是对社会发展道路的设计,其理论基础是对自然及社会的认识,是古典朴素的哲学思想。

图片

在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主张推行王道德政,用礼教的形式教化人们;还有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还有墨子的“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等等。

我们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还在背诵“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篇章,其实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在古人不同的学说里认识是不一样的。

儒家认为性本善,所以人要教化,把善的一面显现出来,让社会呈现出和谐祥和的状态。但荀子主张“性本恶”,认为人性自私丑陋是天生的,所以要用法制惩罚的方法,节制人性的恶对社会的危害。这样的思想基础一般被认为是法家思想。

持不同主张和学说的知识分子,会寻找合适的当权者来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就是这个目的,但结果是没有一个国君愿意接受他的方式。而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君,却更愿意接受法家这种能够立竿见影的政治主张。

战国时期人才流动是个很常见的事,说白了就是知识分子贩卖思想,各处找合适的买主。

所谓的变法,第一人可以认为是管仲,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很难说他是哪一家的主张,甚至被认为是后来的儒家、法家共同的源头。

战国时第一个变法强盛起来的魏国,倡导人李悝,被认为是典型的法家人物;吴起在楚国的变法跟李悝是一脉相承;在韩国主持变法的申不害也是法家人物,他更多的关注国君驾驭臣属的方式方法,侧重于法家的“术”,变法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如李悝,更不能跟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相比。

赵国的变法不说也罢,他们更有影响力的是后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商鞅是彻头彻尾的法家主张,他在秦国所推行的变法被认为是最彻底最深刻的变法,让野蛮落后的秦国,快速的崛起,也奠定了法家思想在秦国广泛的统治基础。

战国末期,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丞相李斯,和同时期的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被认为是法家的代表性人物,韩非还以其提出的 “法、术、势”三合一的学说,更被认为是法家集大成者。 

图片

商鞅看自己的老卫国实在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新兴的魏国则是个理想的目的地,就到了魏国投到公叔痤的门下。

他本来希望能有机会,在李悝变法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变法,让魏国更加强盛。可这时候的魏国已经不是魏文侯时期了,经过魏武侯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已经有了明显的暮气,开始走下坡了。

在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他而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在魏国已经没有机会了。不过就在他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消息,就是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

春秋战国时期,秦孝公是个非常让人感动的国君。他二十一岁即位,接手的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他同祖先一样有着向东发展称霸诸侯的梦想,但他拥有秦国先君和其他诸侯国君所不具备的非凡勇气和智慧,重用商鞅为秦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富国强兵之路,秦国的崛起和强大就是从他开始的。

在他之后,秦国就像一辆驶上了快车道的超级战车,以一敌六对抗中原各国,最终统一了中国,他之后的几代君主甚至可以说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秦孝公即位后深刻的回顾了秦穆公以来的秦国几百年的发展经历,认识到秦国仅仅靠勇猛善战、吃苦耐劳是不能够称雄诸侯的。要想让秦国强大起来,必须对秦国进行彻底的改造,而目前的秦国,是没有人能承担得了这个任务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向东部的各个诸侯国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里面先是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然后诚恳的邀请各国的“贤人”来帮助秦国强盛,当然还有封官许愿。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搜一下,写的是相当诚恳。

商鞅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经过多方评判,认为自己的学说和主张更适合秦国的国情,就带着李悝的《法经》去了秦国。

图片

商鞅到秦国后,通过宠臣景监的推荐,见到了秦孝公,但开始的会面并不顺利。

他第一次见秦孝公,给他讲三皇五帝的治国方略,秦孝公听的直困,埋怨景监这是推荐的什么人啊;景监很尴尬的反馈给商鞅,商鞅想了想说您再帮我争取一次机会吧。

景监好像很有面子,秦孝公果然又给了他一次机会,结果这次会面商鞅大讲仁德治国的王道,秦孝公干脆听不下去了,甩手而去。不过商鞅看他这样,却笑了。

回来后,他高兴的跟景监说,您再给我争取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不行的话你治我的罪。景监心里狐疑,不过还是给他又争取了一次机会。

这一次他拿出了干货,详细的给秦孝公讲述一整套霸道治国的变法方略。原来之前两次商鞅一直是在试探秦孝公变法的决心。结果听的秦孝公心花怒放,两个人越聊越高兴,竟然连续三天三夜都没合眼。秦孝公意识到商鞅才是自己的秦国真正最需要的人。

之后,在秦孝公全力支持下,商鞅大刀阔斧的在秦国展开了变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