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唇炎两例

 中医药方便 2022-01-02

摘自菜鸟学伤寒

一、脾热泻黄散证

      治疗了一个孩子,舔嘴唇半个多月了。

    嘴唇周围都是干干的、红红的。有点肿。

    平时爱吃肉,不爱吃蔬菜。

舌淡红苔薄黄。

     这个孩子的情况,西医诊断是唇炎,要补充维生素B2或者B族维生素。

中医呢?

嘴唇是脾。

属于脾热。

   《小儿药证直诀》脾热用泻黄散。

    因此给孩子开了5剂泻黄散。

复诊时见基本不舔嘴唇,唇周也不红干,不肿不痒了。

原文

1、泻黄散

(又名泻脾散)

治脾热弄舌。

藿香叶(七钱) 山栀子仁(一钱) 石膏(五钱) 甘草(三两) 防风(四两,去芦,切焙)

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2、目内证

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3、弄舌

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渐服之。亦或饮水,医疑为热,必冷药下之者,非也。饮水者,脾胃虚,津液少也。又加面黄肌瘦,五心烦热,即为疳瘦,宜胡黄连丸辈。大病未已,弄舌者凶。

  小儿唇炎常表现为干燥、反复脱屑及结痂、充血水肿,口周发痒发干,伸舌舔唇,日久环口皮肤发红变肿,甚则溃破流水,自觉灼痛而痒为特征。秋冬季节多见。是脾胃系统疾病之一。该病易迁延,治不彻底,易反复发作。

    泻黄散常用来治疗唇炎。

  泻黄散

  【组成】藿香叶(21克) 山栀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克)防风   (12克)

  【功用】 泻脾胃伏火

  【主治】 脾胃伏火证。目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用法】 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克),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方论】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脾热弄舌,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

     钱氏云:“脾脏微热,令舌脉微紧,时时舒舌”,故有弄舌之患。脾开窍于口,脾胃伏火,外侯应之,故发口疮口臭;脾火外蒸,故唇口干燥;伏火伤阴,则见烦渴;舌红脉数,正火热之候。

二、顽固的唇炎
    是不是所有唇炎都是泻黄散呢?

当然不是。

中医治病是讲究辩证的,要看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


我们来看今天这个唇炎病案。
今天来复诊的女孩子,主诉唇炎快一个月,唇刺痛感,紧绷感,起皮,必须不断的涂唇膏,不然觉得特别难受。又用了一些外用药膏,也是当时缓解一点点,过后又不行了。
吃辣的流鼻涕,脸上长痘。
手脚凉。
吃冰的会痛经,不吃冰的不痛经,怕冷。
大小便正常。睡眠正常。
舌质淡红苔薄黄舌边有点齿痕。

初诊考虑上热下寒,甘草修复黏膜。

用的甘草泻心汤加乌梅5剂,无效。

重新辩证。唇炎,刺痛,干痛,但是嘴唇颜色不红,反而唇色淡。面色也偏淡暗。痤疮颜色也偏淡红暗。
手脚凉,脚特别凉。吃凉痛经,月经有血块。
口不渴,但是嘴唇要润一下。
虽然吃辣会发鼻炎,但是没有胃胀反酸打嗝的痞证。
——手脚凉,嘴唇淡,嘴唇干刺痛,吃凉痛经,有血块。
——属于虚寒瘀热,应用温经汤。
因为阿胶价贵,以女贞子代替阿胶,再加黄精滋脾阴。

制吴茱萸5桂枝10白芍10川芎10当归10丹皮10姜半夏10麦冬30党参10生姜10甘草10黄精10女贞子10
五剂

服5剂后反馈,唇炎大有好转,昨天去吃了一顿火锅也没发作,脸上痤疮减轻,手脚凉也稍好些。

原方继续巩固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