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系病证-痢疾 (二)

 莫为天下先 2022-01-02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是一类 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 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治法方药】

 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 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 宜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予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 用气药,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治疗 痢疾之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热痢初起,兼见表证者,用荆防败毒散;如表邪未解,里热已盛, 症见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者,则用葛根芩连汤。若暴痢致脱,症见面色 苍白,汗出肢冷,唇舌紫暗,尿少,脉微欲绝者,应急服独参汤或参附汤,加用参麦注射液等。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若 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 苔白,脉沉者,用温脾汤加减;若久痢兼见肾阳虚衰,关门不固者,宜 加四神丸;如久痢脱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 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下痢时作,大便稀溏,心中烦热,饥不欲 食,四肢不温,证属寒热错杂者,可用乌梅丸加减。

【临证要点】

图片

【名医经验】

  痢疾的临床辨证以辨湿热和气血为主,治疗初起以祛邪为主。熊继 柏教授辨治痢疾指出关键有两点:一辨湿热。陈修园《医学三字经》 云,“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意思是说 痢疾为感受湿热疫毒所致,凡痢下赤多白少者为热胜湿,痢下赤少白多 者为湿胜热,当然还要参合舌脉予以确诊。二分气血。唐容川在《痢证 三字诀》中指出,“痢为病,发秋天,金木沴,湿热煎,肝迫注,故下 逼,肺收摄,故滞塞”,意思是说痢疾乃湿热煎迫,导致肝肺两脏气机 失调所致里急后重,这是他对里急后重的解释,虽然此解释不十分确 切,但古人对里急后重一症无更好解释了。由于肺主气,肝藏血,所以 他进一步指出,“白气腐,红血溃……治白痢,主肺气,白虎汤,银菊 贵,治红痢,主肝血,白头汤,守圭臬”,认为白属湿,红属热,白痢 伤气,红痢伤血,故用芍药汤清湿热、调气血。同时他还指出,治痢疾 初起必须祛邪,最忌收涩,收涩则会闭门留寇。故有表邪者必祛表邪, 有积滞者必祛积滞,邪去则正安,邪不去则正不安。喻嘉言曾提出“逆 流挽舟”之法,即在痢疾初起,表邪重者,予人参败毒散,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而愈。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百度网络,文字内容部分来源于“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我是搬运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