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境核酸标本阳性怎么办?

 感控plus 2022-01-02

作 者:感控plus运营团队    范  晓

导  读:

核酸检测作为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的主要手段,在各级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广泛开展,然而,由于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展环境核酸采样,环境监测屡屡出现“阳性”,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困扰。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环境核酸污染来源、采样时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大家提供参考。

  • 污染可能的来源
(一)新冠病毒污染
1.被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直接污染;
2.感染者物品污染环境造成污染;
3.从事核酸样本采集转运、检测病毒培养等造成的污染;
4.来自冷链等其他环境、物表污染的污染。
(二)疫苗引起的污染
1.我国已获批上市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通常保留了全长核酸片段;
2.在疫苗接种过程中,疫苗瓶的开启、抽取、排气、注射疫苗、疫苗液残留和疫苗瓶破损等,可能会导致疫苗液体飞溅、溢洒或产生大量气溶胶,造成临近接种地点的环境污染。
(三) 实验操作过程或基因扩增产物的污染
1.实验中,通常会产生大量包含部分或全长SARS-CoV-2基因组片段的核酸分子产物。
2.采样管的开盖、移液器吸取、离心等操作,均可使高浓度核酸分子以气溶胶、飞溅、溢洒或交叉污染等方式污染周边实验人员和环境;
3.这些污染的RNA分子,在常温条件下通常不易降解,若未能有效预防或及时消除污染,极微量的污染便可导致环境或人员核酸检测阳性。
二、造成阳性的原因分析
1.确诊患者居住环境——环境中的核酸已灭活,残存的基因片段可显示阳性;
2.确诊患者病房内——患者在消毒后采样前使用私人物品及手卫生设施(已被污染),故采样结果为阳性;
3.确诊病区内物表——病毒消亡需要时间,阳性不一定提示物表擦拭消毒不彻底;
4.康复患者环境——推测虽检测结果为阳性(若CT值接近灰区),说明病毒已接近自然消亡。
注意:目前对新冠病毒感染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是对临床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但是,对于环境中的样本,核酸结果为阳性不能证实传染性病毒颗粒的存在。用于检测遗传物质的PCR也不能区分传染性病毒和非传染性核酸,其结果无法指示病毒存活与否。因此,核酸检测不可用于消毒效果评价。消毒效果评价应参考《WST 774—202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标准》和《WST 775—2021新型冠状病毒消毒效果实验室评价标准》
三、(处理办法)可以考虑分区域处置
(一)核酸采样点、PCR实验室、发热门诊外环境新冠核酸标本阳性。
立即封闭核酸采样点,通知采样点人员尽量不触碰以上区域外环境设施并尽快撤离,同时感控科组织人员进行核实。
(二)临床、医技科室外环境新冠核酸标本阳性。
本地区无确诊病例时,检验人员先对标本进行核实;
本地区有确诊病例本院未收治确诊病例时,封锁该楼层,核实标本排查该楼层所有人员情况;
本院收治确证患者时,分析环境阳性标本出现的原因;一般污染区出现阳性情况比较正常,清洁区出现时要注意清洁与消毒,同时对工作人员每天进行核酸监测,规范医务人员行为。
(三)院区公共区域(门诊大厅、电梯、楼道等区域)外环境新冠核酸标本阳性。
本地区无确诊病例时,检验人员先对标本进行核实;
本地区有确诊病例本院未收治确诊病例时,封锁该区域,核实标本排查经过该区域所有人员情况;
本院收治确证患者时,分析环境阳性标本出现的原因;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同时对工作人员每天进行核酸监测,警惕医务人员出现感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