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管见

 zqbxi 2022-01-02

邹恒

摘要:本文围绕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展开论述,着重对岭南园林形成的自然、人文条件及各个历史阶段、主要园林的风格与特征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岭南园林 历史阶段 形成 发展 

  岭南园林萌芽于秦汉,经过长期缓慢的发展逐渐繁荣,下迄明清,终于走向中国园林之林,使我国出现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和岭南园林三足鼎立的崭新局面。

  岭南园林即是以珠江三角洲的园林为主,逐渐影响到潮汕、福建、海南、广西、台湾等地。岭南园林以宅院为主,一般都作成庭院的形式。叠山多用姿态嶙峋、皴折繁密的包镶,很有水云流畅的形象,沿海也有用珊瑚石堆叠假山的。建筑物通透开敞,以装饰的细木雕工和套色玻璃画见长。由于气候温暖,观赏植物的品种繁多,园林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荫葱郁[1]。

  作为历史文物,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很值得我们进行研究,虽然它的发展历史晚于北方和江南园林,但对它们在造园风格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广州地处祖国南大门,兼以华侨众多,造园手法很早就受到外国的影响,解放后新建庭院亦常借鉴于日本和西欧的现代造园技艺经验,并在原来岭南传统庭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我国当代园林的创作实践中率风气之先。因此,研讨岭南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有很高的历史借鉴价值。

一. 岭南园林形成的自然、人文条件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特殊的气候及地理条件

  岭南,即五岭以南,始称于唐贞观年间,亦称岭表、岭外、杨越、百越、南粤,五岭指分布于湘赣之南,粤桂之北,东西达1000公里的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大庾五岭。它们如道道帏帐把塞北之风阻于五岭以北,再加上紧邻南海,故气候炎热,属南亚热带和热带,年均温23℃,最高38.7℃(广州),最低的-4.3℃(韶关)。可以看出,岭南园林属于热带海洋的气候特征,为避暑气,园林建筑做成“连房博厦”(如可园)和“高墙冷巷”(如梁园)形式,前者通过大片房屋降温,后者通过多进院落不断通风降温,而四季繁花又是热带气候的另一个表现;为表现以海洋为主题的特色,不仅海滨公园和海景风景区应运而生,如三亚海滨绿带、亚农湾、海口西海岸、北海金沙滩、香港海洋公园,而且景点喜用鱼和船主题,如海口公园的千年塔(似剑鱼)、流花湖公园的渔民捕鱼景点和北海海滨公园的啤酒屋(似船)等,闽南的海鼓石和海南的海礁石格局亦以海为模型。

  岭南域内两大水系为珠江水系和韩江水系。前者北出云贵高原,汇大小江河774条,为中国七大河流域面积之四,水资源为长江1/3,黄河6倍,全国之12%。两大水系形成以珠江下游广州为中心的广府文化、以韩江下游汕头为中心的潮汕文化和以韩江上游梅州为中心的客家文化,三个文化圈形成两处园林中心:广府园林和潮汕园林,前者有四大名园,后者有磊园和西塘等。

  岭南多雨,年降雨量1500毫米,远胜于江南,强暴雨造成地面冲刷十分严重,自然风景因此而形成石林、裸岩、悬崖、峭壁,因石峰而生泉落瀑,形成岭南园林特有的崖瀑潭局(局为岭南学者表示定式之意),如清晖园的凤来峰景区和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中庭。另外,古园的高生活面、高柱础、宽檐廊也是防雨驱湿之法。每月有台风也是岭南特点,为防台风,建筑的厚墙以抗风,缓顶以减少迎风面,顶上砖石以固定瓦片。

  从地域关系上看,岭南园林的地域远不止两广和海南,还应包括闽台园林,此两地邻近两广,同属海洋和亚热带区同样有五岭东伸的武夷山脉,相同的民系来源[2]。

2.岭南园林构园的自然要素

  山 岭南园林非属山性,园山有几种:一是崖瀑潭局中的悬崖,如清晖园的九狮山和凤来峰;二是古石潭局的古石岛,如万石植物园的万石湖中真鼓石和南湖公园中的塑古石;三是海礁局的礁岛,如佛山梁园中的龟石和湖心石;四是一般的堆山,如海口五公祠中的珊瑚石山。岭南园林较少以土堆山,即便是现代公园也是如此,多因水为水,因山为山,如桂林园林中的真山水,几乎不改造。

  水 岭南园林属水性,理水成多种格局:一是崖瀑潭局中的石潭和瀑布,如白天鹅宾馆中的故乡水和水潭以及广州山庄宾馆的三叠泉;二是湖景,如惠州、潮州、雷州、福州、泉州的西湖,肇庆星湖,广州流花湖、东山湖和荔枝湾等;三是潭,与崖瀑潭局不同的是没有瀑布,水面较阔,如柳州龙潭公园的龙潭和雷潭、台湾日月潭;四是流觞之曲水,如广州雕塑公园中的云溪;五是井泉,如广州的廉泉和贪泉,柳州鱼峰公园三姐楼院中的井栏等;六是一船水池。

  石 石材和理石与江南及北方园林不同,石材有广西湖石、广东黄蜡石和英石、闽南花岗石、海南珊瑚石、台湾咕咾石等。岭南理石不向上堆叠,而向水平展开,分为置石法、堆石法、挂壁法、塑石法。置石法为黄蜡石、湖石和花岗石,分平置、抛石和埋石三法。石身置于土上,如随意抛置而成,故云抛置,如金茶花公园;石根入土半截以下,称为平置,如湖里公园;石根超过一半没入土中称为埋石,如南山寺。堆石法多为用于湖石或珊瑚石,如汕头中山公园海礁石山、海口五公祠珊瑚石山、台湾吴园咕咾石山。叠石法主要用于英石的壁山做法,称挂壁法,最富岭南风韵,如广州宾馆三叠泉,可用于室内室外,前者如广州流花湖公园茶室的壁山,后者如白天鹅宾馆石室中的壁山。塑石法用灰泥和水泥仿石,节省石材,现代公园里儿童游乐区的古洞探险几乎都用塑石,最好当属闽南塑古石,如厦门南湖公园。

  建筑 从类型上看,有碉楼、船厅、廊桥等,碉楼源于碉堡,如可园邀山阁、清晖园留芬阁和立园毓培楼;舫除了江南园林似的石舫外,还有岭南的舫,如宝墨园的紫洞艇,更有与众不同的船厅,把客厅与楼结合,略带船意,多为千金小姐用,故俗称小姐楼,如清晖园和余荫山房即是。亭的做法很不规范,千奇百怪,或用回廊、围墙围合的,或用角梁与枋穿插的,或少数民族式、俄罗斯或西欧式。桥在古典园林中多与廊结合成为廊顶石拱桥,如余荫山房为典型,另有少数民族的风雨楼和山区的索桥。

  就组合方式看,用“高墙冷巷”使建筑院落成多进多庭院组合,或用“连房博厦”把建筑与庭院连为一体;就单体形态看,多高柱础、宽檐廊,厚实墙,青瓦顶,压瓦砖,翘正脊,花玻窗,砖雕窗,灰塑门;就装饰来看,最典型的是“三雕三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古典园林中三雕三塑遍布全国,在门头、门联、窗楣、基座、台案、檐口、檐柱、月梁、瓜柱、雀替、坐靠、栏杆、屋脊等处,其中以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如清晖园中的“苏武牧羊”灰塑和板桥花园中的瓜果砖雕漏窗。

  植物 用“四季繁花,热带风光”八字概括,特征树有棕榈类的大王椰、假槟榔、大王棕、酒瓶椰;有藤本的炮仗花、夜来香、紫藤、杜鹃、绿萝;有耐阴的兰花、蕉类、芋类、蕨类、葵类;另有榕树、荔枝等。

(二)多元并苞,开放兼容的人文条件

  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前者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后者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方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等,可资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有弊有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如古榕遮荫,椰林通风,敞厅纳凉等。

  远儒文化是岭南学者对岭南园林文化最精辟的阐释,如果说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儒意较浓的话,岭南园林的儒家意味则很淡。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于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的“肥胖”立面和简朴粗柱。远儒性从品味上看可说是俗气,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特别晚清以后,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它的表现。

  “拼命工作,尽情享受”是岭南人贯通古今的人生观,他们不重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逻辑性,而重视直观和感性,于是,园林中的景观富于形象、情节、趣味和猎奇。舍得旅游是岭南人的享受文化特点,这也是该地主题公园门票最贵却一直游客爆满的原因之一。岭南园林与商业的结合非常紧密,园林与茶楼、酒家、宾馆、度假区结合,把景观费用纳入衣食住行之中成为不成文的习惯,更有直接靠收取门票而生存的主题公园之风亦从岭南刮起,世界之窗投资7亿,开业仅100天就回收2.8亿,充分说明了岭南纯商业园林的火爆。

  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现于南越国皇家园林对中原园林文化的全盘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另外,陈济堂公馆和张维立的立园那样的西欧式园林建筑、龙岩中山公园的俄罗斯园林建筑、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以及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都是开放和兼容的表现。因开放而富有开创意识的特点也表现在对于新的园林形式的大胆尝试,锦绣中华原计划落地于上海,但江南人对新的园林形式抱有怀疑的态度,以至于与首家主题公园失之交臂.

  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源于历代受贬于此的正直官员爱民如子,与民同乐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古代的岭南开发较晚,从秦开始,统治者多为北来的贬谪之官,三国的虞翻建虞国,苏轼修惠州西湖、海南载酒堂就是证明,韩愈在潮州游北城山水时说: “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林票在辟潮州西湖时说“一以祈君寿,二以同民乐,三以振地灵起文物”,都表达了开拓务实、勤政爱民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园中的景点如谪官湖、超然亭、逍遥亭、望野亭、勿幕亭、史隐亭、望阙亭、六如亭等都表达了悲观厌世的情绪[3]。

二.岭南园林形成的历史阶段

  岭南园林历史比中原园林晚得多,秦始皇派任器、赵佗二将统一岭南,赵在汉初称帝为南越武帝,历5主93年,建有皇家园林越王台、白鹿台、长乐台和朝汉台,闽北的无诸在汉初亦受封闽越王,史记有无诸在福州桑溪“流杯宴集”,比浙江兰亭“曲水流觞”早550年。唐末,南汉和闽都是五代十国之一,刘龚建立南汉,掀起了第二次皇家园林高潮,在广州流下了西御苑、河南宫苑、明月峡、越秀山、甘泉苑、芳林苑等;闽王王延钧辟福州西湖为御苑,建水晶宫;南宋末代皇帝在福州林浦亦留下最后一处行宫。私家园林的兴盛时期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说它始发于唐宋,兴盛于明清,领先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唐有广州荔园、福州芙蓉园,宋有惠州白鹤居、海南载酒堂、登州十二石斋、广州西园、高要菊圃、阳光西园、新兴十仙园、泉州金池园等。明清更多,广东有私园50多处,明代的如东皋、小云林,清园如广州小画舫斋、潮阳磊园、普宁春桂园、梅州人境庐等;广西有清代燕山园。明清福建私园亦有40多处,如福州伊园、泉州春夏秋冬四园、厦门菽庄花园等。台湾有20多处,如台南吴园、台北板桥花园、雾峰莱园和新竹潜园。现代私园较少,以皆专属庭园较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天鹅宾馆的中庭引导了全国宾馆酒家岭南式中庭设计潮流。所以说,岭南园林在现代的风格特征更为明显,而且处处领先。

  另一种说法,岭南园林发端于南越,兴盛于南汉,至清代而形成中国园林三大流派之一。而自南汉之后至清之前的这段时间,岭南园林的演变,并非文献不载,实物无考,而是不断发展,有迹可循,在宋明代各逞其盛。

1.南汉“药洲”极其历史变迁

  南汉王刘龚利用天然谷地在兴王府(今广州)城南凿成西湖,亦称仙湖,湖中有洲称药洲。仙湖主景为湖、洲,配景为花、石,这种园林特色,后来为北宋所承袭,酿成“花石纲”制度。刘宋王朝覆灭之后,北宋时代的仙湖和药洲,建有亭榭、虹桥、曲槛,仍是士大夫吟咏、避暑胜地,今存有米芾、苏轼、程师孟、曾布(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胞弟)等名家笔迹。经略蒋之奇在仙湖原有明月峡、玉液池等景点基础上建石屏台。《舆地纪胜》谓:“有池百余步,池中刻石,其状若屏,或云南汉时玉液池也。郭祥正诗云:'石屏台下玉池泉,绕岸石屏青齿齿,辇置应须费万金,园囿森罗供宴喜。刘长族尽以无余,此石犹存旧基址’云”[4]。可见园景以石取胜如旧。南宋方信儒《南海百咏》“药洲”序称“旧居水中积石如林,今西偏壅塞,水尚潴其奇几百余丈,穴城而导于海,绿净如染。”可见南宋时药洲石景水景仍相当可观。北宋熙宁年间,理学始祖周敦颐任广东转运通判和转运使、提点刑狱等职,曾寓居药洲,文人学子为尊濂溪先生而在此建景濂堂、周子祠、爱莲亭、濂溪书院和文明阁等纪念建筑,延续不衰,自明嘉靖元年起,此处又成了广东提学道属,至清、民国时一直是教育部门所在地。文化魁首、功名学子煮茶景濂堂、泛舟九曜边,或留题赋诗、刻石立碑,或捐资募夫,鸠工造景,扶石植莲,竣池凿舟,栽花养鱼,在此砌堤、筑亭台、建书斋、修楼阁,故而“药洲春晓”被列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清乾隆至光绪年间,还将药洲组列为八景,有诗有图,颇受雅士赞赏[5]。

2.宋代岭南造园艺术的推广

  宋代,造园艺术在岭南迅速推广,设在官员衙署中的园林和归隐士人宅园,对于花石取胜的传统有所发展。在端州(今肇庆),包拯任知州时,曾在郡厅建菊圃,“前有轩,累土为山,抵石为基,榜曰'烂柯天洞’”。在惠州,归善县有琼州安抚使李纯思修建的李氏山园,此园临江建了座潜珍阁。谪惠州的苏轼为之撰《惠州李氏潜珍阁铭》。铭中描述了山园主人“择胜而栖神”的造园意境,此园“蔚鹅城之南麓,擢仙李之芳根,因石阜以庭宇,跨饮江之鳌鼋,发飞檐与铁柱,插清江之渊沦。”可见其以花石为胜,倚山临江,巧用地形构筑楼阁之匠心。在潮州,揭阳榕城石马山下的浦口村,北宋熙宁年间由欧阳修的表弟彭延年以钦赐钱帛兴工营造了彭园此为北宋年间粤东第一座私家园林。据彭延年二十八世裔孙献出的《彭园图》,可见园之布局负山面水,左松右竹,建有四望楼、碧涟亭、赏月水阁、药圃、东堂、书斋、武馆、水榭、假山等建筑。此园占地万余平方米,彭延年特地从家乡江西庐陵请来名匠负责施工,是为粤地吸收岭北造园文化的实例。当时朝廷有位姓邓的特使参观彭园后大为赞赏,竟说“洛阳富园、东园、独乐园,皆乏彭园之特色”。洛阳为汉唐旧都,为历代名园荟萃之地,北宋以洛阳为西京,公卿贵戚兴建的邸宅、园林不在少数,可视为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时人有“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之说。据宋人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富园、东园、独乐园皆为洛阳名园,彭园可与洛阳名园比美,可见其筑园技艺品位甚高。北宋时,潮阳麻田山有著名逸士:吴子野经营的宅院岁寒堂、游子庵。吴子野到山东登州从太守李天章游,向致仕官绅解二卿索得来自登州沙门诸岛的十二美石,由海舶运回家乡,置于岁寒堂。与吴子野交好的苏轼为之撰《北海十二石记》谓:“近世好事能致石者多矣,未有取北海置南海者也”。可见南汉造园以花石为重的传统,为后代所传衍,清代粤中名园佛山梁园,即以石为特色,亦称二十四石斋。在广州,宋代由于对外贸易繁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这种以花石取胜的造园特色,又有独特的反映。名臣余靖于嘉祐六年(1061)任尚书左丞知广州时作有《题寄田侍制广州西园诗》,有“石有群星象,花多外国名”之句。余靖在家乡粤北曲江也建有西园,他曾在此接待来访的祖无择,“林间载酒”,与之酬唱。在粤西阳江也建有一座西园,“在旧洲治西二里,乔木怪石,萧然出生,亦名盘玉壑”,至南宋又陆续建了和理堂、温玉堂、静明庵。因而,粤之东、西、中、北各处皆有名园。

3.明清岭南园林渐臻繁荣

  明代,由于岭南在经济上繁荣,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岭南造园文化始学扬州,后学苏州,有不少仿效江南园林的痕迹。与此同时,其自身特色则仍发扬了花石取胜的传统,利用气候条件之优势,渐而突出明显的热带风光特色,并营造了一大批享有盛誉的私家庭园。明代后期见于古籍的私家宅园很多。广州城的四郊就有不少引人入胜的园子。如“朱氏园,在会城东北,倚山为之,松竹交荫,花草争妍,驯禽飞舞于轩樨,图史高拥于左右,曲径闲庭,高堂密室,在在足娱心目,盖幽居之最胜者也。”[6]陈子壮在大东门外元运里的洛墅,“广筑精舍,竣池为湖十余亩,斜跨弓桥,置画舫其中。”[7]陈子履在城东(今中山三路东皋大道)有东皋别业。这是一座颇有诗意的园林,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详细地描述了东皋别业的迷人景色:“湖中有楼,环以芙蓉、杨柳。三白石峰矗其前,高可数丈。湖上榕堤竹坞,步步萦回,小汊穿桥,若连若断。自挹清堂以往一路皆奇石起伏。羊眠陂陀岩洞之类。与花林相错,其花不杂植,各有曹族,以五色分区。林中亭榭以其花为名,器皿几案窗棂,各肖其花形象为之。花有专司,灌溉不摄。司梅者则处梅中,客至梅中,司梅者供其茗果,而以梅之利输主人。他所有花木皆然。登其台,珠海前环,白云后抱,蒲涧文溪诸水,曲曲交流,悉贯玉带桥而出。有彩舟四,曰'只在’,曰'弄碧’,曰'渔长’,曰'浮家’,客至随所欲乘,主人弗问。夹岸桃树有一坊书曰'桃花源里人家’。越一曲为锦袍湾,二曲为九龙井,委折而西,与凫鸟相逐,日不知其几十里也。湖尽,万松谡谡,直接赤岗山径而上。桂丛藤蔓,缭绕不穷,行者辄回环迷路。”[8]如此气派和富有韵味,毫不逊色于江南园林。在城西有南汉旧迹上所建的花坞、华林园、西园。在城南有望春园、芳华苑、南园。在城西南花棣,“居人以艺花为业,士大夫园林亦多在焉,楼台绣错,卉木绮交。”[9]在白云山南麓濂泉坑一带还有陈子壮依山建筑的云棕别墅。环绕面积百余亩的宝象湖,布楼馆十余所,园内大量种植梅、竹、柳和荔枝。在越秀山南麓,有李时行的小云林,又在此基础上改建成继园。在城北有芳春园、桃花夹水二三里,可以通舟。在城西有吴光禄所筑的西畴,梅花最盛。在小北门内有寄园,在河南有郭家园(清代改建为海幢寺)、天山书院[11]

  这段时期的岭南园林,于志籍有可稽之史实,于地方有可考只古迹,足以说明其未必“远不如中原盛”。

  而到了清初岭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水准提高,私家造园活动开始兴盛,逐渐影响及于潮汕、福建和台湾等地。到清中叶以后而日趋兴旺,在园林的布局、空间组织、水石运用和花木配景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终于异军突起而成为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二十四石斋),号称粤中四大名园,其中以余荫山房最为有名[12]。

  它们的风格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水池、湖呈几何图形,这是由于受外国西方的影响;沿湖建筑也都呈对称布局,园林小品都是精细雕刻,而且花木丛荣繁茂,不足之处便是建筑体量过大。从总体上讲岭南园林发展到清朝已日趋成熟,其传统建筑畅朗轻盈,与北方园林的稳重大方及江南园林的秀丽典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私家园林之外,还有公共园林。岭南园林主要围绕山水和寺园展开,表现于广西的山和广东的湖之中,如桂林的七星岩、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独秀峰都是隋唐时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垂青,广东的惠州西湖、潮州西湖、雷州西湖、肇庆星湖也因为三国后受贬南迁官员之治而得到开发和利用,其中,苏东坡对惠州西湖的贡献最大,留有苏堤、六如亭、泗州塔等遗迹,近代的公园因岭南是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得以受重视,再加上与外界的频繁往来,使岭南园林的外来风格和武家风格表现更加明显,如汕头中山公园和龙岩中山公园。现代的主题公园之风是从岭南刮起的,从香港的宋城开始,到深圳锦绣中华旗开得胜,最后在全国遍地开花。

三.窥斑见豹,岭南园林的风格与特征之我见

  下面选择岭南园林的一些代表作品窥斑见豹,把岭南园林风格与特征做以浅析。

  余荫山房 又名余荫园,位于广东番禺市南村,原是清咸丰时期举人邬彬的私家庭园,始建于咸丰五年(1855),咸丰十年建成,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历史。余荫园在四园中面积最小,仅2000平方米,但其景色精巧别致,清幽宜人,将我国古典的京、苏园林风格和岭南情调相融,是不可多得的园林艺术珍品。

  这座古典庭园,精巧别致。二门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是点题之作。置身园中,仔细赏玩,则知建园三巧:一是嘉树浓荫,藏而不露。满园绿树遮蔽、阴凉幽静。“余荫”之意不言而喻。二是缩龙成寸小中见大,布成咫尺山林。园中无中轴线,不求布局之平稳对称,一步一景,随意而赏。三亩地虽小,而容纳颇丰。不唯楼台堂馆、亭榭轩桥、假山莲池皆备,而且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小中见大,令人“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皱云依然在目”。三是以水居中,环水建园,一般园林要有开阔的地面才可以环水设景,余荫山房却在三亩地内,奇险地筑两池于园中央,架廊桥把东西南北景物连贯起来,造景借景而得层层景色,或小桥流水,或山石森严,或窗含山色。又有满园花木,四时花果常新,树木常青。游人环水而行,深浅曲折,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常有似尽未尽之感。余荫山房的观赏价值颇高,从大门外表看,除石楣额刻有“余荫山房”外,便与普通青砖石角平房无异。但园内却非同寻常百姓家。南北果木,名花异卉,真是满园春色,加上亭台堂榭,小桥流水,寓于诗情画意。进大门前庭,当中一副砖雕照壁,精细工巧。从旁边月洞入二门,两旁倚壁花坛,腊梅迎客,曲径留香。过二门,别有天地。一水居中,拱桥上托起四角桥亭,朱栏拱护,俯临八角池,西眺四方莲池。莲池西北的深柳堂是主体建筑。与深柳堂隔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原为藏书之地。桥东有玲珑水榭立于池中,又称八角亭。北岸来熏亭半身倚墙而筑,孔雀亭跨水而设,卧瓢庐幽辟北隅,杨柳楼台通连内外,近可观南山第一峰远可望莲花古塔。余荫山房的总体布局很有特色,两个规整形状的水池并列组成水厅,水池的规整几何形状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广州为清代粤海关的所在地,主要的外贸通商口岸,吸收西方的物质文明自然会得风气之先。余荫山房的某些园林小品,如像栏杆、建筑等雕饰丰富,尤以木雕、砖雕、灰塑最为精制。主要厅堂的露明梁架上均饰以通花木雕,如百兽图、百子图、百鸟朝凤等题材多样。总的看来,建筑体量稍嫌庞大,东半部“玲珑水榭”的大尺度与小巧的山水环境不甚协调,相形之下,后者不免失之拘板。

  余荫山房的建筑艺术极精美。园中不论花坛、墙壁、台阶、地面都有雕刻图案,精细素雅、玲珑可品。据说当年建造之时,为防工匠粗心急噪影响质量主人规定每天只能铺几块砖等等,超额者罚,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这座园林建筑精品。古园历时百余年,园内文物虽以无存,但建筑基本保存下来,成为广东四大名园中建筑最具旧时原貌的庭园[13]。

  可园 位于东莞博村,面积19800平方米,建于1850年。园主名张敬修,为既文且武的官员,琴棋书画无不精通,起家于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在归乡之后,把战争中贪得的横财十万两白银造可园,正如他在门上写的对联“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因原想名“满意”之“意园”,但嫌其直白,偶从客人随口应喏“可以”得名“可园”,有“可以”、“可人”和“无可无不可”三意。园分两区,一是庭院区,二是可湖区。前者占地3.3亩,三个建筑群用曲廊穿插成一个不规则小庭院,这种用楼房群体围合庭院的方式称为“连房博厦”。三角形基地内的三个建筑群各有一轴,但建筑皆南北向,建筑群体组合铺张而不嫌繁冗。

  曲廊贯穿全院,在建筑前成为前檐廊,在无建筑处成独立廊,独立廊名环碧廊,源于江西朋友家中的环碧园。入口前一植莲方塘,原为风水塘,现为内池,塘前有依墙珊瑚石山,依山半亭和山中石洞。

  入口组群有“擘红小榭”和“草草草堂”,后者为怀念十年戎马时的草草衣食住行,但建筑却非草率为之,故有联“草草原非草草,堂堂敢谓堂堂”,前者为日啖荔枝,手擘红果之处。西组群以双清室为主,前荷池左竹荫,故取荷竹,人境双清之意,室平面亚字,铺地、窗花、桌椅和茶具皆为亚字图案,因亚字繁体左弓右斤(斧意),正合主人尚武之意。可轩(底层)邀月阁(上层)西邻双清室,可轩砖铺全为桂花形,故名桂花厅,隔壁设风柜为避暑之用,轩上建四层碉楼“邀月阁”,高达15.6米,为全园最高,可远观山川之态,近听市井之声,故联云“大江前横,明月直入”。北组群以可堂为主,下为可堂,上为可楼(已毁),园主《可楼记》说得好:“居不幽者志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可堂北有“问花小院”,名自“云解有情花解语”之句,内种月牙花。院前有临水船厅,名雏月池馆,为夜赏初升雏月之处,内有海底藤木雕,名百鸟归巢,为岭南之最,馆有园主题联“大可浮家泛宅,岂肯随波逐流”。沿湖水廊名“博溪渔隐”,参与园林设计的大画家居巢有诗赞道“红窗均车响,直似钓人居”。廊西为“息窠”,屋小只设一床,上刻四大美人图,故云此室为美人图室。与息窠相邻为“诗窝”,内置夏用的两黄蜡石床,为园主吟咏之所,上题“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诗窝东有棚名“观鱼簃”亦为避暑之处。

  内院为全国最胜处,双清室前曲池源于唐卢照邻诗《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复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池中卵石铺底,游鱼可数,湖石亭亭玉立,拱桥横跨东西。与桥通的“花之径”东北接“壶天小院”;可堂前有“拜月亭”和“狮子上楼台”,亭额题“假山涵月”,因侧有珊瑚石山类雄狮上楼台,故名,山设小径为上亭顶之用。假山侧为一方台名滋兰台,取自屈原诗“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且九畹又为园主之名。

  可湖区又名花隐园,湖中有钓鱼台,可亭、拱桥、可舟、水榭等。可亭平面六角,与雏月池馆曲桥相接,桥栏饰以“寿”字。可舟又名伏波楼船,为张敬修心仪汉代伏波将军的水陆两栖作战能力而作。可湖被长堤分成三区,堤上有红砖拱桥,堤边有竹制水榭,为居廉、居巢写生之处。

  构图上建筑高低起伏,屋顶多变,有歇山顶,硬山顶和单山顶;平屋顶多,观台多,有观兰的兰台,有观鱼的鱼台,有观月的月台。材料上青砖、红砖、青瓦成色彩对比。装修上非常考究,内檐阁扇、花罩、博古、屏门、楼格多用通雕、钉凸、斗心、拉花等地方做法,特别是百鸟归巢、葡萄药楣最有特色[12]。这小小可园携带着丰厚的文化蕴涵,印证着悠悠的世事,从历史走向未来。

  清晖园 位于广东顺德市大良镇华盖里,占地约五亩多,是一座已有三百六十余年历史的古典园林。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顺德黄士俊中了状元,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天启元年(1621),他在原太艮城(后改名大良,因有凤山,故别称凤城,即今顺德)南郊修建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环之以花园。这是清晖园最早的踪迹。

  清乾隆年间,黄家衰落,天章阁和灵阿之阁被进士龙应时购得。后来他将庭园中部分给其子龙廷槐,左右两部分给龙廷梓。嘉庆十一年(1806)秋,廷槐请书法家李北洛写“清晖园”三字塑于西园门上方,以喻父母如日之晖。龙家人从应时、廷槐、元任、景灿到渚惠,历五代而苦心修园,使清晖园成为颇具规模而又独具特色的岭南私家园林。

  清晖园景区分南、中、北三部分。从旧园门入园,穿过绿潮红雾门,便进入南部景区,这是园中的主要水景区。一鉴方塘,满目清爽开朗。澄漪亭水榭扑入水面,与塘西侧的碧溪草堂、六角亭鼎足分布,改变了方塘单调挺直的线脚,增加了曲折变化之感。隔水而望,对岸假山、竹廊、花等高低错落的亭台山石掩映在四周绿荫之中,好一派绿潮红雾的南国园林秀色。清代大书法家李文田(咸丰探花)在澄漪亭书有“临江缘山池沿钟天地之美;揽英接秀苑令有公卿之才”对联。

  沿方塘西行经澄漪亭、碧溪草堂,再向北经长廊,过六角亭,便进入中部景区。中部主要有船厅、惜阴书屋、花亭、狮子山以及许多珍奇花木,是全园之精华部分。

  北部景区主要有竹苑、归寄庐等。竹苑并非只有竹树,而是竹林掩映着房舍、巷道、走廊、假山、斗洞等建筑构思精巧丰富,隐含着主人的高雅情趣和高洁志趣。从竹苑到归寄庐要穿过一个隐蔽的斗洞,给人以园中有园、别有洞天之感。归寄庐在假山竹树之间,蕴蓄一种山林隐逸之趣。这里的“百寿桃”木浮雕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北部景区从前是园主人生活起居之处,建筑较密集。这就与南部、中部共同形成一个南疏北密,南低北高,南水北屋的整体格局,适合岭南夏季炎热、凉风多自南来的气候特点,构造出一个风凉水暖的生活环境。

  古清晖园虽只有五亩多,但却容纳了丰富的景色,小中见大,以小胜大。它既融汇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许多传统的优点,又独具岭南私家园林特色。其建筑造型也轻巧灵活,开畅通透。装修丰富多变,几乎无一处雷同。图案题材都选择岭南特色瓜果,雕刻巧而不纤,美而不俗。园内花木种类近百,四季常青,四时换景,全年飘香,极富粤中特色[13]。

参考文献:

[1] 杜汝俭、李恩山、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刘庭风 岭南园林的地理历史《Garden园林》 园林杂志社 2002/12

[3] 刘庭风 岭南园林的文化特征《Garden园林》 园林杂志社 2003/3

[4]《舆地纪胜》卷八十九,“广南路·广州”

[5] 陈以沛《千年寄地,百家翰宝居—药州九曜石寻源探要》,广东人民出版社.《羊城文物博物研究》1993年1月版第98-101页

[6] 王临亭《粤剑篇》卷一

[7] 黎逐球《晴眉阁记》

[8]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七

[9]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四十一

[10] 陈泽泓 宋明岭南园林简说《广东园林》 广东园林编辑部 2002年第1版

[11] 郭风平、方建斌 《中国园林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12] 刘庭风 可园《Garden园林》 园林杂志社 2003/5

[13] 陈丛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华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2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