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9年前的今天,我们出发去延安!(校园旧作)

 王屋陋室 2022-01-02

1991725日,我们出发去延安!

虽然,你我不是喝着延河水一起长大的,但因为那一股奔涌的水流,你我凝聚了一片美丽的生命水花,光彩夺目,诗意盎然!

那样的年纪,清纯得有点过分,幼稚得有点好笑!大家都本色出演,不会做作。师姐是那样的端庄而周到,师兄是那样的体贴而土鳖;师弟师妹就像一群小麻雀,一路叽叽喳喳,一路欢声笑语!

那时的革命情怀真切而纯朴,看到延安宝塔的时候,确实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有些师妹还流下了眼泪。现在,真的无法想象那个刹那!

那么简单而真诚!人生能有几次?!

延安考察回来后,我写了一篇大特写:《我们来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发表在“上海师范大学校报”上。饱满的朝圣情感,坦荡的革命情愫。记得,那时有一位革命老师,特地来找我,她十分真诚地对我说:“小王,这篇文章,我看了三遍,三次都流泪了!革命不容易啊!”当时,把我吓了一跳,我的文字真有这种力量吗?后来我相信了:文字是很可怕的东西,用对了,可以带来幸福,用错了,只能带来灾难!

那次延安行,对所有去的人而言,意义是不同的。有的收获了爱情,有的收获了兄弟姐妹情,有的收获了痴情,有的收获了绝情……无论什么情,在那个瞬间,都是洁白无瑕,无比美好的!

诚如你我再次回首,唱起那首《把根留住》一样,依然会有泪花闪烁的!

我们来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我校第五批赴延安考察队纪实片段

仅凭这一瞬的感受,无论谁都讲不清延安的风采;可仅仅只是这么一瞬,无论谁都会被延安的魅力所征服。

                                        -----作者题记

1991725日,我校第五批赴延安考察队一行21人朝气蓬勃地启程。

领队是我校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韩树金和团委书记王群(女)。

当那光彩夺目的宝塔闯入我们眼帘的时候,我们也听到了延河的亲切欢笑。

延安真的到了!

我们真的踏上了曾养育过一代巨人的神圣土地!

走下汽车,旅途的疲乏已被那新奇的探寻所替代。延安,这块为全世界注目的土地,你会为我们的记忆增添怎样的色彩呢?

遇到的第一位延安人说,“延安今天断水。”

就像踏上这块土地一样真实,延安今天确实没水。

一身的尘土,一身的汗渍,怎么办?

接待我们的是延安教育学院的同志,他们抹着汗,抢着我们手中的行李,一路为我们介绍。“这是延安的主要商业区;那是清凉山,这就是宝塔山,又叫嘉岭山,那是延河大桥,新造的……

我们笑着聆听,心中嘀咕:怎么办?一身的汗渍,一身的尘土。

跟随教育学院的同志走下车,去我们的住处。看来需要克服一夜了,我们想。然而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块土地上,这等艰苦能排得上号吗?

可当我们推开住所的门时,只见每一间的地上都有好几盆清水,好客的主人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后来才知道,这是延安教育学院的老师硬是一盆盆从山上搬下来的。延安人不习惯亏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延安的水润桑洁肤还暖心窝。

物理系学生会主席康文请求队友换寝室,队友们个个摇头,一致谢绝。

由于床位不够,康文和两位带队老师住到了延安教育学院的家属宿舍楼:四楼,两人一间,有彩电,有浴室。

可康文始终遗憾!

因为,队友们住在窑洞里,陕北的窑洞!

这一孔孔眼睛一般明亮的窑洞,对我们有多大的吸引力呀!它深邃而耐人寻味!

当年,毛主席就是在这样的窑洞中潇洒挥毫,写出了一篇又一篇遐迩闻名的光辉著作;

当年,党中央就是在这样的窑洞中运筹帷幄,粉碎了蒋介石一次又一次的围剿;

……

这简陋而朴素的窑洞,有着一股难以名状的神奇力量,它使所有来到延安的人震撼,感受到解放全中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多么不容易的伟大事业;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的开国元勋是一些多么了不起的人!延安的窑洞,令人神往,给人力量。

应该在这简陋的窑洞里住上几夜,让脉搏与历史记忆同时震颤几日,康文,你莫不是就存着这种遗憾?可若真的让你住进了窑洞,你能保证不失眠吗?

不信你去问问苏晓,问问张萍……

这一天,我们感受到历史为延安宝塔凝聚的光彩;这一天,我们也感受到现实为延安宝塔增添的亮点。

我们站在繁华的延安街头,抬头能看到嘉岭山上那俊秀的延安宝塔;回头能看到露天广场的醒目横幅——为灾区人民募捐义演。

宝塔并不高,可当年她就像晶莹明亮的北斗,指引了无数革命志士,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广场并不大,可现在她就像一块惊人的能量磁场,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并不富裕的延安父老,他们聚集在这儿,尽其所能,向受灾的同胞们献上一片爱心。

募捐箱捧到哪里,哪里就掠过一阵风潮。

那双满是老茧的手。老伯,这伍拾元里,有你烈日下劳作的汗珠吧!你欣慰地笑。

那对紫葡萄般的亮眼睛。小朋友,是不是今天早上刚下的决心,砸了心爱的储蓄罐?你说你不心疼。

那声轻轻地呼唤:“闺女,来,添上我的。”大娘,这叠零钱是不是您卖鸡蛋换的?你笑吟吟地答:表表心意。

……

哦,其实,广场很大很大,她盛满了延安人民对受灾同胞的情谊;

其实,宝塔很高很高,它目睹了老区人民一次又一次 的无私奉献。

我们的眼睛湿了,为了宝塔的神圣,也为了延安人民的质朴和可敬!

住在安塞方塌村的农民老刘说,这块土地虽然不富裕,可只要尽心尽力,就能改变面貌!

车轮下黄尘滚滚,把我们带到安塞县方塌村,这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耕地面积很少,是个有名的贫困村。

可你相信吗?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每逢年关节日,无论男女老少,都挂鼓挥槌,热热闹闹地豪迈一番。亚运会期间,安塞腰鼓闯进了北京城,数百人之众,头勒白羊肚手巾,身着白色裤褂,腰系彩带,龙腾虎跃,那般粗犷,那般自豪!

这就是安塞人,他们不富裕,可他们热爱这片土地,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她。

洪水要带走泥土,那就与洪水斗,改田造林,争取留住每一寸土地!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就百年!……这一代不行,有下一代,下一代不行还有下下一代!……总有一天,这儿会成为又一个“陕北的好江南。”

跟着共产党,他们有信心。

老刘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与我们座谈时,真诚、豪爽,谈吐不凡,令我们惊叹不已。他结婚时,由于家境贫寒,做了上门女婿,到了比较富裕的乡村。可后来,他毅然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生他育他的贫困村,他要将自己的后半生献给生他育他的土地!

这是怎样的一种爱乡恋土的情感呀!

爱乡,献出自己的后半生;爱校,献出自己的全部才能;爱国,献出自己的一切,这其中有多么一致的共同点呀!

黄尘滚滚,如同我们沸腾的思绪。

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动力,那就是延安精神的深沉底蕴。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你的每座山,每条河都写着光辉的历史记忆。

我们登上清凉山,参观了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我们愕然,中国革命的新闻出版事业就是从这儿起步发展的;当年党中央的声音,就是从这里传往全国,唤醒民众,召唤革命志士的!

我们走过凤凰山,走过杨家岭,走过枣园,走过王家坪,脚步轻一点,再轻一点,毛主席曾在这儿住过,彻夜不眠地写作,烧着了棉鞋;周总理曾在这儿纺过线,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朱总司令曾在这儿种过菜,关心群众,爱护战士……这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地方给人带来多少不平常不普通的思考和怀念啊!

我们来到南泥湾,我们惊叹这“陕北的好江南”,绿绿的庄稼,清清的泉水;我们伫立于三五九旅九团烈士纪念碑前,我们崇敬得无言以对,他们艰苦创业,为革命的胜利,在没有枪炮的战场上洒下了最后一滴血。

……

延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令人想起中国革命的辉煌历史,都令人精神振奋,坚定信念,展望美好的未来。

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楼旧址,韩树金老师带头扭起了秧歌舞,延河百姓微笑着伸出大拇指称赞“地道!地道!”

一位颇有风采的延安姑娘将我们引进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楼旧址。她是讲解员,甜美的嗓音、优雅的风度,赢得许多听众的赞赏。

这就是毛主席当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地方,普通的木石结构楼房,造型像一架飞机,屋内是砖地,墙上挂着许多照片。

讲解员笑盈盈地将我们引到一幅照片前,那是秧歌剧《兄妹开荒》的剧照。当年《兄妹开荒》曾风靡延安,家家会唱,人人会哼,对延安的大生产运动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我们伫立在剧照前,有人请讲解员为我们唱一段,掌声响起。讲解员大方地一笑,拢拢头发,轻松地唱开了。

她的歌声清脆、甜润,仿佛一道醉人的甘泉;陕北那优雅的秧歌调,引起人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怀念。

讲解员突然伸手邀请我们跳,啊,这是请我们一起扭秧歌呀,我们不会,只能遗憾地摇头,可突然间,我们目光一亮,只见领队老师韩树金潇潇洒洒地跳了起来,扭、摆、走,边走边扭,转弯拐角,“扭腰部”,“三进一退步”……看不出,韩老师还是个行家呢!

姑娘放开了歌喉,清亮的歌声回旋在楼内,我们紧随在韩老师身后,笨拙地扭了起来。

扭呀扭呀,虽然扭得像迪斯科,可我们心中很甜,我们学会了秧歌舞!

延安教育学院的赵书记为我们送来了小米棕字,王群老师说:“这是赵师母包的,……她得了不治之症。”

语言真没什么作用,它根本代表不了这一刻的感情。我们21位考察队员围坐在赵师母身边,凝望着这位白发苍苍的延安老人,唯有无言以对。

我们来到延安,匆匆忙忙,接触最多的是赵书记,他负责我们在延安的生活和一切活动的接待,不顾年老体弱,起早摸黑地陪伴我们,我们所有考察队员无一不对他敬重之至,可我们哪里知道,在这位老人的身后,还有一位为我们辛勤操劳的延安老人。她知道我们来,便早早地将小米浸泡在水中,浸泡三天三夜后,一个人在家中为我们包粽子,然后煮熟,煮粘。

她只是希望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能尝尝延安的小米粽子,感受一下延安的特有风味。这位善良的老人,为我们操劳了整整两天,可她却是身患不治之症的。

我们围坐在赵师母身边,与她说笑,为她唱歌;可她总是不停地起身走进厨房,为我们切西瓜,端红枣……

我们凝望老人的身影,我们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中国革命在延安能形成合力?为什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么眷恋延安这块土地?为什么全国人民对延安人民如此敬重?……

做个延安人,真值得骄傲!

延安,我们不说再见!我们说再见,我们的心也无法从你的怀抱中离去!你听:

韩树金:站在宝塔山上,遥望延河,思绪万千,啊,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王群:我永远记着延安孩子的那一双双明亮而迷蒙的眼睛,那里写着沉重,而更多的是希望。

单虹:很久没有流泪了,可是告别延安时,我确确实实哭了。

王晓敏:延安一行,我变得好年轻好年轻。

苏晓:五天意味着永恒的思念。

康文:这次最遗憾的就是没住上延安的窑洞。

张为民:这次去延安我真是满载而归啊!

张萍:南泥湾的棒棒糖,味道好极了!

朱翔:真想再去一趟万花山,在花木兰练兵场,与现代花木兰比试比试。

徐拥军:边区的月亮真圆。

葛华:延安行,人生的重要一页。

赵猛:把根留在延安!

……

1991925日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校报》)

2020-7-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