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前一段参加了一个专业方面的会议,会议上大家都在谈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国家对安全越来越关注了,特别是对化工企业这种风险较大的行业更是如此,因此出台了一些列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化工企业的自动化控制升级,甚至要求涉及某些工艺的装置要实现100%自动化操作,更有企业对本企业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后更是信心满满,言语之中流露出安全这事儿上些自动化操作和工业互联网就行了,你们想到的,我们都能做到!做到了就安全了!安全这事儿根本没有技术含量,把整个企业用自动化改成一个大机器不就行行了嘛,人的控制也用自动化操作!总之在强烈的表达一个意思:自动化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作为一个从事了20多年的安全从业人员瞬间觉得有些恐慌了,还不容易熬成了老前辈、有点儿名气的专业人士,就这么被仪表和互联网干掉了吗?在回去的路上,和一位业内的前辈聊起了我的担忧,他安慰我说这是不可能的,忽略了安全的技术性和管理本质是不可能搞好安全的,目前的控制水平还不足以做到这一点,再说了,风险是动态的,虽然机器有大数据支持,但很多未知和无规律的变量机器还是没有办法去应对的。 回来之后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自动化程度越高越安全吗?自动化就是拯救化工企业安全的唯一途径吗?前两天在一个群里,有人转发了何龙老师的一篇文章《SIS并没你想象的那么安全》,文章从多个角度剖析了SIS系统(安全仪表系统)的利弊以及在实际使用中的一些问题,刚一转发,群里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同意何老师的观点,有人认为既然是安全仪表系统,肯定是安全的,不安全的SIS就不是SIS,或者是不合格的SIS,后来还有人转发了行业大咖叶向东老师的文章《叶向东老师细说安全仪表系统》,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辩论,一时之间很是热闹!首先声明一下,笔者不是仪表专业。所以不懂仪表,只懂一些安全管理和工艺方面的事情,所以无法从仪表专业去辨别谁对谁错,只能凭感觉和经验谈谈自己对这些的理解吧! 一、工业自动化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安全行业把工业自动化看成了拯救安全行业的救命稻草,甚至说工业自动化是为了安全生产,笔者认为有点儿自作多情了,先举一个小栗子:今年新换了一个办公室,开始发现这个门锁比较原始,每次锁门必须用钥匙才可以,虽然觉得不是很方便,但也不会把钥匙锁到办公室,您可能会说有时可能忘了锁门,作为一个强迫症这种情况一般是不会的,后来有一次锁门时一个同事略带嘲笑的对我说:你真是out啊,你的门锁根本不需要钥匙就可以锁门,往上抬一下就可以了,笔者试了一下果真如此!觉得甚是方面,但很快新的问题出现了,笔者开始经常把钥匙忘到办公室而把门锁上了!后来干脆放弃了这个“先进”的功能,因为对于我来说,忘记锁门的概率远远小于把钥匙锁到办公室的概率!那么这个快速锁门的功能是为了安全吗?不是的,他是为了方面!当然,你可能又会说现在的指纹和人脸识别的锁是为了安全,其实也是为了方便,那种锁的结构和原来的锁没什么差别,只是增加了后面的职能系统,锁的结构变化不大,对于防盗这个对于最基本的要求来说,他是提高了,但并没有提高太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相对于以前的盗窃技术是厉害了,但对于同步发展的盗窃技术来说,并没有提高多少的!但他的成本又增加了多少呢?一把原始的锁头十几块钱,一套指纹或者人脸识别的锁呢? 一般都是好几千吧,对于一些防君子不防小人的门和地方,有必要全部换成这种高级的锁吗?当然,如果确实是有钱了,愿意去做,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有人要求所有的门强制去换上这种高级的锁,到底是处于什么目的呢?是愚蠢还是另有所图呢? 当然这个简单的例子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工业自动化(安全仪表系统除外)的初衷肯定是提高效率、提高控制的精准度、减少人的操作,带来的人员的减少,从而可以保障人员的安全,但人都没有了,还去保障谁的安全呢?因此说工业自动化可以提高工艺控制的安全性,并且可以大幅度减少人的失误率,对装置的安全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所以,笔者认为工业自动化可以让企业的生产装置更安全,但他不是安全的全部! 二、工业自动化及控制系统是可以完全代替安全人员的作用吗? 之所以提出这个看似愚蠢的问题,是因为近来发现一些言论甚至是一些企业的看法及做法有些偏激,他们认为只要上一套自动化程度高的控制系统,就能完全实现装置安全了,甚至是安全都不需要安全部门来管理了,让IT部门的来管理就可以了,笔者认为这是不对的,在很多很简单的行业工业自动化都代替不了人,何况是如此复杂的化工反应呢? 记得刚开始搞双预控的时候,很多的公司来推销所谓的控制系统软件,监管部门也是大力推销,有一次要求参加了一个交流会,几个IT的博士对着自己的系统侃侃而谈,什么风险、什么隐患、什么双预控等于加了两道安全围栏,就差说双预控是安全阀了,看着他们口吐白沫的样子,真的不忍心打击他们,但最后领导让我说,实在是忍不住了,就问他们:什么是隐患?什么是风险呢?为什么隐患就是风险呢?几个博士面面相觑,说自己学的是计算机软件,不懂安全和化工,顿时会场一片哗然,几个搞计算机的给一些化工企业的安全部主任讲安全,结果你不懂安全,还来当救世主吗?笔者从来不否认这些软件工具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促进,但把这些东西说成安全生产的全部就有些过分了,而且还会误导大家,这样长此以往,安全技术和管理方面就会倒退,当突然发现路数不对的时候,已经晚了,我们可以看看那些世界上安全绩效好的企业,是不是都是仅仅靠工业自动化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呢?虽然笔者也不提倡什么都照着他们学,但他们走过的路还是值得去借鉴的。无论什么行业的发展都是需要遵循某种规律的,不是靠豪言壮语和投机倒把能实现的。 三、目前化工企业工业自动化存在的一些问题 前面已经声明,笔者对于仪表和工业自动化技术是外行,只能算是用户或者是体验者吧,所以谈的一些问题可能是比较浅显,能博专家一笑也算是有点用。 1、重表面、轻功能 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也说过,感觉是发展不够均衡,我们上的很多智慧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好像是为了别人参观一样,终端很是高大上,展示出来效果很好,但最基础的仪表原件无论是质量和技术含量都相对滞后,很多时候连温度、压力、流量都测不准,你很难想象吧,那些具体的屏幕上显示的数据并不是准确的,而一群领导却在那里微笑的点头,但真的应该多去关注那些最基本的仪表原件和仪器。我们经常用到的气体报警器更是让人头疼的事情,价格不菲,但确实比较娇气,动不动就坏了或者被干扰了,使用寿命也非常短,我们仪表行业真的应该把精力多放在那些地方,而不是为了显示高大上的终端上面。 2、重局部、轻整体 一个化工企业生产装置由设备、电气、仪表等设备、设施组成,目前一些部门一直在强调工业自动化的提升,但一家企业就像一个木桶一样的,仅仅提高其中的一块木板能够企业的整体水平吗?仪表自动化水平提高了,设备、电气等能够同步提高吗?是不是应该整体考虑呢?讲一个和这个有点儿关系的例子吧!前几年我们单位有燃煤锅炉,监管部门让上了尾气的在线分析系统,当时要30多万,不得已就上了,可是刚上了半年又通知让把燃煤锅炉换成燃气锅炉,我们很听话的换了,但在线监测就没有用了,30多万打了水漂。这个例子虽然不太贴合,但道理差不多吧! 3、重理论、轻实际 只从SIS系统诞生后,很多人好像找到了解决化工企业安全的灵丹妙药,不管什么工艺、设备设备,只要有物料(甚至是循环水)的地方都要上SIS,好像是只要上了这个东西就安全了,笔者有一次去江苏一家企业,两个月没去,再去发现所有的管道都上了SIS,为他们为什么?他们说有个专家检查提出来的,当地监管部门直接下了整改的,就问他们有设计和变更手续吗?他们说专家说不用,直接联系了负责SIS的厂家,人家来了直接就装上了,当时吓得我一身冷汗,难道这些东西不需要逻辑性吗?紧急情况就“切”,真的是一 “切”就安全了吗?关键是你连循环冷却水都“切”,是不是太狠了点?为了多卖点东西这样做合适吗?本来很严肃的事情,让他们搞得好像买了个暖水瓶一样简单。 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脱离了实际的理论肯定会起到反作用的! 4、重科技、轻人才 在目前的专业安全和安全专业中最为稀缺的就是仪表和电气专家,很多城市能够拿得出手仪表专家也就一两个而已,并且好多是不是企业的,有的连基础仪表原件都没有见过,就开始指点江山了!这就是目前的怪状:虽然工业自动化及控制软件系统在化工企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却不去配备高水平的仪表人才,感觉是反正买了台好车,坏了去4S店就行了,但化工生产装置和汽车差别还是非常大的,这样玩是要出事的! 四、小结 工业自动化之类的硬件和软件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不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全部,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单元或者一个专业,可以相信他,但不要迷信他!我们的化工企业还有许多的基础工作要去做,不把那些基础工作做好,那些高大上的东西就像建在沙滩上的高楼,能结实吗?安全之路没有捷径,还是一步一步的走吧! (002/168) |
|
来自: 新用户8843J5E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