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造肉”行业监管暂无标准,是否因过度加工存隐患?

 食安时代 2022-01-02


撰文 /   翟星辰

编辑 /   小安

监审 /   香君

出品 /   乳财传媒



由于健康和环境方面的原因,越来越多人希望减少肉食摄入,以满足各种体质下的人们对于健康的不同追求,人造肉就这样猝不及防的闯进消费者的生活中。

目前,爱吃肉但是又对健康有需求的人将成为人造肉的主要用户。从2013年第一块人造牛肉的诞生开始,人造肉产业一直保持快速的发展趋势,而2019年无疑是属于人造肉的一年。

自2019年开始,国内人造肉企业迅速增加至2000家,行业一片繁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2020年替代类食品将继续加速增长。

01

人造肉的前世今生

随着素食主义的逐渐流行,人造肉也逐渐开始流行起来。用各种素食食材做出口味近似肉的食品,不但满足了素食主义者的口腹之欲,同时也为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经查询,目前,“人造肉”重要分成两种。一种是以植物蛋白为原料,通过生物分子技术,模仿肉类的口感、口味,因此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另一种是透过动物干细胞生产出的“人造肉”,又称试管肉,目前这一技术尚未成熟,无法真正量产。

通过豆类蛋白制成的人造肉则已有了成熟技术。此前掀起人造肉风暴的Beyond Meat,其主要原材料为大豆、豌豆蛋白及其他植物原料,通过混合搅拌、加热、施压及冷凝等流程后制作完成。

其次,人造肉不仅在初期研发阶段成本高昂,对生产供应链的要求同样严苛。

目前国内的供应链并不成熟,一方面,国内加工肉制品的代工厂只能提供混合、搅拌、包装等基础服务,并且很少有代工厂愿意为了测试十几公斤、甚至几公斤的样品而单独开一条生产线。

另一方面,现有的素肉生产设备不能满足人造肉的温度及参数等各方面要求,伴随着产品和技术迭代,企业必须去专门订购核心设备和大型机器。因此,建立自己的工厂是人造肉企业的必然选择,生产成本可想而知。

但不同的是,由于这种人造肉没生产周期,均是工业化生产,口感和营养亦十分靠近,而动物肉则是有一个能量转化过程的损失,人造肉便可更进一步减少这种损失。由此看来,人造肉未来可期,很有可能取代了动物肉。

根据按照人造肉对肉类产品的替代率,MarketsandMarkets 预测:2019 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 121 亿美元,未来将以 15.0%/年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2025 年将达到 279 亿美元。

国际资本嗅到了投资机遇,食品巨头 cargill、美国最大肉类供应商泰森食品、李嘉诚、比尔盖茨、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推特联合创始人比兹· 斯通和埃文· 威廉姆斯等均在此前投资国外人造肉企业,并推动其产品面向市场。

随着比尔盖茨等大腕力挺的“人造肉”研制与制造企业受市场欢迎,及汉堡王等快餐品牌于美国发行人造肉汉堡,“人造肉”沦为全新风口。

02

“人造肉”市场受追捧

在资本的带动下,A股市场掀起了一波“人造肉”行情。从美国人造肉创业公司Beyond Meat5月5日上市暴涨开始,国内沪深两市十几只人造肉概念股连续数日涨停。

其中丰乐种业10个交易日斩获9个涨停。国内人造肉板块包含以下33只个股,双塔食品股价区间涨幅为107.44%,金健米业股价区间涨幅为59.56%。

在国内,“人造肉”是个复合概念,不一定是真正做人造肉,只要与人造肉原料豆粕、豆类蛋白等相关,就天然有了炒作的可能性。有的公司蹭热点被爆炒,有的公司也进行了澄清提示风险。

经查询发现:海欣食品日前公告,公司不生产“人造肉”产品;来伊份则发布风险提示公告,表示公司不涉及“人造肉”概念,目前无人才和技术方面的储备。

苏盐井神表示,未涉及“人造肉”相关业务。丰乐种业表示,没有从事“人造肉”业务的计划。交大昂立称,下属全资子公司诺德生物主营业务为植物提取物的研发、销售,不涉及“植物提取物人造肉”相关业务。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人造肉新潮行业的崛起,各类人造肉的上游产业链如大豆、豌豆蛋白、胎牛血清等开始共同发展。

此外,2019年11月,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博会上,汉堡王美国人造肉供应商Impossible Foods携人造肉汉堡首次亮相中国,人造肉一度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与此同时,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等连锁快餐均推出人造肉汉堡等产品。

百草味也积极布局“人造肉”领域,并率先在休闲零食行业展开了“人造肉”系列产品研发。2020年1月,百草味推出了国内首款通过低温工艺即可食用的“人造肉”产品——新“肉时代”烟熏小片肠。

由此看来,2020年,替代类食品领域还将持续加速增长,还会从植物性人造汉堡和牛肉制品延伸至素鸡肉,素鱼肉或素猪肉等多元化发展。

03

人造肉呈现两极化

虽然人造肉的市场广阔,但国内的市场前景却前途惨淡。相关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还很低,其根本原因是现阶段人造肉制品还无法逼真地模拟真肉的品质。

要想生产符合大众需求的人造肉制品,必须要对人造肉制品进行一系列的商品化加工和重塑成型处理。

目前已经超过90%的中国消费者听说过人造肉,并且消费者对人造肉的态度呈现两极化。

有的对人造肉毫无兴趣,认为只是营销噱头。因为在中国,大多数人不仅无肉不欢。而且对肉的烹饪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炒、煮、炸、焖、炖、蒸、烤。据统计,热鲜肉和冷冻肉占中国肉制品市场的70%,其中包含构成复杂的肉类(蹄、排骨、内脏等)。

有的对其隐藏的高科技好奇,愿意购买尝鲜,但也消费者担心人造肉由于产品过度加工,导致添加剂含量超标。此外,过半数的消费者顾虑人造肉行业尚未出台完善的行业标准,影响食品安全。

人造肉目前模拟出真肉的口感是比较难的。同时,人造肉的烹饪方式较为单一,一般以煎或煮为主,与中国人日常饮食习惯大相径庭,很难被大众接受。

由此看来,在国内的发展仍离不开国人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调整和改变。同时,人造肉的产品制作的安全性是消费者较为关注的因素。而好吃的口味和合适的价格则是拉动可持续消费的两个重要因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