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道探古】宁海的古牌坊

 文化宁海 2022-01-03

宁海的古牌坊

作者:古道

牌坊,为古代纪念性建筑,用以表彰忠孝节义,科举寿考等福德者,也兼用为以示哀荣的神道坊〔华表〕。坊之建筑,高大而巍峨,大多题铭褒扬的赞语或匾额,使人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在景仰之余,以使人产生一种自身卑微渺小的心理,由此转为振而效法之心。这冰冷的坊表,其实起着一种精神楷模的引导作用,为维护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起过不可估量的心理暗示作用。

新石器时代,就有郊祭的行为。此后,为了祈求丰年,帝王一直都有祭天的行动。到了汉高祖时,他作出规定:祭天先祭灵星。

宁海孔庙的大门是石质的,结构比较简单,立柱与横坊结合,称棂星门。但棂星门的出现历史很早的,它是牌坊的前身。棂星门原来叫灵星门,灵星即天上的天田星。

北宋天圣六年(1028),筑祭台时不仅建造了外墙,而且采用坊门形式设置了灵星门。后来的读书人认为,孔圣人有资格配享这个规格,应该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就把这个门的形制移置于孔庙之前,也称灵星门。灵星门好比窗棂的形状,所以后来又改称为棂星门。

经此,这种祭告天地的仪礼更加隆重,从京都延及到地方。如北京就有代表国家层面郊祭的天坛、先农坛,至今还存在。此后在全国各县都设立祭坛,并延及到农村。

宁海城关就有社稷坛、先农坛、鬼魂坛等,在比较大的乡村也同时设立了祭坛。

宁海孔庙毁于六十年代,年纪偏长的老人都见到过棂星门,现在只能从留下的老照片中看到它。

在宋元以后,尤其是明清,棂星门的功能不断衍变,逐渐成了牌坊,在庙宇、衙署、祠堂、墓道、园林,路道等处都有设立。它除用于祭天、祀孔外,所起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它还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等,于是灵星门不仅一变成为棂星门,而且再变为牌坊。

据有关资料,牌坊的起源又有另一种说法,说是从《周礼》中找到了依据。周代居民的基层单位是“里闾”,唐代改称“闾坊”,布局为方格式,四周有围墙,载有前后门,即坊门。北宋取消里坊制后,坊门为独立的建筑,不再用于宵禁功能,演变为精神功能的里坊标志,开间式也有多样。

从棂星门到牌坊,它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牌坊也称牌楼,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二种不同的建筑。牌楼上盖有楼檐,好似屋盖一样,用了许多扩展屋面的斗拱和挑檐枋,使整座牌坊屋面扩展升高,显得雄伟高大,再配以皇帝的圣旨,名家的楹联挂匾,烘托起道义与文化的氛围,使人肃然起敬。而牌坊是没有屋盖的,多为柱脚冲天式。不过在南方,不管有盖无盖,都称为牌坊。

有人将牌坊分为五类。第一类为标志坊,第二类为节烈坊,第三类为功德坊,第四类为墓道坊,第五类为特殊类型坊。这只是一种分法,或许还有多种分法。

宁海原有很多古牌坊,从内容来看,有渲染功名成就的科第坊、有表彰为民造福的功德坊、有褒扬贞操的贞节坊、有歌颂贞烈的烈女坊、有记载长寿的百岁坊、有分区划界的石牌坊等。建筑材料多为红石,红石多采自蛇蟠岛,故称“蛇蟠石”。除石质的以外,也有恩准用木质的,如千古浩气的“方正学故里坊”即是如此,为全樟木设立,俗称树牌坊。

为何将牌坊设在中街柴家墙弄口,又为何用樟木建造,这是历史上有争论的问题。为此民间也出现了一则民间故事,说方孝孺知道朱棣与自已唱反调,故意说死后要将牌坊造在家乡,还要用石头建造。朱棣与方孝孺作对,偏将牌坊造到宁海城关街上,还偏用樟树造成木牌坊,这正合方孝孺的心愿。一是自已的旅魂可归故里,二是香樟做的木牌坊会散发香气,不易霉蛀。即便蛀了,也便于更换构件,可长久保存。关于这个民间故事并不是真实的,这只能说明民间对方孝孺的一种敬意。

城关里,原有许多牌坊。如节孝坊,位于东门外镇宁庵前。石质四柱三门,歇山顶方亭式,应该称为牌楼。丛桂坊,东大街一善巷口,南宋庆元六年(1200)王齐舆建。王齐舆与其弟王恕、王章先后考取了进士,时人称“三瑞”,后告老还乡,建造了云壑园。道义坊原在道义巷口,表彰徐姓姑娘未婚夫病故,却矢志不嫁忠渝情神;百岁坊在柴家宗祠旁,1968年建剧院时拆毁;乾坤正气坊在跃龙山方孝孺读书处前,明嘉靖十五年(1536)造,纪念明儒方孝孺,现坊系拆后重建的。三坊墙弄,该处原有三座牌坊,古称集三坊。

宁海城关在宋代对居民的管理也是闾坊的形式,共有十一坊,当年肯定也有坊门,为此说,闾门成为纪念性牌坊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但至今未找到坊门的建筑实物。

宁海的有些乡镇,也见有牌坊。有几处明代石牌坊,多有残损,但石雕工艺粗犷精美,反映出明代石刻的艺术风格,不失为是一件件乡中瑰宝。

西店王家村的绣衣坊、宪台济美坊(又名科甲传芳坊)、京牧天宠坊均为石质。何为绣衣,何为宪台?汉有“绣衣直指”的官衔,明有“宪台御史”,都是朝廷负责监察的京官。王家在明成化年间出了个王中,是监察御史,为官清正,所以前二坊是为表彰王中而设立的纪念性建筑;而京牧天宠坊则是显示王家新贵恩宠荣耀的建筑。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团堧有石坊立于野外,造型简朴,从其荷花柱头来看,似为一座高僧墓前的神道坊。但四周皆稻菽之地,既无村坊也无墓葬,究属何种意义的坊表,尚待考证。最近,前童镇宁庵从墙里拆出了一座贞节牌坊。

舒履祥字景云,在咸淳四年戊辰(1268)科登陈文龙榜进士,娶了谢太后的侄女,即谢堂之妹为妻。此后朝廷以“椒房之亲”为舒履祥造了“恩赐坊”。这座牌坊的构件尚存牌门舒村,八十年代文物普查中发现。

在岔路上金村原有一座百岁坊,据传娄姓老人参加了皇帝金殿的百叟宴而立,后毁,八十年代查到牌坊石匾,上刻:“音纶”二字,现尚存村中。

除此外,还有贞女石三妹和褚全中的石牌坊,未见遗址。

墓前的神道坊也属于牌坊一类,乡间原有多处,现残存还有西岙二处,水车清居寺前一处,桑州田洋卢一处。

 宁海沿海地质构造属断裂皱褶区,有很大部份为红石分布区,质地坚韧,利于雕凿。自古以来,宁海的石匠就开始利用石材资源,县境内还留下几处经数百年开采的石宕。

历代的石匠们将一块块冰冷的石条,建造起一座座石牌坊,赋于它道义与精神,为当时的社会教化起过很大的作用。

栏目主编 | 西湖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