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芜湖天成湖畔“孤山寺” | 今日安徽

 奇缘天宇 2022-01-03

在芜湖市弋江区东南边缘、火龙岗镇的东北部,有一片宽阔的水域,它有一个美妙的名字——天成湖,又称天圣湖。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外河,即通往外界的大河。据民国八年(1919)版《芜湖县志》记载:“天成湖一名天圣湖,在县东南十八里,广一百八十顷今周围三十五里许。入处为荆岹港。易泰湖一名南湖,在县东南二十三里,周围五十余里,中隔大河,与天成湖毗连……欧阳湖在天城湖北,大小荆山中,元邑令欧阳元爱游此,遂名。以上三湖,水盛时则合而为一,昔人又名为芜湖水云。”“昔人又名为芜湖水”,“芜湖”地名也因此而来。

远古时期,芜湖水是丹阳湖的一部分,沧海桑田,伴随着河流的改道和芜湖先人的生产、生活性活动,芜湖水独立成三大湖。天成湖水与欧阳湖相连,经荆岹港流入靑弋江。天成湖一如其名,辽阔的湖面、丰富的水量,犹如天降,嵌入芜湖南部冈丘边缘的水泽之间,千百年来,它成为附近诸多圩田的储水之所、水产基地,哺育着、造福着世世代代的芜湖百姓。

就在天成湖月牙般地环抱之中,有一座突兀而起的小山。它孤独而又倔强地矗立在天成湖边,犹如天成湖的守护神,观水涨水落、浪起浪涌,护卫着这里的百姓。这里的人们赋予它一个具有禅意的名字——孤山。孤山高约60米,山上巨石嶙峋、杂树丛生;山下碧波荡漾、阡陌纵横。

在孤山下有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寺庙——孤山寺,它的前身是仁知庵,据史志记载:“仁知庵,在县东南二十里孤山前。”(民国《芜湖县志》卷四十一)当地人称之为孤山庵。关于仁知庵还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

明末清初一个夕阳如血的黄昏,一位身着青灰袈裟、手捧木钵的僧人,从靑弋江边的南街沿着曲折的田间小道上,向着南乡走来。他风尘仆仆、脸露疲惫之色。他走到天成湖边俯身舀一钵湖水驻足稍息,这时,远处一块巨石在夕阳的照射下发出刺目的金光,直映他的眼睑。

一阵目眩,恍惚间,他隐隐约约看见,巨石上空的金光中,观世音菩萨正向他微笑。僧人似乎感觉到观音菩萨在示意他,应在此处住锡。于是,他精神一振,大步向着巨石的方向走去,这就是孤山。这僧人法号无痴,乃是不愿降清遁入空门的明末举人。此后,释无痴便在这孤山脚下结茅为庐,诵经念佛。

就在这一年的六月间,芜湖一带暴雨连连,雨水如注。孤山边的天成湖、南塘湖泛滥成灾,山下一片汪洋,百姓避灾于孤山,财产化为乌有,衣食俱无。释无痴以山木为舟,冒雨出行,募捐乞食于南街、关道等处,孤山灾民全靠释无痴化缘得来的钱粮,才得以活命。百姓感其仁德,集众力在孤山前建庵堂一座,名仁知庵。

当年,大水退了之后,释无痴登山顶观天成湖、南塘湖之形势,发现两湖之间水势无法调节,一旦大水,南塘湖水无法排泄,必然泛滥成灾。而天成湖湖面辽阔临近靑弋江,水可排入靑弋江。如果将南塘湖与天成湖之间筑上水坝,水大时,开坝将水注入天成湖排入靑弋江,则可以大大降低水患。于是,在释无痴的建议下,当地百姓齐心协力建造起一座了孤山坝,缓解了南塘湖的水患。

随着释无痴德行的远播,世间盛传其有大智慧、大慈悲,仁知庵因此香火日旺。周边乡民纷纷捐资,扩建了庙堂。

当庙堂扩大,人们准备请入护法天神时。孤山脚下的孤山村长老,做了一个梦。梦里看见南塘湖里有一河妖,舞动着一个大锤,将孤山坝敲开了一个巨大的豁口。忽然,大雨倾盆,南塘湖巨浪滔天,瞬间淹没了村庄、田野。正在大难临头之际,乌云间一声巨响,只见一红脸大汉,手举青龙月偃大刀砍向河妖,那河妖身首异处。原来是关帝降临,除去了河妖,顿时,浪平河清,大水退去。

长老将此梦告知乡民,大家认为这是天示,仁知庵的护法天神当为关帝。于是,众人请来关帝神像,在仁知庵边建了座关帝庙,既为仁知庵的护法天神,也是当地的河妖镇神。说来也怪,从此以后,南塘湖、天成湖似乎也确实平静了许多。从此之后,每逢初一、十五,四邻八乡的百姓都要来仁知庵、关帝庙进香,以祈求福祉和菩萨护佑。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频发,经济凋敝,仁知庵也渐渐废弛。解放后,庙庵已经塌废,佛像及纪念碑文也被毁。1984年,国家恢复宗教信仰自由后,虔诚的信众又在原址上,重建起了庙堂,并以孤山命名孤山寺。近年来,孤山寺新建了大雄宝殿,寺庙焕然一新。

今天的孤山寺,距繁华的芜湖市区仅十余里,周边绿水环绕、道路蜿蜒,实乃繁华中的一处宁静角落,喧嚣下的难得清雅之所。已成为人们歇息疲惫的心灵,修身养性的绝佳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