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惑之年终于明白,面对生活,原来中年人有更多的无力感

 袁腾说 2022-01-03

“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让你把自己看清楚……哦,多么痛的领悟,你就是我的全部……”

大约10年前,在深南大道广电大厦5楼编辑房,每到下午五六点钟,编辑房里就会响起一首歌,歌词非常魔性,让人记忆深刻。

这首歌的歌名就是《领悟》,是辛晓琪演唱的。

当年,每天带给我们《领悟》的,是同事耳总,一位喜好做情感报道的记者。耳总是栏目情感类报道的开拓者之一,那时候栏目经常接到老婆跑了或者老公跑了来求助来倾诉的爆料。每次收到爆料,耳总都会带着实习生一起去见当事人,然后引导当事人,按照他想好的台本,去回忆与恋人的美好时光。耳总每次都会引着当事人去到与恋人有关联的地点,问一些私密的问题,触景生情,当事人往往都忍不住眼泪汪汪。

不惑之年终于明白,面对生活,原来中年人有更多的无力感

▲江南水乡一景

作为打工人之都,这些打工者的恋情多少都有些狗血,经过耳总的神之剪辑,情感报道就非常的煽情,画面感十足。耳总在比较过很多首歌曲后,终于选定了《领悟》作为此类情感报道的主打歌曲,当报道来到尾声,事主无精打采地走在与恋人牵手或热情相拥的路段,耳总将视频的节奏放慢,淡入这首歌,再配合事主与恋人的亲密照片,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

耳总的情感报道,虽然经常被领导批评低俗,与栏目主格调不符,但一点也不妨碍他的报道经常成为栏目的收视之冠,这点也让领导在下一次的批评时语气变得柔和一些。

现在回想起耳总时,我的脑海里就响起了这首《领悟》,“哦,多么痛的领悟……”

领悟……

领悟什么,为何领悟???

要论起领悟,我想起了成语“执迷不悟”,人们往往因为心中有执念,破不了心内的藩篱,看不透事情的本质。

不惑之年终于明白,面对生活,原来中年人有更多的无力感

▲大学校园一景


读大学时,睡在下铺的兄弟阿彪,买过一本著名学者李敖写的著作《上山上山爱》,当时他翻开书,然后摇头晃脑地念着书开头的那一句:“清者阅之以成圣,浊者见之以为淫”,然后哈哈一笑。

当时,我们都被李敖大师这本书中的情爱描写所吸引,正如当年被《失乐园》、《金瓶梅》等书籍吸引一样,此类书本中大量的情爱描写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让我们都看得津津有味。

不惑之年终于明白,面对生活,原来中年人有更多的无力感

▲大学校园一景

不过,虽然看得津津有味,但还是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为何医学教授的夫人松原凛子会与出版社主编久木祥一坠入爱河,而将各自的家庭和亲人置之不理?

为何西门大官人有那么多的欲望,将功名、金钱、美色看得那么重要,人生不是应该还有更值得追求的东西吗?

……

当年的疑问,如今似乎都有了答案。


正如此前一直以为“三十而立”指的是三十岁左右有所成就,如今才明白“立”的意思,指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礼,无以立”的学礼知礼行礼。由此观之,“三十而立”指的是三十而立于礼。

不惑之年终于明白,面对生活,原来中年人有更多的无力感

▲古人讲礼仪,图源自网络

如今我也已是不惑之年,所谓四十不惑,也是到了洞明世事、了悟自身的年纪了。自然,我也更能理解《失乐园》的男女主人公,也理解西门大官人的欲望爆棚了。

人都是不完全的,也是受局限的,人的少年与青年都受人影响、各方面都受人掣肘,等到中年,很多人自然也就想活得坦荡,想活出自我来。当然,身处俗世,中年人也依然是在戴着镣铐跳舞。

在《失乐园》中,凛子和久木在享受短暂欢愉的同时,也未尝没有心理上的挣扎。比如,久木在激情过后,也曾想过不能再继续做这种事情了,这段恋情毕竟得不到祝福。凛子的母亲知道两人的奸情后,也要与她断绝母女关系,凛子为此有深深的负罪感,喃喃自语着:“我们会下地狱的”。

无论是西门大官人的纵欲无度,还是久木和凛子的婚外恋,带来的都是悲剧性的结果。

其实我想,西门大官人也未尝不觉得空虚,因为那心底的欲望就好似一个巨大的黑洞,永远都填不满,满足了一种欲望,带来的则又是欲望满足后的空虚和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则又感到痛苦,得到后则又继续是空虚无聊。西门大官人的人生就是在这痛苦与空虚、无聊中循回往复。

不惑之年终于明白,面对生活,原来中年人有更多的无力感

▲崀山公园内警句

渡边淳一在谈论《失乐园》一书时,曾经说:“与现代社会的高度文明相反,我们人类终归还是动物,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由雌性与雄性构成的,可惜我们已经丧失了这个最基本的认识。”在他看来,动物的本能,让中年人活出了自我,但同时这种自我又带着某种毁灭性。

渡边淳一的看法,或许也是受了哲学家尼采的影响。

不惑之年终于明白,面对生活,原来中年人有更多的无力感

▲尼采像,图源自网络

尼采的一生中,哲学思想虽然是多维度的,但他的工作重心一直是为感性与生命正名,他关注的是,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如何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在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尼采通过主人公查拉图斯特拉表达了,现代社会中的各色人物、势力与思想是人们走向超我的障碍,世人的道德只不过是安睡与麻醉性的道德,是使人衰弱的、奴隶的道德。而要自我实现,就必须重视肉体的本能和快乐。

尼采的上述观点当然有些离经叛道,但仔细思索起来,也并非全无道理。

在我看来,尼采的上述观点,是作为中年人角度的总结,主要面对的对象是青年人,或者有青年思维与青年活力的人们。因此,很多人阅读尼采的著作时,都感觉心潮澎湃、激情满怀。


2012年,香港曾有部情色电影很有名,名为《一路向西》,透过主人公向西的经历,向人们讲述了一段港人北上买春的故事,剧情香艳无比,将当年东莞欢场的多个项目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刻画。

有些吊诡的是,在这部电影推出来一年多后,东莞欢场被严厉整治,一时间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各大酒店、会所门可罗雀、人烟稀少。曾经的“莞式服务”成为东莞服务业者与客户永远的回忆。

不惑之年终于明白,面对生活,原来中年人有更多的无力感

▲九寨沟一景

电影《一路向西》中,很多台词都很经典。

譬如,这段向西与小思的对话:“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小思。”“是哪个'思’?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考,自相忘’那个'思’吗?”“就是思考的思。”

不过,虽然是从香港来东莞体验“莞式服务”,但依我看来,当向西坐着香港东铁从罗湖过关再坐上去酒店的车子,心里未尝不是有些矛盾的。而在享受了“莞式服务”后,向西的身体欲求得到了满足,心里又陷入到了空虚无聊中。

电影的结局,向西坐在火车上,双手捂着脸,列车员过来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回答说:“没什么,只是有点伤感。”这样的结局在情理之中。

人有欲望,满足不了就痛苦,满足了就空虚、无聊,这是哲学家叔本华的观点。

生活,或许就是在叔本华和尼采的两种哲学之间迂回、打转,人们既想满足欲望,又难免痛苦、空虚、无聊。人们既想冲破束缚,释放自己肉体的本能,又受制于种种道德规条、社会关系。

不惑之年终于明白,面对生活,原来中年人有更多的无力感

▲崀山一景

《失乐园》、《金瓶梅》都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写出了中年人面对欲望时的沉迷或无奈,也写出了人们的痛苦与空虚。

当我年轻时,我是体会不了这些的,那时我看到的只有香艳的文字与欲望的满足。而当我进入社会,亲眼见证了很多人的悲喜,自己也经历了起落浮沉,感受了人生五味,才终于明白,才突然领悟,虽然相比起青年人,中年人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中年人有着更多的无奈,有着更多的无力感。

歌声又在回荡:“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


人到中年,在不断地迎来新生命的同时,间或许也会送走一批人。

面对新生命,大家自然都充满喜悦。而面对走了的人,我们又难免伤悲,种种追忆涌上心头。

哲人说,死是生的一种状态、一个环节。

中国人信奉的五行相生,说的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燃烧产生火,木之死即为火之生;火燃尽化为土。如此生死循环,生而往复,生生不息。

不惑之年终于明白,面对生活,原来中年人有更多的无力感

▲九寨沟一景

因此,哲人说不必去为死亡悲伤。

庄子的妻子去世后,庄子鼓盆而歌,也就是在门槛边敲着瓦盆唱歌,被朋友惠施指责,说他冷酷无情。庄子辩护说:“老伙计,不是这样说的。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悲伤呢?但是我又想到,她本来是没有生命的,非但没有生命,连形体都没有。非但没有形体,连气都没有。在恍恍惚惚若有若无之间变成了气,气变成了形体,形体变成了生命,现在生命又变为了死寂。人的生死循环变化,就如一年四季一样周而复始,现在她安安静静地躺在天地之间,不过是生死变化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如果我在一旁哭哭啼啼,岂不是不懂得生命的道理吗?”

因此,庄子也说“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生与死,其实就好比是0和1,0为缘起,也为归宿,1为生发,为盛放,1来自于0,也必归于0。《圣经》中说,人来自于尘土,也必归于尘土。古人也说,万物生于土,万物归于土。破土而出的是欣欣然,带来希望,归于尘土的是回归平静,是放下一切。

不惑之年终于明白,面对生活,原来中年人有更多的无力感

▲日落

哲人又说,我们都是赤条条地来,终究也会赤条条地去,唯一不同的,是我们走时带着美好的回忆,以及对亲朋好友的留恋。

哲人又说,人都是从哭声中开始,在哭声中结束。不同的是,来的时候是自己哭,走的时候是亲朋好友哭。同样的哭泣,不一样的情感。


我又领悟到,最简单的,才是最珍贵的。

同时,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

海明威先生的《老人与海》,讲的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老渔夫圣地亚哥一连84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终于在第85天钓到一条身长18尺,体重1500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老人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老渔夫圣地亚哥成为了一座丰碑,老人的坚毅,永不服输让人记忆深刻。

不惑之年终于明白,面对生活,原来中年人有更多的无力感

▲香港长洲岛码头一景

而电影《有雄谷守一在的地方》讲述的故事也很简单,日本著名画家雄谷守一在他自己的园子里,三十年如一日地画着园子里的花草虫鱼,每天很多时候也是伏着或者趴着,观察院子里的花草虫鱼,那么的专注,以至于三十年都没有离开过园子。雄谷先生也成为日本文化的一座丰碑,虽然政府想给他颁发文化勋章,但他却委婉地拒绝了,因为一是年纪大了,要这个勋章意义不大,另一方面也是不想生活被打扰。

不惑之年终于明白,面对生活,原来中年人有更多的无力感

▲电影《有雄谷守一在的地方》剧照

无论是老人圣地亚哥的果敢、沉着,还是老人雄谷守一的专注、坚持,都让人印象深刻。

大海的壮美辽阔、园子的秀丽温馨,其实都很简单,都很纯粹,老人圣地亚哥搏击的大海简单得让人心碎,雄谷守一固守的园子简单得让人流连。

但就是这简单、这纯粹,成就了圣地亚哥的伟岸,也成就了雄谷守一的洒脱淡然。

圣地亚哥成为了奋斗者、拼搏者的偶像,雄谷守一成为人们对恬淡、宁静的一种向往。

从事美学教育十多年的林曦老师,是夫人万欢正在跟随的一位老师。林老师给学生们推荐了《有雄谷守一在的地方》这部电影,她也特别提到雄谷爷爷和白石爷爷、大千爷爷、丰子恺等人一样都是花白胡子的老爷爷,很可爱。

我又想起,白石爷爷喜欢画虾,大千爷爷喜欢画荷花,虾与荷花实在是日常常见的事物,两位画坛泰斗将平实无奇的虾与荷花画出了境界,画出了高度,所谓意在象中,情寓景中。两位大师将简单演绎成了传奇,诚为大家。

简单是难的,所谓少就是多,简就是繁,诚哉斯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