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因此其生理上与成人不同,故病理上也有儿科的特点,因此在学习儿科用药之前,首先介绍儿科生理病理特点。 一.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两方面,可归纳为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 (一)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此用来比喻小儿时期的生长发育非常快速。以形体发育为例,小儿体重,从初生至周岁增长3倍,身长增长1倍半,头围增长1/2倍。动作功能、智力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也是快速增长,不断向完善、成熟的方面发展。古人把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称之为“纯阳”之体。所谓“纯阳”,是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正常小儿是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是指五脏六腑,形气是指形体结构、气血津液和气化功能。小儿出生之后,五脏六腑都是娇柔嫩弱的,其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成熟和相对不足,清代吴鞠通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将这种生理现象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提出了“稚阴稚阳”学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体表现在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未充,肺脾娇弱,肾气未固,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方面。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其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2.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对营养精微需求较成人相对为多,但小儿胃气尚未充实,饮食稍多,即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曰脾常不足。 3.肾气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关系到人的禀赋体质与成长,各脏之阴取之于肾阴的滋润,各脏之阳依赖于肾阳之温养。而小儿初生正处生长发育之时肾气未盛,肾气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充盛。 4. 肝心有余“肝常有余”:肝主疏泄。具有升发条达全身气机的功能,“肝常有余”指其疏泄条达之性能比较旺盛。“心常有余”: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智成熟较快,呈生机蓬勃之象。 当然,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嫩,精气未充,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引动肝风,以及由于肾阴不足,心火易炎,此乃“肝常有余”、“心常有余”的另一含义,属病理特点的范畴,以下介绍小儿病理特点。 二.小儿病理特点 (一)小儿病理特点总述小儿病理特点总体说来有两个方面,即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发病容易是指小儿容易感染外邪而发病。小儿脏腑娇嫩,对病邪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幼儿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会自节,故在外易为六淫所侵,在内易为饮食所伤。传变迅速是指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1)易虚易实虚实主要是指人体正气的强弱与疾病邪气的盛衰而言。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证,虚证也可转化为实证,或为虚实并见之证。如小儿肺炎喘嗽,初起因肺气闭塞,可见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之实证,若失治误治,则可迅速出现面白肢冷,大汗淋漓,唇紫,心悸等症,表现为正虚邪陷、心阳暴脱之虚证。 (2)易寒易热寒热为疾病病理表现两类性质不同的证候。“易寒易热”是指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故易呈阴伤阳亢,表现热的证候,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尚有容易阳虚衰脱的一面,而出现阴寒之证。如患风寒外束证,邪可郁而化热,热极生风,出现高热抽搐等风火相煽的热证。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活力充沛,对疾病修复的能力较快,且病因比较单纯,疾病过程中情志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相对较少,所以轻病容易治愈,重病若及时诊治,护理得宜,大多数也能获得痊愈。所以《景岳全书·小儿则》指出:“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这是对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这一病理特点的概括。 (二)小儿疾病的脏腑变化特点小儿的病理变化和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小儿肝常有余,生理上标志着少阳生发之气如草木方萌,欣欣向荣,在病理上容易见到高热热甚灼筋,出现抽搐动风惊厥的证候,也责之为肝常有余。 4.肾气不足,主要是指肾精不足,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属肾,后天之精属脾,小儿出生之后,后天养先天,即依靠脾胃摄取水谷之精,满则泻溢贮于肾。肾气不足是说小儿生长发育依赖元阴元阳,消耗较多,又由于脾常不足,对先天肾气充养后天不够。 5.心常有余,心常有余除理解为心气旺盛,生机蓬勃的生理特点外,心经发病容易出现烦躁惊乱,神志昏迷,啼哭无常,其原因既有心气不足,心神怯弱的一面,又有心常有余,心火旺盛的特点,故小儿发病的心经证候也较多见。 以上简单介绍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可见其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对使用儿科非处方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