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英山上愐英灵

 苍松xujp 2022-01-03

步入海口人民公园正门,东、西两湖波光粼粼,映着岸上晨练的人们的倒影。然而,追溯70多年前,海南并非是这般幸福光景,而是硝烟弥漫。


跨过湖上拱桥,湖畔椰林环绕,椰影婆娑,绿荫蔽日。

海口人民公园古称"大英山"。这个方圆400余亩、海拔不足30米的小山包,自古就与英雄以及纪念英雄息息相关。正门正对着的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它早已成为该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物。


拾级而上,纪念碑四周绿树成荫,松柏挺拔,为革命丰碑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琼崖革命能够坚持“23年红旗不倒”,是千千万万的琼崖共产党人和革命军民用鲜血铸就的。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仅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就有2.3万余人,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烈士难以计数。


强渡琼州海峡,鲜血铸就丰碑。1950年4月16日,解放军渡海作战兵团发起大规模强渡,在琼崖纵队和先遣登陆部队有力接应下,成功登陆。5月1日,全岛宣告解放。解放海南岛战役,在大水战斗中牺牲200多名战士,在白沙门战斗中牺牲百余名战士,在临高角登陆战中牺牲数百名战士,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1954年4月,是为纪念坚持琼崖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 2 万多名烈士而修建的。1956年海南行署又拨款改建,1985年被广东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南建省后,又划拨专款进行重修。

纪念碑占地面积506平方米,建筑面积36平方米,用大方块花岗岩石砌成,碑四周设有石栏杆,呈四面体,碑高14.5米,碑身高11米,顶端中间为圆形,四边棱角有精致的花纹。

碑身正面刻有毛泽东亲笔手书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鎏金大字。这 8 个字的背后,不仅饱含着琼崖“23年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更意味着数以万计的革命烈士为此牺牲流血,令人心生敬意。



基座正面及碑身背面镌刻有朱德的亲笔题词:“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同志们!你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你们的英雄行为,对解放琼岛和全中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烈士们的功绩永垂不朽!”

冯白驹将军雕像及纪念亭位于海口市人民公园内。纪念碑南,5座山峰下,建有两层环形基座,底层直径为21.6米,二层嵌于底层中间,直径12米,绿草如茵,象征大海中的“绿洲”——海南岛,“岛”的中部矗立着五指山。

冯白驹将军雕像及纪念亭是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于1988年1月始建,1989年2月建成。冯白驹将军雕像刻在用13块花岗岩雕成的五指山的最高的一座山峰上。他目视前方,神态庄严、刚毅。

冯白驹(1903-1973)别名裕球、继周,海南琼山人。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的创建人、无产阶级革命家,被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二师师长、广东人民抗日纵队琼崖独立总队总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暨43军政治委员、中共海南区委第一书记、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南行署主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浙江省副省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冯白驹在领导琼崖人民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一直坚持到全岛解放,创造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业绩。冯白驹忠于党,忠于人民。冯白驹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


雕像基座正面刻着邓小平题写的“冯白驹将军”5个刚健有力的金字。

山峰背后底层平面的正中位置,安放有冯白驹将军的骨灰,背面是一块黑色大理石,上方是冯白驹免冠头像,下方刻着:冯白驹(1903—197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雕像后面是纪念亭,由主亭和两个小亭组成,坐南朝北,全部由花岗岩石砌成。正中为主亭,两翼为六角亭。

三亭之间有长廊相连,形成弧形状。亭内正中墙壁上刻有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立的“冯白驹生平”。两旁各有一幅浮雕,左边是一幅反映琼崖人民坚持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英雄形象;右边是一幅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海南岛与琼崖纵队胜利会师的壮丽情景。主亭两边的长廊里,左边廊壁刻有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对冯白驹将军的评价语;右侧廊壁上刻有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对琼崖革命斗争的评价语。


主亭中间正面横楣上刻有王震题写的“冯白驹纪念亭”6个大字。


 
致敬历史,壮行未来。看今朝,昔日的琼崖正加快建设自贸港,崭新的海南向琼岛人民发出召唤: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琼崖后人继往开来!
(2022年1月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