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功路上无难事,只是简单地坚持

 彭允好 2022-01-03

成功的道路上,从不缺乏具有大才华、大才干者,而最终能够抵达成功彼岸的,却往往是那些不忘初心,坚守正道,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之人。

西汉汉武帝年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从长安到里海沿岸,历时十三载,从去时一百多人的使团只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一路上历尽艰辛:沙漠千里,热浪滚滚;葱岭高耸,冰雪皑皑;戈壁滩上,飞沙走石;人烟稀少,水源稀缺;语言不通,风俗各异;西域诸国,各怀私心;更有匈奴为软化张骞意志,逼其娶妻生子,但张骞始终牢记使命,坚守汉节,初衷不改,终于苦尽甘来,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

史学家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藏书》中赞叹说:“张骞持汉节入匈奴,十三年而不失,与苏武何异?”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是骞之崎岖险阻,更甚于武也。”认为张骞出使西域所遭受的苦难,超过了苏武在北海牧羊所遭受的痛苦。

近代学者王儒卿等人在《陕西乡贤事略》一书中,对张骞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文中说:“张骞跋涉于冰天雪碛之中,困顿于酪食毳衣之乡,往往数日或数十日不得食,备历艰难困苦,所至宣汉盛德,西域诸国、始知有汉……此非坚韧磊落不屈不挠之慨,其孰能排万难,犯万险,以卒达其所志者耶!”

两千多年来,张骞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给后人树立了榜样,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奋力开拓,在前进路上坚守节操,坚持不懈

《道德经》 第六十四章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易经》中有一卦象为“恒”卦,《象》曰:“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卦义是,君子要能够不忘初心,慎终如始地坚守正道,持之以恒,就能亨通顺利,消灾免祸,走向成功。

明神宗万历五年,朝臣吴中行、赵定宇等人上疏奏章,批评当朝丞相张居正父亲去世不奔丧,夺情视事,有违孝道,不守祖宗法度,置万古纲常于不顾。上疏之后,按照惯例,还以副封告知张居正。

上疏头一天,吴中行到关帝庙,祭拜关帝,向关帝述说上疏的理由和想法,明知会有灾祸,即使被降官贬爵,也要坚守正道,正直前行,只是挂念老母,心有愧疚。

表章奏上以后,张居正果然勃然大怒,勾结宦官冯保,以朝廷名义下令将吴中行、赵定宇等人施以廷杖之刑。吴中行被打得很重,当时就已经没有了气息。中书舍人秦柱带了医生赶来,向吴中行投药一匕,才苏醒了过来。吴中行正直名声,由是震动天下。

昏迷之中,吴中行看见关帝持青龙刀,砍他的臀部,苏醒后,一看那杖伤后的烂肉,都裂了出来,又长出新肉,保全了生命。又听到关帝在空中称赞他:“此天地间正气。”

吴中行坚守正道,正直不阿,赢得了口碑,也迎来了人生的新转机。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故后,吴中行又重新被朝廷录用,吴中行的五个儿子全部登科。

人生事,有起有落,有顺有逆,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唐代名臣魏徵劝谏唐太宗李世民:“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意思是说,很多人做事,刚开始做得好的人很多,但能够坚持下来,将整件事一直做好的人却寥寥无几。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一个漫长、煎熬的过程,只有坚定信念、坚持理想、坚守正道,不断克服恐惧、克服软弱、克服消极,才能“无咎,利贞,利有攸往”,转祸为福,平安畅顺。

就像日月遵循上天的法则而能够永久照耀天下,四季变化遵循上天的法则而能够永久地化生万物,圣人恒久地保持高尚品德,天下都能遵从其教化形成风俗。个人持之以恒地坚守正道,保持节操,必然能够走向成功,迎来光明。

成功路上无难事,只是简单地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许多历史上令人称赞的非凡成就,都不过是简单坚持的结果。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