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架构顶层认知,从娃娃抓起!

 学生有礼111 2022-01-03

图片

作者:黎小七

转载:饼子之家

前段时间,我们和读者探讨过关于世界顶尖名校的教育理念和奥秘,当中提到顶尖名校区别于其它大部分学校的地方,在于“尤其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但顺着这个思路,会有几个问题值得玩味:

要提升一个人的认知水平,真要等到大学阶段才能开始吗?那个时候人都快定型了,还能获得大的改变和提升吗?

如果学习和教育是一个渐进式的连贯过程,那么,从人生规划的角度来说,有没有一种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方式,能顺应着孩子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一以贯之的达到我们的培养目的的呢?

基于上述思考,咱们今天来探讨一下,这个可能可以“一以贯之”、并被顶尖名校(尤其是美国顶尖名校,例如哈佛)所极力推崇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

图片

那么,到底什么是通识教育?

我们先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谈起。通识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完整的人(whole person)。

通识教育的理念认为,人生的价值是可以被教育的。例如,通过经典的文学及艺术作品,可以揭示人类一直困惑不解然而有顽强摸索的问题。何谓勇气,何谓自由,何谓责任,何谓正义……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获得理性,并在理性思考中思考人生价值,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也将成为自己心底里面的那块牢固的基石,以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因此,“以不怎么变来应万变”,让学生长成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才是通识教育的目标。

通识教育与应试教育截然不同。不妨对比两种教育模型:一种模型,是以成绩或者分数作为导向,性格的培养和思维的培养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成绩;而另一种模型以成人作为导向: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处理人生中的价值问题,成为更好的人,过好自己的人生。而后者,就是通识教育的基本模型。

其次,通识教育做不到那么“立竿见影”,见效比较慢,尤其与技能教育相比,也需要更长的培养周期。是偏向技能培养还是人格培养,这是一个重要的选择题。在人的前25年中,这两者的培养可能差别不大,但它将在人生漫长的续航过程当中逐渐分野,产生较大的差异。从技能培训转向人格培养,也是整个世界的教育趋势所在。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推论:0-25岁都是通识教育的施展阶段,而不仅仅是所谓顶尖名校的大学生才能享有的特权。通识教育的理念可以、而且应该贯穿婴幼儿、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等各个阶段。

我们再来看看,这0-25岁的通识教育,应该遵循怎样的思路框架来开展呢?

一方面,我们需要构建顶层认知框架,去提升个人的发展上限。这里,顶层认知框架包含下面三个重要部分:

1)跨领域的能力:所谓文理兼修、多学科结合、通才、复合型人才等等,皆为此意;

2)顶层的大局观:能判断宏观格局,合理推断发展规律,判断形势,做出合理选择;

3)思考本质原因: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形成犀利的洞见。

围绕顶层认知框架,我们可以从“知识——视野——思维”进行教育目标的一一对应和拆解:

1)知识目标(对应跨领域能力):追求广度,为学习探索和人生选择打下认知基础。

2)视野目标(对应顶层大局观):追求广度,成为视野开阔、心态开放的人,勇于承担更大的责任,敢于胸怀天下,拥抱世界。

3)思维目标(对应思考本质原因):追求深度,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究事物原理,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OK,我们已经知道了顶层认知的组成,下一步就是看怎么去逐步去达成它们了。在这里开展通识教育由来已久的哈佛大学给出了参考答案。


引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侧重培养人的下述能力:


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思考与思想交流)


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批判性的了解(批判性思维)


了解塑造现在和未来的文化和力量(历史和文化中的思辨和价值判断)


了解并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道德伦理中的思辨和价值判断)


在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某专业特长)

那么,该如何让孩子达到这些深远而又有现实意义的目标呢?

在这里,哈佛通识教育给出了参考方法:广博学习、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

按照知识领域的综合性要求,孩子通识教育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板块:


1)科学,包括数学和自然科学;


2)人文,包括文学,历史(尤指人类文明史)和哲学;


3)艺术,不只是锻炼创作技巧,而是审美和感受,并能融入生活;


4)社会,包括道德伦理,理解社会运行规则,懂得处理人际关系。

当然,不同年龄段可能有不同的进阶学习方式。启蒙阶段(0-6岁),可以通过五大哲思问题的串联,去更好的理解自我和身边世界:


1)我是谁——了解人的特征和身体,和身边的事物;

2)我在哪里——了解祖国,地球,宇宙的位置;

3)我如何认知世界——学习感官和记录表达的方式,了解交通工具;

4)世界什么样——了解世界的各种自然生态和风土人情;

5)世界的过去和未来——了解简单的历史阶段,畅想将来。

而在学龄初期阶段(7-12岁),我们可以按照四大思考维度,去引导孩子去串联学习和思考生活中的“万事万物”。

1)起源——万事万物的源头是什么?

2)结构——万事万物的本质是什么?

3)演变——万事万物的变化是因为什么?

4)未来——万事万物以后会怎么样?

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出发,关于学科的学习,我们不必看重具体学科的成绩,但更应该注重在不同学科思维的底层能力培养,以及不同学科思维之间的灵活切换。例如,通识教育倡导文理兼修,这既包含提升理科的底层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包括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也包含了文科的底层能力:感悟力,包括对自我和他人情感的感悟,以及对视觉审美的感悟。又例如,通识教育倡导多领域学习。从科学学习中,我们能熟悉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从人文学习中,我们能理解深刻情感和社会关系;从艺术学习中,我们能增强美的感知和想象能力。

除此之外,通识教育还强调阅读经典的重要性。也许很多人会觉得,经典的作品大部分都深奥难懂,佶屈聱牙。那么经典作品到底好在哪里呢?


图片

实际上,留存下来的经典作品,都有一定的普适性,揭示的是世界上最普遍的道理,和最普遍的规律。人世间的真相,人性的永恒困扰,都是经典作品所不懈探讨的主题。读万卷经典,故事情节也许很快就会忘掉,当中的所谓经典语句也不一定会记得住,里面的生僻词、语句写法其实也不是最重要的。但是,饱读经典,能给读者一种“模糊的经验”,当中包含种种人性,种种价值观,种种美的范式,潜移默化中成为我们identity的一部分。带着诗意和想象力,去感受和思考经典作品,获得代入感的理解,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共鸣,这才是通识教育中对待经典作品的“正确打开方式”。

最后,当孩子慢慢长大成人,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接近“全人”了,然后呢?

然后我们应当成为行动者,去改变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去继续寻找属于我们人生的持久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的最后,也希望看官们能有所启发,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全人(whole person),并为世界的改变行动起来哦。

作者:黎小七,转载:饼子之家。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