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惊天动地的蚩尤,上古惊天动地的“陝”字

 学齐宜荷 2022-01-03

陕-莫言-骟?陕原,骟之山间平地?

说上古惊天动地的蚩尤,绝对无可非议。

说上古惊天动地的“陝”字,绝对无人相信。

作为中国一个省名的用字,“陝”字实在是太卑微了,不像一般多少都有点说头,比如说是某山的东西、某湖的南北、某河的南北等等,就连云南都搞出了“彩云之南”。

“陝”这个字好像啥也不是,除了“陕县”及派生出的“陕西”,另外只有极少量的姓氏。

“陝”这个字究竟是因为什么而造的呢?

这里面深藏着蚩尤被严格换种的巨大历史秘密。

而且足足地深藏了五千年。

这里面深藏着什么事呢?

01从“菐”字说起

华夏进入中原之后,盘古已经有点老了,他在泰山封禅建立了“十日国”,这是全体华夏血缘部族的封建国家,权力中心在山东日照,权力交给炎帝,叫“神农世”,但后来“神农氏世衰”,天下大乱,甚至互抢女性,结果这个国家全散掉了。

这时,黄帝崛起救世,但在黄帝收伏了一些主要部族之后,仍有蚩尤等抵制收伏,黄帝先输后赢,一路从山东追杀到山西,最后在山西南部围住并杀了蚩尤。

当时蚩尤死后其余部很多,而黄帝却非常厌恶蚩尤族人的暴戾,所以决定要求其全部换种,所谓的换种,就是将蚩尤余部的男性全部阉割,并且由当时就在前线的“东岳泰山天齐王”派人执行换种,这事后来有证据是真的做成了,而且是有三大铁证:

其一,蚩尤部族名原来是叫“建陀罗”,后来叫“犍陀罗”,“犍”是被阉割之意。

其二,蚩尤原名叫“業”,后来余族叫“菐”,字形没了正下方的男根笔戈,而且成了居家的内务男仆。

其三,由于执行换种的都是“东岳泰山天齐王”的人,后来,“岳父”和“泰山”竟被广泛引为“老丈人”的温情尊称。

当然,证据应该还不止这些,不过这些应该是足够可信了。

注意:我们现代人理解这一段文字时,可能要调整一下心态,五千年前的时候很多部族还是母系社会,那时还没有“对偶”的较重概念和感受。

于是,蚩尤及余族的名字,就由“業”变成了被取掉下部的男根笔划的“菐”,而这段历史的结果就是:

業 = 菐

这样的历史过程实在是足以令人唏嘘不已。

而现在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竟然还有第二个版本。

02再说说“陝”字

在有了对“菐”字历史的认识之后,参照着来对“陝”字这个事例,答案直接就可以写出来:

来 = 陕

实际上,大概在几年之前我就开始发现,上古史里是有一个很重要的“来”。

最远和最早的第一个“来”,是内蒙古呼伦贝尔满洲里的“扎赉诺尔文化遗址”,其附近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扎赉湖”,也叫“呼伦贝尔湖”,按其动势来看是从“贝加尔湖”过来,因为“’贝加尔湖”有玉石矿和很特别的出产“海贝”。

第二个“来”的痕迹是在走进东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区交界处,聚堆式的各有一个“来”,叫“扎赉特旗、镇赉县、泰来县”,“赉”开始变成“来”,“镇”开始变成了“泰”。

第三个“来”的痕迹是进了中原的山东,这时已经变成了“莱”,“莱国、莱州、莱阳、莱西、莱芜、莱城、莱山、蓬莱”等等,体量非同一般。

接下来,“来”与汉字和文化的交融正如火如荼。

其一,至少有“耕、耘、耙……”等几十个带“耒”字部首的重要农耕用字。

其二,至少有“麥、麵、麸……”等几十个带“麥”字部首的重要农产品用字。

其三,可能“贝”字部首的也成就了一些汉字。

当然,在文化方面后来应该还有“老莱子”。
不过,这么兴旺发达的“莱”,后来在地理上竟不见了后续的重大变动痕迹。

几年前,有个高校的老师问我:什么是“莱”?什么是“老莱子”?“莱”到哪里去了?

现在,我好想大声问一句——“来”,你真的是藏到了“陝”的背影里了吗?

“陕县”是黄帝最终围住了蚩尤的地方,“三门峡”也是“峡”。

相信几天之内我就能精准地找到你。

无论你有无执“阝”或左右换手执“阝”。

“来、來、耒”等都是“来”。

“陕、陝”、甚至“郏”等都是”陕“,都是源自于“来”。

另外,山东考古还有“耒阝、郲”等。

陕县街景

(丁丁哥/20220103/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