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辨类论文快速写作指南(2):如何快速确定框架

 可爱多huyu 2022-01-03
作者简介:

高老师,山东大学博士、博士后,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省属重点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山东社会科学》、《北方论丛》、《民俗研究》等CSSCI、北大核心及其他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省社科基金2项。擅长规范研究,在论文写作指导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很多人理解的框架就是,一级标题、二级标题,这种理解并不深刻。如何理解框架?我们要对正文的写作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什么是正文,正文就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但这种认知对我们的写作没有任何帮助,之前讲过构成选题的三要素是主题、问题和方法。论文则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即提出一个研究问题,依赖科学的方法,通过分析推导,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给出研究结论。

换言之,正文就是选题和前言的证据,无论是选题还是前言,到底好不好,还要看我们正文写得怎么样。大家回想一下,前言中是否都说明了自己研究的主题很重要,已经有很多人做了研究,但前人的研究还存在问题(不足),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提出关于主题的一个新问题,然后通过正文来证明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

从形式上来讲,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论文,正文有不同的形式差异:有的论文正文可能就三部分(咱们看到的大部分是三部分),也有四部分、五部分、六部分从逻辑上来讲,正文必须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严谨步骤。如果我们的论文(正文)在框架布局上,没有考虑到这种逻辑性,那我们论文(正文)的科学性就值得怀疑。

图片 

仍以《从“卫生现代性”重审鲁迅弃医从文》为例,我们来看它(正文)的框架。第一部分——生命政治与明治日本的“卫生现代性”。第二个部分——鲁迅医学救国思想的知识背景:从傅兰雅到梁启超。第三部分——鲁迅的“西医观”和“卫生观”。第四部分——“立人”思想与“卫生现代性”的根本冲突。

我们来看作者的逻辑框架:第一部分,提出当时日本的“卫生现代性”,提供了一个大的前提背景,之前我们讲到过,这篇论文的研究问题是对鲁迅的弃医从文做出了新的解释。随后,第二部分(只看标题),讲鲁迅弃医从文之前的医学救国思想是如何而来的,第三部分,结合之前(上一节内容)讲的摘要,鲁迅的“西医观”和“卫生观”与当时日本人“西医观”和“卫生观”应该是不一样的。第四部分,“立人”思想是鲁迅的,而“卫生现代性”是当时日本(人)的,所以这两者之间存在冲突,也就是鲁迅虽然在日本留学,学习先进的西方医学, 但思想领域内的矛盾不可调和,不然他也不会弃医从文。从上述内容,我们得知,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第二、三部分是在分析问题,即鲁迅弃医从文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由此推导出第四部分,也就是解决(解释)问题,即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作者得出的最后观点。

图片 

我们从(截图)中可以看出,“教化读者与娱乐大众”是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解决问题的逻辑。前面“从《老残游记》到“老王探案”、“吴趼人的'民族主义’立场与《中国侦探案》”这两部分是解决问题的逻辑,那么问题的提出逻辑在哪呢?这里作者将提出问题的环节省略掉了,或者把它前置到了正文之前的前言里去了。

图片 

从上图看,第三部分——基于判断力培养的未来教育的实践之路,是解决问题的逻辑。第二部分——未来教育中判断力的构成,是分析问题的逻辑。第一部分——未来教育中判断力价值分析,是提出问题的逻辑。

图片 

    (单从标题看)第四、五部分都属于解决问题。第二、三部分都属于分析问题,这里隐去了问题的提出。

图片 

第一、二部分是问题的提出(就目前我国存在的家校合作的现实问题予以呈现)。第三部分是问题的分析(针对存在问题,分析国外的成功经验)。第四部分是问题的解决(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进行调整提升)。整个逻辑框架是非常清晰明了的。

通过看以上范文,可能在形式呈现上存在差异,但在逻辑步骤上都有相同的特点,事实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释问题这三大逻辑,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科研写作研究所的训练营,依然有对“框架制定”的相关服务。与之前的“选题”服务一样,分为百日训练营和定向训练联营。前者是协助拟定,后者是直接给出,二者收费标准各异。希望有需求的老师们积极报名,参与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