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不贵其师,是谓要妙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1-03

【经文】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xiázhé)②,善数不用筹策③,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④,善结无绳约⑤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⑥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⑦。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⑧。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⑨。

【考注】①辙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②瑕谪(xiázhé):瑕疵,缺点,毛病。③筹策:古代用竹制的计数的器具。④关楗(jiàn):木制门闩。⑤绳约:用绳子捆起来。⑥弃:逆子(《说文解字》),这里喻指不肖。⑦袭明:因循常道。袭,因循;明,常道。“知常曰明”(16章)。⑧资:财货。《说文解字注》:“资,货也。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⑨要妙:精深微妙。

【考译】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不会留下言语破绽;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闭守的,不插门闩别人也无法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结别人也解不开。

所以圣人总善于做到人尽其才,眼里没有无用之人;总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没有被遗弃的废物,圣人也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戴和物的价值。这叫作因循常道。

所以,善救人者不好为人师,不试图改变别人。不善救人者,帮助别人是贪图人家东西。

圣人不自奉为他人之师,不求他人回报,这样的德行,即使是智者也大感困惑,而这恰恰是圣人的妙处(或境界)。

【导读】继第2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5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23章 “希言,自然”之后,本章老子继续阐述自己“自然无为”的政治理念。老子以“五善”(“四无一不用”)作比,说明统治者只要善于处无为之政,行不言之教,顺应道之自然,就可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于是,人亦善待圣人,物亦为圣人所用,达到“无为而治”的最佳境界。 从本章“五善”直到善人、善物,“五善”是引子,“善人”是主旨;高频词是一个“善”字,而内在灵魂则在一个“无”字。

【辨读】“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四无一不用”,恰好“五善”,“五善”于无声无形又无迹中把一切做到完美。对此,王弼《道德经注》解曰:“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意思是说,不创造、不施加影响,即不先入为主、不主观臆断,不局限于事物的表象和形态,而是因循事物本身的性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和最优方案。正如庖丁自言:“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所谓“因物之性”“依乎天理”不就是遵道而行吗?

什么叫“因物之性”“依乎天理”?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咱来把草试试,这就是因物之性。20世纪初,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出没,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想让鹿得到有效的保护,繁殖得更多些,令政府雇猎人去消灭狼。经过25年的捕猎,六千多只狼先后被猎杀,鹿迅速繁殖,灌木丛吃光了就啃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大树树皮,最后连山坡的土地也裸露出来了。由于缺乏食物,鹿群终于迎来了灾难,原本有十万只鹿,最后只剩下四万只病鹿在苟延残喘。无奈,为保证鹿群的正常繁殖,只好再把狼请回来。请“狼大夫”就是“因物之性”“依乎天理”,动物园驯兽师最懂这个。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善救人”“善救物”,意思是说圣人奉自然之道待人待物,因人因物之本来属性而任人用物,故总善于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无弃人”“无弃物”,因为圣人“善救”,也就没有不肖之人,没有一无所用的废物。

用人之长,天下无不肖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有用之人。御物亦然,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因此,“善救”才能发挥人、财、物的最大潜能,这对政府、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具有极大借鉴意义。

圣人“善救”还有一个重大意义,那就是“天下归往”。圣人“善救人”,故能得到百姓的拥戴而拥有人和;圣人“善救物”,故能发挥物的价值而拥有物利,即圣人不弃物,物亦不弃之。故苏辙曰:“圣人之于人,非特容之,又善救之,我不弃人,而人安得不归我乎?”(苏辙《老子解》)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章),无所谓“仁慈”,顺应自然之道,对万物一视同仁,这就是最大的“仁慈”。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是本章的最大难点,难在“善人”一词。普遍地把“善人”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好人”或者“为道之人”,于是翻译为: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凭借)。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他的镜鉴(凭借),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迷糊。

如果是这个意思,那还算什么“要妙”啊?“贵师”也与第3章“不尚贤”矛盾啊。可见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也误导了无数的老子粉丝。甄别分析如下,请放慢读速认真体会:

善人——善救人,动词或动宾词组。“善者”才是名词,“好人”的意思,见第49章。

善人者——善救人的人,名词。

不善人者——不善救人的人,名词。

不善人之师——不好为人师,行为动词,意思是不指手画脚教导别人、不试图改变别人,只根据人自身固有的属性去发挥他的作用,即因材任人。老子反对拿圣贤所制定的清规戒律任何(如仁、义、礼)来约束人、塑造人,反对用这些说教扭曲人的本性,主张世人“归朴”“持朴”,圣人“用朴”。

人之资=爱其资——贪图人家东西,行为动词。

不贵其师——不爱惜自己所谓“师”的名头,行为动词。

这样,这段话翻译为:善救人者不好为人师,不试图改变别人。不善救人者,帮助别人是贪图人家东西。

圣人不自奉为他人之师,不求他人回报,这样的德行,即使是智者也大感困惑,而这恰恰是圣人的妙处(或境界)。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与“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3章)一脉相承,实质都是“无为”。本章最后落脚于“不贵师”,即“不教”,全章基本思想是“善救者不教”,即“行不言之教”,用现在的话讲,老子这是劝导我们要学会顺应万物,不要老想着什么去控制什么、改变什么,更不要轻言改造自然、改造世界。

本章是较难的一章,一读觉得是谈“五善”、谈善为,再读觉得是谈“善救人”“善救物”,最后才发现以上都不是,老子仍是谈“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