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恶意》:以嫉妒之名

 爱读书Bookworm 2022-01-04

剧透慎读

世界,是一种表达方式。

——海德格尔

在我的阅读圈内,这本书挺有名的。但是我以为日本小说,追求纯粹了所以失之斑斓。

但可能,纯粹也是斑斓的一种。

很多人认为东野奎吾的《恶意》写的是嫉妒。

小说开始以野野口修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由邻居家的猫之死开篇,讲述畅销书作家日高在移居加拿大前一天被人杀死在家中的故事。负责侦破此案的加贺恭一郎很快就根据现场发现的烟头以及同为作家的死者好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确定野野口修就是凶手,然而加贺发现野野口修的口供有几处故意疏漏的地方而且野野口修始终不肯透露作案动机,只求速死。通过野野口修留下的细微线索,加贺发现原来野野口修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日高发现好友与妻子初美有暧昧关系并以此为要挟强迫野野口修成为自己的影子写手,从而成为畅销书作家。而此时野野口修身患不治之症,他忍辱负重为了维护已经过世的初美的名誉隐瞒了杀害日高的动机。可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转引自百度百科)

加贺通过追根溯源得调查和推理,得出的结论是:野野口修不止是看起来坏,他实质上也很坏,并不存在什么忍辱负重,并不存在什么维护恋人的名誉,真正的原因就是“看那家伙不爽”。无论日高实质上是否有恩于野野口修,不能容忍日高比自己过得更加成功的事实,也不能容忍日高握有自己龌龊往事的事实,野野口修决定“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日高对于野野口修的不计前嫌,对于野野口修的帮助,“反而招致了怨恨。因为在他面前,(野野口修)无法不感到自卑。”

没有任何的可以称为诱发报复的原因,一切的根源只是人心内在的恶意。
除了嫉妒,这本书更让我想起 记忆改写 这件事。

因为接受不了自己,所以不断地去美化自己做过的错事,这样一种状态可能人人都会有,但是一旦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变成一种神经质,甚至是癔症或者是边缘性人格。

比如,阿加莎的《借镜杀人》中描写过一个这样的男生,他是私生子,父亲不知为何人,他贫穷而又缺乏才能,于是他时常把名人、伯爵、庄园主想象成自己的父亲,而且说得头头是道。

比如,《红龙》中的变态杀手(窃以为红龙中的反派形象比《恶意》丰满,当然,这是另外一件事),他在现实中是一个失败者,无法保住工作,也没有稳定的家庭,日复一日得只是受到外婆的折磨,而他依靠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想成了神的化身和使者。

在《恶意》中,野野口修是一起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也是一次不堪回首的x侵事件的胁从犯,他想成为作家却屡屡受挫。他无法改变自己的过去,也无法接受自己是个懦夫的事实,因而在他创作的“人生”中:他不为金钱所惑,拒绝充当日高的影子写手;他为了救恋人于水火,于是挺身而出刺杀他笔下冷酷的日高;后来,又为了保护恋人的名誉,他忍辱负重,当了日高的影子写手,让日高成为声名显赫的畅销小说家;而后为了摆脱这种奴役,为了获得自由而失手杀了日高;再然后,他慨然赴死,坦然面对法律的制裁。

他无法真的走到圆满,所以他给自己编织了一场圆满的幻梦。

荣格警告我们:不要试图成为比自我更好的人。不要试图强制自己去获得“好”,而是要让自己充分地觉知(consciousness)。不要为了那些我们难以企及的观念而活着,而是要根据我们内心的真实而活着,只有依随自己的真实内心,一个人才可以保持平衡。只试图成为好人,而忽视自己内心的阴暗面,也只不过是沦为了我们内心邪恶——这种我们拒绝承认的事物,的受害者而已。

Rorrym,公众号:爱读书Bookworm【哲普】荣格论宗教:宗教经验与信仰的简述与总结
希望每个人都能善待自己,不要去惩罚那个“过去的自己”,如同王尔德所说,“每一个圣徒都有过去,而每一个罪人都有未来。” 真实面对自己的黑暗面,才能不会沦为它的胁从犯。
END
WINTER LUCK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